首页 > 

语言符号的标记性及其在反义词偶中的体现*

作者:王铭玉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9654    2009-09-18 22:02:07

  

摘 要:语言的标记性是语言符号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属于二分对立范畴,表现一种对立的不对称特征。语言标记理论与特鲁别茨科伊、雅各布森、乔姆斯基的思想有着渊源的关系,其标记模式分别可以从认知、心理、文化和语用机制加以阐释。反义现象属于典型的对立非对称关系,本文结合标记理论来对绝对对立、相对对立、相关对立三种反义词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探索语言标记性的实质,为建立语言符号学做些基础研究工作。
关键词:语言符号 标记理论 反义词偶
 
 
1.语言符号标记性的界说与识别标准
 
1.1 界说
语言系统中的许多符号之间存在对立关系。所谓对立关系是指语言符号之间具有语言学意义上的重要差别。当两个或多个语言符号既具有共同特征又具有不同特征时,才能进入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既可以是二分对立(或叫二元对立),也可以是多分对立(或叫多元对立)。比如,就语言中的名词的“数”范畴而言,在英语中存在单数和复数之间的对立,这属于二分对立,而在有些语言中存在单数、复数和双数之间的对立,这属于多分对立。
语言标记性属于二分对立范畴,它表现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雅各布森指出,从广义上说,对立存在于“指明X”和“不指明X”之间,从狭义上说,对立存在于“指明X”和“指明非X”之间。(Jakobson, 1971)也就是说,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具有某种特性,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一个成分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另一个则表示笼统、不确定的范畴。这种对立的前者称为有标记项(marked),肯定传达信息X,而后者称为无标记项(unmarked),可传达或不传达信息X,即对立分别是“X”和“X+非X”。(张建理,1999)比如,在lion-lioness的对立中,lioness指明“雌狮”,而lion不指明“雌狮”,但经常在概指的范围内可以包括“雌狮”(即体现“X+非X”内容)。这里,lion既可以是狮子这一范畴的全称,又可以指雄狮,所以,lion是无标记的,而lioness则是有标记的。
很多人都讨论过语义标记现象,虽然所用术语不太相同,但表示的基本上都是同一概念。例如:无标记/标记(Lyons 1968,1977; Givón 1970; Lehrer 1985),中性/偏执(Bolinger 1977),相对/绝对(Rusiecki 1985),公允/偏袒(Cruse 1986,1992)。(转引自张建理,1999)
 
1.2 识别标准
一般来说,无标记的语言成分和有标记的语言成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内部领域,二是语言系统外部系统。(Mayerthaler 1981,转引自Edmondson 1985:124)
1)语言系统内部领域——(1)语言习得:无标记成分首先习得;(2)和儿童对话时使用的语言:成年人使用无标记成分,避免有标记成分;(3)感知:无标记成分更容易被感知;(4)错误分析:有标记成分比无标记成分更容易引起错误;(5)语言障碍:在失语症中,有标记成分比无标记成分更容易出现障碍。
2)语言系统外部领域——(1)历史:有标记成分的演变先于无标记成分;(2)语言类型学:无标记成分在世界语言中更常见;(3)频率:无标记成分出现频率较高;(4)类推:在类推演变中无标记成分保存下来;(5)中和:无标记成分保存下来;(6)词汇学:在许多(并非所有)情况下,零形编码形式为无标记成分;(7)音位学:如果一个范畴的音位形式是一个音位上有标记的音素,那么形态范畴可能也是有标记的;(8)句法:有标记值的成分更容易通过句法过程得以改变。
语言学家在对标记理论研究时,都非常关注对标记的识别问题。目前,有3种观点受到大家的重视。
1.2.1 吉汶的观点
吉汶倾向于采用下列一些标准来判断语言符号的标记程度:(1)结构复杂程度:有标记范畴倾向于比相应的无标记范畴复杂;(2)频率分布:有标记范畴出现频率较低;(3)认知复杂程度:有标记范畴倾向于在认知上更复杂,即在大脑活动、注意力要求或处理时间方面更复杂。(Givón ,1995:28)
1.2.2 赖昂斯的观点
赖昂斯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从而建立起了标记判别的标准:
1)形式标记(formal marking)是根据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标记来描写和分析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含有外部标记的词(如添加词缀或发生屈折变化)为标记项,无外部标记的词为无标记项。以英语为例,在hero/heroine和play/playing对立中,heroine是通过hero添加后缀而派生来的,playing是由play通过屈折变化而产生的,因而hero和play是无形式标记的词项,而heroine和playing是有形式标记的词项。.
2)分布标记(distributional marking)是根据分布范围而下定义的,在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通常有标记项在分布范围上要比无标记项受限制,例如,在dog/bitch中,dog是无分布标记,既可以指雄性,也可指雌性,而bitch则是有分布标记的,只用于指雌性的场合,因而分布范围受到限制。
3)语义标记(semantic marking)是根据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的语义特征进行定义的,一个有标记词比无标记词在词义上更加具体,如在mother/mother-in-law对立中, mother在口语中可以用来称呼婆母,代替mother-in-law,从而具有泛指性,是语义无标记项,而mother-in-law语义范围较窄,具有专指性,因而是语义有标记项。(参见王立非,1991)
1.2.3 沈家煊的观点
沈家煊在《不对称和标记论》一书中提出了6条确定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标准。
1)组合标准:一个语法范畴中用来组合成有标记项的语素数目比组合成无标记项的语素数目多,至少也一样多。例如,英语中一般名词复数形式比单数形式多一个语素-s,如year/years,单数形式为无标记项,复数形式为有标记项。
2)聚合标准:聚合成一个无标记范畴的成员比聚合成一个有标记范畴的成员多,至少也一样多。例如,英语第三人称代词单数有he,she,it 三种形式,复数只有they一种形式,前者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
3)分布标准:在句法中无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比有标记项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多,至少也一样多。例如,汉语主动语态可用于任何一个动词作谓语的句子,被动语态则受限制,前者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
4)频率标准:无标记项的使用频率比有标记项的使用频率高,至少也一样高。例如,汉语形容词“长”、“高”、“宽”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短”、“低”、“窄”,前者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
5)意义标准:语法中无标记项的意义比有标记项的意义宽泛,或者有标记项的意义包含在无标记项的意义之中。例如,英语的man和woman的意义即如此,前者为无标记项,后者为有标记项。
6)历时标准:从历时角度看,一种语言中如果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都有标志,总是有标记项的标志先于无标记项的标志出现,晚于无标记项的标志消失。例如,一种语言的名词单数和复数如果都加标志,那么复数标志先于单数标志出现,晚于单数标志消失,这种情况下单数为无标记项,复数为有标记项。(沈家煊,1999)
 
