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挑战景观电影——论胡戈的意义

作者:蒋原伦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4728    2009-11-18 21:14:15

 

据说当代先进的电子媒体和影视技术已经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作了充分的技术准备,于是超出日常的审美经验,提供磅礴气势和强烈视觉震撼的“景观电影”便应运而生。
       凡是电影皆有景观,许多电影表现的是日常生活题材,取景尽量与日常生活贴近,制造逼真感,以致我们感觉不到电影中的场景与世俗生活有什么明显的距离。“景观电影”则不然,它强调的是新鲜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它就是要拉开电影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观众在镜头前有所震撼和惊悚,并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