2.标记理论的思想渊源
 
2.1 特鲁别茨科伊的思想
标记理论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由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特鲁别茨科伊(N. S. Trubetzkoy 1890-1938)在音位学理论中提出。特氏和整个布拉格学派主要感兴趣的不是决定音位如何组成语言中的序列的组合关系,而是音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即在一个音位结构中某一点上对立的音位之间对立的性质。特氏在对不同类型的音位对立进行分类时提出了一套术语,其核心思想为4种音位的对立:(1)表缺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s),两个音位除了其中一个包含某一语音标记,而另一个不包含该语音标记外,其他特征完全相同,如英语中 /f/和/v/ 之间的对立,这里的标记是浊音。其中具有某一特征的音位称为有标记项,缺乏该特征的音位称作无标记项。(2)程度对立(或称渐次对立,gradual oppositions)。这种对立不是以音素是否有无某种特征来进行区别,而是根据音素具有某种特征的程度不同来加以区分,如/I/~/e/~/æ/之间的区别在于元音开口程度不同。(3)均等对立(equipollent oppositions)。每一音位都具有其他音位缺乏的一个独特的区别特征,如 /p/~/t/~/k/之间的对立,虽然它们均为清塞音,但/p/为双唇清塞音;/t/为齿龈清塞音;/k/为软鄂清塞音。(4)可中和对立(neutralizable oppositions)。可中和对立是指在某些情况下某一音位对立仅在某些环境中存在,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下被中止或中和,特鲁别茨柯依创造了一个特别的音位学术语“超音位”(archiphoneme)来表达这种对立关系。如德语中 /t/和/d/ 的对立在词尾被中和,在后缀前以/d/结尾的词根,在后缀脱落时,以/t/代替/d/,如baden /ba:den/ “to bathe”/ba:t/ Bad “bath”。又比如,英语的/t/和/d/在词首位置彼此对立,但在/s/音后被中和,如不存在still 和*sdill的对立,此时,清塞音/t/与浊塞音/d/之间的音位区别标记丧失了区别功能。(参见Sampson,1980)
上述几种对立关系中涉及标记现象的是有无对立和中和对立。特鲁别茨科伊认为,在有无对立中具有某一特征的成分或程度较高的成分是有标记项,没有该特征的成分或程度较低的成分是无标记项;在中和对立中,出现在中和位置的成分是无标记项,不能出现在中和位置的成分是有标记项。
 
2.2 雅各布森的思想
布拉格学派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雅各布森(R. O. Jakobson 1896-1982)的音位普遍性原则。雅各布森是布拉格语言学派的创立者之一。雅各布森对于语言学的最大影响体现在他的音位学理论上。他提出,在音位学家们观察到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语音的底层存在一个相对简单有序并具有普遍性的心理语音系统(psychological system of sounds)。
与特鲁别茨科伊的研究有所区别,雅各布森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了音位对立中有标记与无标记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音位层次上,任何特定对立面中有标记项的位置是由音位系统中这个对立与其他对立之间的关系所确定的,换句话说,是由该对立与同时或暂时邻近的区别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所确定。”(Jakobson,1980)
雅各布森提出,人类语言中的音位可以用12个区别性特征来描述,不同语言中的音位都是选取这些区别性特征组合而成。这些具有普遍性的区别性特征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特征比其他特征在人类语言中更普遍,包含这些特征的音往往在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先于包含其他特征的音被习得。如,儿童先习得圆唇后元音和扁唇前元音的区分,然后习得这两种元音和圆唇前元音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圆唇前元音相对于圆唇后元音和扁唇前元音来说,是有标记的。
另外,雅各布森在形态句法和语义学中对标记理论进一步发展。雅各布森应用标记理论来对俄语动词的各种语法范畴和名词的格范畴进行语义分析,提出了对立语法形式的非对称性学说。按照这个学说,具有否定对立关系的语法范畴的一方是有标记项,表达确定的语义特征,而对立的另一方是无标记项,对该语义特征既不肯定表达,也不加以否定,持中立态度,因而既可以用来表示相反的语义特征,又可以用在包含该语义特征的上下文里。(张家骅 1992:27-28)以俄语名词第四格形式与第一格形式的对立为例,雅各布森认为第四格为有标记成分,表达行为过程的客体,第一格为无标记成分,对客体意义不置可否,一方面用来表达与客体意义相反的主体意义,另一方面,也可以用在具有客体意义的上下文中。对于名词四格的客体意义而言,第二、五、六格与第一格的性质相同,也是否定对立中的无标记成分。它们一方面可以用来表达客体意义,另外一方面,又可以表达与客体无关的其它意义。
今天看来,雅各布森至少在5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标记理论:(1)探讨了意义和语音特征与价值的关系;(2)研究了非对称性作为范畴化的一条组织原则所起的作用;(3)提出了语言各层次间具有同型性(isomorphism)的可能性;(4)分析了价值和以价值为依据的变化的可能性;(5)讨论了符号系统、美学体系、交际系统的信息结构中标记的功能。(Battistella, 1996 转引自王立非,2002)
 
2. 3 乔姆斯基和哈勒的思想
实际上,标记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后曾经有过一个沉默期,它的再次提及应该归功于转换生成语言学家。1968年,乔姆斯基和哈勒(Chomsky and Halle)等人合作出版了《英语发音模式》(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一书,重新运用标记理论研究音位学的问题,并对该理论不断加以完善。
他们注重研究语言共性,应用区别性特征理论来分析语音和音位系统,给每一个区别性特征赋予一个标记值,如“浊音”被认为是有标记的,而“非浊音”是无标记的。音位被看作是有标记特征和无标记特征的组合,可以互相比较,比如 /a/ 是最无标记的,因为它是“高”、“后”和“非圆唇”三个无标记特征的组合,而 /ɑ/ 则复杂一些,具有“低”和“圆唇”两个有标记特征。这样,一种语言内部的音位就在标记性(即复杂程度)上存在差异。另外,从语言共性的角度看,人类语言中音位形成一个自然的等级,在潜在的用途上不是相等的,有些音位和音位系统比另外一些更普遍。更常见、更普遍的语音在发音复杂程度上要低一些,被称为标记程度较弱。比如,软腭辅音和卷舌辅音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少见一些,而且在一种语言内部复杂音位的数量上要少于简单音位的数量,在使用频率上也要低一些。
生成语言学家们在将标记概念引入生成音系学的同时,对布拉格学派的音位理论也提出了挑战。乔姆斯基在书中写道,“布拉格学派的标记概念与我们的标记概念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区别性特征的有标记系数(marked coefficient)总是以‘+’表示,无标记系数(unmarked coefficient)总是以‘—’表示。这种巨大的局限性阻碍了标记概念的推广运用,也是初期推广运用失败的原因之一。应该指出,除非假设有一套固定的音位特征,因而在描写某种具体语言时不能用另一特征取代这种特征,否则这种限制毫无意义。如果不作进一步假设的话,以前所提出的有标记必须用‘+’号表示的建议将会受到削弱。(Chomsky and Halle, 1968)
乔姆斯基在后期的研究中将标记理论引入生成语法,从核心语法出发,围绕4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1)标记概念与核心语法的关系;(2)核心语法内部有标记与无标记参数的存在状况;(3)参数设置所需的触发性证据;(4)标记关系的确定。(Battistella, 1996 转引自王立非,2002)
 
3.标记模式的认知、心理、文化和语用机制
 
3.1 突显和频率
标记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处理上的经济性而产生的适应性认知策略。它在处理一个潜在杂乱无章的外部现实时带有一种强烈的先天的偏向,把外部现实转化为强烈非对称的认知维度。(Givón 1995: 63-66)这种偏向产生了两个看似矛盾的倾向:
1) 突显:突显的体验类型被滤入,非突显的体验类型被滤出。
2) 频率:频率高的体验类型被赋予效率更高的自动化的处理,频率低的体验类型的处理效率更低一些。
在处理过程中,认知维度的无标记端是默认选择。对于这一原理的最好说明是二分对立的形容词。众所周知,在这些对立关系中,肯定意义的形容词是无标记的,包括整个范围,否定意义的形容词是有标记的,只包括它自己的一极。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回答的可接受性上看出来:
1)肯定性形容词问题
a. How long is it? Very long/Very short.
3) 否定性形容词问题
b.How short is it? *Very long/Very short.
对立关系中,肯定意义的形容词所指的是感知上更突显的一极,这一点没有例外。再如:
 
肯定意义    否定意义          感知特征
big         small          视觉上容易被感知
long        short          同上
tall         short          同上
wide        narrow        同上
fat/thick     thin           同上
high        low           同上
light        dark          同上
near        far            同上
fast         slow          同上
loud        quiet          听觉上容易被感知
sharp       dull           触觉上容易被感知
heavy       light          重量上容易被感知
rough       smooth        触觉上容易被感知
spicy       bland          味觉上容易被感知
 
表面上看,突显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显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突显的体验是出现频率较低的图形,非突显的体验是背景。那么,为什么突显的表示肯定意义的形容词具有无标记的属性呢?
这种矛盾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对于外界事物可能的体验中的大部分被滤出后,只有一小部分的突显的体验等待着在认知上处理。这一部分于是构成体验的全部,即所认知的和交流的全部体验。由此,突显的事件和状态成为更频繁的、无标记的标准。而其它事件或状态的表达就成为罕见的、有标记的、违反常态的。因此,认知并不是对于外部现实的简单的镜像反映,而是一个以适应上有利的方式塑造体验的构造性的过滤器。
 
3.2 认知突显和文化突显
穿越认知和语言的过滤器后出现的标记值,不仅由于物理上的感知的突显而发生偏向,而且还受文化视角的影响而产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出现在Cooper and Ross’s (1975)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名词短语的解释中。(转引自 Givón 1995: 64-66)
 
优选的顺序                      优选程度较弱的顺序
无标记的>有标记的                   有标记的>无标记的
a.       Near>far
Now and then.                     *Then and now
Here and there                     *there and here
This and that                      *that and this
b.       Adult>young
Father and son.                     *son and father
Mother and daughter.                * daughter and Mother
c.       Male>female
Man and wife                      *wife and man
d.       male>female>young
men, women and children            *children, women and men
e.       Singular>plural
One and all.                       *all and one
Ham and eggs.                     *eggs and ham
Cheese and cracker.                 *crackers and cheese
f.        Large>small
Large and small.                    *small and large
g.       Singular/large>plural/small
Hammer and nails.                   *nails and hammer
h.       Animate>inanimate
Life and death.                     *death and life
i.        Human>non-human
A man and a dog.                   *a dog and a man
j.        Agent/large>patient/small
Cat and mouse.                    *mouse and cat
k.       Whole/one>part/many
Hand and finger(s).              *finger(s) and hand
Whole and parts.                   *parts and whole
l.        Salient>non-salient
Day and night.                     *night and day
m.     Whole/visible>part/invisible
Body and soul.                     *soul and body
n.       Possessor>possessed
John and his brother.                *his brother and John
o.       Positive>negative
More or less.                       *less or more
Plus or minus.                      *minus or plus
Good and bad.                      *bad and good
 
许多语言的语料也验证了这一发现。比如,在汉语中我们说“日夜”、“这里那里”,“上下”、“此时彼时”、“前后”,“男女”、 “父母”。以上两种语言例子中的排列顺序的等级和标记现象完全对应,无标记的优先于有标记的。显然,在一些类型中,比如near>far, singular>plural, Large>small, salient>non-salient, visible>invisible,positive>negative,标记值的基础是感知突显性。但是在另一些类型中,文化观念(cultural perspective)构成标记值的基础。比如,虽然成年人大于儿童,男性大于女性,但正是权力和社会控制这些文化现实使“成年人”和“男性”相对于“年轻人”和“女性”是无标记的, 而后者是有标记的。再如,虽然有生命的事物移动,无生命的事物静止,但正是我们作为有生命的事物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决定了“有生命的”是无标记的,“无生命的”是有标记的。同样,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观点决定了“人类”是无标记的,“非人类”是有标记的。毫无疑问,正是权力和控制的文化观念决定了“占有者” 是无标记的,而“被占有者”是有标记的。
以上分析表明,认知突显性及语言标记性不是一个单纯生理现象,而是认知的感知方面和文化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
 
3.3 经济原则与象似原则
语言符号的标记程度体现在其结构复杂程度上。主要有两种因素决定了语言符号的结构复杂程度,即经济原因和象似原因(motivations of economy and iconicity)。(Croft 1990:150) 所谓经济动因是指最频繁使用的表达形式应该使用最少的成素,即出现频率高的符号式应该比出现频率低的符号式用更少的成素来表达。象似原则是指语言结构应该尽可能地反映经验结构,即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的结构。象似动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一对应”原则,即一个形式、一个意义的一般原则。(Haiman 1983) 按照象似原则,每个概念应该只对应一个成素,无论是无标记形式还是有标记形式。
由于经济原因和象似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标记现象只能有3种表现形式:(1)无标记的形式为零形编码,即无标记形式不具有任何显性的标志,而有标记的形式具有外在的标志,即具有额外的词素。(2)无标记形式和有标记形式都是零形编码,即不具有任何显性的标志。 (3)无标记形式和有标记形式都具有显性的标志,即具有额外的词素。被排除在外的类型是,出现频率高的符号被赋予一个额外的词素,而另外一个符号,即有标记形式,却用零形式表达。这是因为,前者违反了经济原则,后者违反了象似原则。
 
3.4 心理表征
语言学家们发现,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与标记现象紧密相联,即无标记值可能比有标记值更可能不规则,无标记值可能是派生出更有标记值的形式的基础。这两点是跨语言的普遍原则,并且得到来自语言演变、儿童语言习得和成人心理语言学实验的证据的支持。
有的语言学家提出一个建立在频率模式基础上的关于语法表征的心理模型,用它来解释这些现象。(Bybee 1985,转引自Croft 1990)他们认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的形式(包括最频繁的词和最无标记的语法范畴)同时也是最经常听到的,因此在记忆中确立程度深。所以,这些形式是高度独立的,也是最不规则的,它们最不容易通过类推方式来判别。这一点已由跨语言的不规则屈折变化的模式所证实。另一方面,独立程度低一些的形式在记忆中确立程度较浅,往往可以依据语义上接近的、更独立的形式通过类推方式来构建。这一点在跨语言的语料中很明显:出现频率最高的形式更可能作为派生频率较低的、语义上有联系的形式的基础(比如,第二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形式可能是建立在无标记的、高度独立的第三人称单数的现在时形式的基础上)。
 
4.标记性在反义词偶中的体现
 
综上所述,能够进行标记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具有对立关系、且这种对立是不对称的事物。正如沈家煊先生所说:“语言中的标记现象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沈家煊,1999)在语言研究中,符合对立非对称属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其中反义现象最为典型,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语义学和符号学价值。
 
4.1          反义词的性质特征
传统观点认为,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而现代语义学强调:“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称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利奇,1987:139-149)
语言学家对反义关系的区分存在着差异,但较为简单、概括性最强的分类方法首推“反义关系三分法”,即将反义关系分成“绝对对立、相对对立、相关对立”三种类型。(见伍谦光,1988:86-88)
4.1.1 绝对对立。处于此种关系的成员在语义关系上是双分对立关系,相互排斥。比如:dead/alive, present/absent, dog/bitch; жизнь/смерть, женатый /холостой, учитель/учительница.从逻辑上讲,绝对对立是一种矛盾关系,具有互补对立性(комплементарная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ь),即对一词的肯定/否定,就意味着对另一词的否定/肯定。用公式表示出来则为:aÞ~b, bÞ~a; ~aÞb, ~bÞa。
4.1.2 相对对立。处于此种关系的成员在语义关系上是两级对立关系,或称可分级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中间的过渡地带,可以均等地插进表示同一性质、但程度不同的词语。比如:big-small(可插middle), boiling-freezing(可插hot,warm,cool,cold),beautiful-ugly(可插pretty,good-looking,plain);молодой-старый(可插моложавый, пожилой), холодный-горячий(可插прохладный, тёплый)。从逻辑上讲,相对对立是一种反对关系,具有两极对立性(контрарная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ь),即一对反义词中对某词的肯定就意味着对另一词的否定,对另一词的否定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某词的肯定。这种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出来:aÞ~b, bÞ~a; 但是~a¹>b, ~b¹>a。以богатый-бедный为例:我们说Пётр богатый,这意味着 Пётр не бедный,但 Пётр не бедный 并不意味着Пётр богатый,因为彼得的生活状况可能是能够糊口,可能是量入为出,也有可能是一种小康生活,但并未达到富裕水平。
4.1.3 相关对立。处于此种关系的成员在语义关系上是相依的,有此即有彼,两个成员在同一个关系中不能孤立存在,具有暗示对方存在的特征。比如:above/below, north of/south of, husband/wife, lend/borrow; вверх/вниз, отец/сын, продать/покупать。从逻辑上讲,相关对立是一种换位关系(конверсивность),具有互为对立性(релятивная противоположность),即一个词表达了二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另一词同样表达这种关系,只不过是二词所指示的方向相反。用公式表达则为:有a, b两项,词x表达二者的一种关系a®b,即x (a,b); 而词y虽然也表达同一关系,但在方向上却是反向关系a¬b, 即y (b,a), 此时x和y为对立关系(换位关系)。以учитель/ученик 为例,二者为x (a,b)时,表示a是b的老师,为y (b,a)时,表示b 是a 的学生,显然,这两个词同是表示师生二人的关系,但二者的方向相反。
 
4.2 对反义词偶的标记性分析
 
4.2.1 标记分布
1)在绝对对立反义词中,突出表现标记性特点的是指称有生命实体(animate entities)的、具有性别区分特征的双分反义词偶。它们中的一个通常是无标记的(既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又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另外一个是有标记的(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以lion和lioness为例:lion是无标记项,既可以是狮子范畴的全称,又可以指雄狮;而lioness则是有标记项,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指雌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说male lion和female lion(这种情况下lion 和lioness的语义对立被中和),但male lioness和 female lioness的说法却不能成立,因为前者自相矛盾(contradictory),后者同义反复(tautological)。
在俄语中,尤其是在这种性别对立的双分反义词偶中标记性非常明显。阳性名词总是无标记项的,而阴性名词往往是有标记项。比如,表人名词就有着普遍的标记性对立:учитель /учительница , герой/героиня, актёра/актриса, поэт/поэтесса, студент/студентка.
2)在相对对立反义词中,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一般来说,具有肯定意义的词项是无标记项(前项),具有否定意义的词项是有标记项(后项)。如хорошо/плохо, высокий/низкий, глубокий/мелкий, далёкий/близкий, длинный/короткий等。
显然,此类反义词标记项的判定主要依据语义标准(而性别反义词标记项的判定经常参照的是形态标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语义标准可靠性”的疑问。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有4种。(1)波利安那假说(Pollyanna Hypothesis)­­---人们倾向于关注生活光明的一面;(转引自杜慧颖,2000:29)(2)乐观假说---人的心理一般更重视好的、正面的东西,语言中表正面、肯定意义的语汇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表反面、否定意义的词汇。(见沈家煊,1999:185)(3)反应说---克拉克夫妇(Clark H.H & Clark E.V)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对无标记词的反应快于有标记词。(Leech, 1981:114)(4)认知说---肯定项是有更多显著特征、认知上更明显、更能引起注意的项,否定项则相反。(见郭聿楷,2002:13)
相对对立反义词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对标记理论有着特殊的阐释。一般认为,像“深浅”、“大小”、“高矮”等反义形容词的词义分别占据语义坐标零点两边的点,地位似乎完全“平等”:
ß……………………………0……………………………à
大·深·厚·长·高
矮·短·薄·浅·
 
而事实上,对于一条河,不论深浅长短,我们一般都会问“有多深”、“有多长” (Какова глубина? Какова длина?),而没有附加意义,即零点左边的词义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代表轴线从左端到右端的任何一点。但是如果有人问“有多浅”、“有多短”,则带有此河很浅或很短的附加含义,即零点右端的词义只能代表轴线右端的点。不但如此,有些情况下根本就不能使用右端的词,如我们只能说“3米深的河”(река глубиной в 3 метра)、“20米高的房子”(здание высотой в 20 метров),而不能说成是“3米浅”(*мелкость в 3 метра)、“20米矮”(*низкость в 20 метров)。由此可知,很多反义词的两个对立项在地位上并不是完全平等的,而是其中一项的词义比另一项更宽泛,它们不能简单地归为是否具有某特征,如[+短]与[-短]的对立,而是具有该特征与不确定之间的对立,如短与长的对立是[+短]与未标明这种属
性的对立,也就是有标记与无标记的对立,因而上述反义词的对立用坐标轴应该表示成:
ß……………………………0……………………………à
 
小·浅·薄·短·矮
大·深·厚·长·高
也就是说,“大、深、厚、长、高”等在与“小、浅、薄、短、矮”等的对立中为无标记成分,它们可以占据从坐标轴正端到负端的全部位置。
3)对相关对立反义词而言,标记项的确定有一定困难,因为其对立项是互为条件的。按照利奇(Leech,1981:114)的观点,此类反义词偶中的标记性实际上体现为支配性(dominance)。例如:parent和child中的parent, above和below中的above, in front of和behind中的in front of, own和 belong to中的own在反义词偶中具有支配地位,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所以,当讨论相关对立反义词偶间的关系时,我们倾向于把具有支配地位的一方放在前面,如выше/ниже, быстрее/медленее, за/перед,до/после, занимать/одалживать(денъги), опережать/отставать(соперника),принимать/сдавать(экзамены)等。
4.2.2 标记性的三种解释
雅各布森认为,标记概念表现的是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其中,一个成分为标记项,它传达一种明确、限定的概念(X),另一个成分对此不置可否(X+非X),即可以认为传达,也可以认为不传达,是无标记项。比如учитель和учительница,后项肯定传达信息“女教师”,是标记项;前项可以传达信息(即可以指称“男教师”),也可以不传达(即仅概括类指“教师”),是无标记项。
张建理依据雅各布森的理论对无标记项做了扩展性的解释,给人以启示。(参见张建理1999:29—33)我们结合俄语反义词加以进一步说明。
1)“零”解释——将无标记项解释为意义(功能)最笼统、最广泛、最大,对有关的对立信息不置可否,或不作明确的显示,这导致无标记项代表有关对立的整个范畴。在俄语中,表示绝对对立关系的性别对立反义词项профессор、 врач、 герой、 доктор,表示相对对立关系的度量名词глубина、 высота、 ширина、 скорость等都可做“零解释”,属无标记项范畴。
2)“减”解释——无标记项显示,与有标记项有关的信息在这里不存在,因此它是标记项的直接反对。比如,当与有标记项близкий、 легкий、 тонкий、 мертвый形成对偶时,далёкий、 тяжёлый、 живой意义守恒,拒绝偏移,并不含有有标记项的信息,它们依据“正面性“原理,作为无标记项直接与上述有标记项构成对立。
3)“加”解释——即在特定的条件下,无标记项可以表达与之对立的有标记项的意义(功能),像英语中的author就是典型一例:其“零解释”为“作家”,“减”解释为“男作家”(与authoress相对),在特定上下文中“加”解释为“女作家”。在俄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表示某种职业、身份的阳性名词(互补对立反义词),如инженер、 повор、 моряк、 майор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得到“加”解释,用于表示相应的阴性概念инженерша、 повориха、 морячка、 майорша; 还有一部分表示职业工作者的名词,因为只有阳性形式,其“加”解释特征更为显著,替代相应“女性”的可能性随时可以获得,如:механик、 языковед、 историк、 логик、 шофер、 живосец、 дирижер、 боксер、 декан、 министр、 президент、 мэр等。
显然,上述对无标记项所做出的三种解释都是以有标记项的信息为参照点的,如果把这种信息用X表示,则“零”解释为[фх],“减”解释为[-X],“加”解释为[+X];如果进一步分析,“零”解释可被理解为“中和”作用的结果,“减”解释可被理解为“守恒”作用的结果,“加”解释可被理解为“语境”作用的结果。
标记性的三种解释理论虽然未对全部反义词的标记性做出解释,已有的解释可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但这种解释理论注重逻辑性,富有哲理性,其理论价值是勿庸置疑的。
4.2.3 无标记项的组合特性
所谓组合特性是指受标记性的制约无标记反义词在形态组合上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
1)缀合能力较强。阿普列相(Апресян)指出,высоко- 这一前缀(准确地讲,应是准前缀——作者注)可较自由地与形容词构成新词。如высококачественный, высокооплачиваемый, высокоавторитетный, высококультурный, высокообразованный, высокоалкогольный, высокоразвитый等;而意义相反的низко-与形容词组合则受限制,虽然可以构成низкокачественный, низкооплачиваемый,但却不能构成*низкоавторитетный, *низкокультурный, *низкообразованный, *низкоалкогольный, *низкоразвитый等形式。(Апресян, 1974:305)
与此类似,无标记项经常可以加上表示否定或相反意义的前缀构成其反义词偶,如вкусный/невкусный, алкогольный/безалкогольный, моральный/аморальный, банда/ контрабанда, тезис/антитезис, централизировать/децентрализировать等,而有标记项的能产力非常弱。以前缀не-与反义形容词组合为例,郭聿楷先生曾对刘泽荣主编的《俄汉大词典》中не-加有反义关系的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作了粗略统计,结果显示:не-加无标记项(表示肯定、积极意义)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数量与не-加有标记项(表示否定、消极意义)形容词构成的复合词数量之比大约为5.5:1,这就说明,俄语中无标记项形容词与前缀не-的组合构词是一种能产型构词现象。(参见郭聿楷,2002:13—14)
2)再生及扩张能力较强。在反义词中,表示相对对立关系的反义形容词占有量相当大,它们中的无标记项经常可以作为根词构成表示中性度量意义的名词。如высокий-высота 、длинный-длина、 широкий-ширина, 分别用来表示一对反义词所处梯度的量度,即高低梯度上的量度单位высота(高度)、长短梯度上的量度单位длина(长度)、宽窄梯度上的量度单位ширина(宽度)。有趣的是这类名词的概括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根词的实指意义,比如即使一条路窄得仅有1米,也会说Эта дорога шириной в 1 метр(这条路宽1米),一般不会说* Эта дорога узкостью в 1 метр(这条路窄1米)。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对反义词偶中,无标记项不仅在构词上再生能力强,而且其意义有中和性趋势,表现出了非对称的扩张性。
3)排列组合的优先性。上面我们曾提到,在人类生活中有些特点是人们所希望的,因此被认为是符合常理的、正常的,从而得到肯定,反之就被视为是违反常规的、不正常的,从而加以否定。这种人类倾向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有明显冲突的时候,反映人类正面评价态度的无标记词语在习得上优先,在排列组合上优先。比如жизнь и смерть; ни жив, ни мётрв; и стар и мал;ни много, ни мало; более или менее; рано или поздно; денно и нощно等。在俄语的成语、谚语、俚语中同样如此,例如:В добрый час молвить, в худой помолчать. Здоров на еду, а хил на работу.Начать за здравие , а кончить за упокой. Сытый голодного не понимает.(更多的例子可参见郭聿楷,2002:13)
4.2.4 标记性的相对性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绝对的,在解决现实问题时都会出现一定的盲点和例外,这是正常现象,标记性理论同样如此。但该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讨论。
1)中和乏力。相对于反义词而言存在一种“中和性语境”,语境中的一些因素会抵消反义词的词义力度,使反义词偶的成员之一趋向语义中性化,具有无标记项属性。但此类中和现象并不是绝对的,语境作用非常关键。比如,当售货员看到一位女士要买鞋时,会很自然地问道:How big are your feet?(你脚有多大?)此句中的big是中性化了的无标记项,但在崇尚小脚美的社会里,此问话是绝不会向女性顾客提出的,所以无论是big还是small都不会出现中和的情况;再如,“她胖不胖?”这个句子中的“胖”用于询问新生儿情况时,它是无标记的(“胖”在这里表示“胖瘦度”的中性概念),但如果用来谈论一个年轻姑娘时,它则是以一个有标记项的身份出现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在性别对立反义词偶中,比如count-countess,虽然countess形式上是有标记的,count是形式上无标记的,但是count 和countess (或者prince和 princess)的对立在同样的语境下却无法中和,因为 female count 和male countess是自相矛盾的结构,而male count 和female countess是重复结构。
2)标记项颠倒。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表示性别对立的反义词中。当一类动物存在两个词项时,其中一个词项在性别上是无标记的,另一个是有标记的。通常认为,无标记一方特指雄性。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表示雌性动物的词项是有标记的。比如,在英语中bull(公牛)相对于cow是有标记的,cock(公鸡)或rooster相对于hen是有标记的,ram(公羊)相对于sheep是有标记的;在俄语中,пёс(公狗)相对于собака是有标记的,петух(公鸡)相对于курица 是有标记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是,在这些种类的动物中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雄性的存在纯粹是为了繁殖后代的需要,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在语言中的反映即特指雌性的词也可用于泛指。
3)程度有别。一个词项的标记性有时是相对的,仅在程度上有所区别而已。比如,对于许多英语本族人来说,dog 相对于bitch在语义上是完全无标记的,因为它可以毫无限制地作为一个上义词存在,而 cow,hen 和sheep 的无标记性就弱一些。我们可以说those cows over there,并不暗示在这群动物中没有bull。但是,如果一群动物完全是bulls,再使用上面这一表达方式可能就不合适了。另外,我们可以用male cow 来解释bull的意义,这是一种元语言用法,但是 male cow在其他语境中并不能使用。我们不能说*That cow is a bull,就像不能说*That dog is a bitch那样。比cow的无标记程度更弱的是man和woman。Man和 woman在英语的普通名词中是独特的,它们可以以单数形式出现,前面没有限定词,用作全称指称词,在这种情况下man比woman更常见。Man在用作全称指称词时,是无标记的,如It is man that is responsible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或者Men have lived on this island for ten thousand years。但是在其他语境中,我们不能认为,man是woman的上义词。我们不能说That man is a woman,或者在既有男性又有女性的情况下,说 those men over there,而应该说 those people over there。因此,man相对于woman是无标记的,但要受语境的制约。
4)梯度开放。相对对立反义词偶一般归属于同一范畴、同一属性的渐变连续统一体,处于渐变过程的两个极端,即位于相关的连续的价值梯度的两端。通常认为,两个端点是封闭的、固定的、中点值相同(均为零)。见下图:
?←—— о ——→?
实则不然。我们首先来看两个端点,以俄语为例,молодой和старый可以作为两个极端构成反义词偶,但经常由于人们强调的起点不同,所以младенческий和старый同样可以看作是两极对立反义词偶。再来看“中点”,正确的理解应为:中点表示相关实体的原型(prototype)。由于不同实体的原型不同,相关梯度的中点价值也不同,所以下列英文句子在意义上完全合情合理:A small elephant is bigger than a big mouse.(一头小大象比一只大老鼠要大),因为小大象比大象原型小,而大老鼠比原型老鼠大,两者的比较基准不同,中点价值不同。(参见杜慧颖,2000:28)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一幅连续的价值梯度图:
标记性概念是语言符号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上均有解释作用。虽然上文的讨论主要结合的是反义词现象,但无疑已经证明,标记性理论对语义学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工具,而且随着探讨的深入,该理论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显示。
 
参考文献
 
蔡金亭 Jakobson的语言标记理论:成就与不足[J]. 外语学刊,2001(2)
程琪龙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杜慧颖 试析英语反义词对中的标记性[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郭聿楷 俄语反义词的不对称性[J]. 外语学刊.,2002(4)
李生春 论语言单位的标记性[J]. 中国俄语教学,1997(2)
林汝昌,李曼珏 语义的对比关系和对立关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
沈家煊 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王立非 语言标记理论的诠释与发展[J]. 第五届语言与符号学研讨会(南京). 2002,05.
王立非 关于标记理论[J]. 外国语,1991(4)
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叶建军 “标记”概念刍议[J]. 福建外语, 1999(4)
张家骅 布拉格学派与标记理论管窥[J]. 外国语,1992(4)
张家骅 “标尺两极”规律与词汇语义偏移[J]. 中国俄语教学,2001
张建理 标记性和反义词[J]. 外国语,1999(3)
(英)利奇 著. 李瑞华等译. 语义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Апреян Ю. Д. Лексическая семантика[M]. М. , 1974
Львов М . Р. Словарь антонимов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 1973
Новиков Л. А. Антонимия в русском языке[M]. М. , 198
Новиков Л. А. Семан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M]. М. , 1982
Шмелев Д.Н. Современный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Лексика[M]. М.,1977
Chomsky and Halle. 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M] . 1968
Clark,H. & Clark,E.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M]. New York: Harcourt,1977.
Croft,W.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Edmondson J.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universals[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5.
Givón, T. Functionalism and grammar[M]. Amersterdam: 1995.
Jakobson, R. Selected Writings II: Word and Language[M]. The Hague:Mouton,1971
Jakobson & Halle.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M]. Mouton, 1980.
Haiman, J.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M]. 1983.
Leec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gn[M].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81.
Sampson, G. Schools of Linguistics.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 在撰写此文的过程中,张凤、高航、李玉萍、王臻几位同志提供了丰富且有价值的材料,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感谢。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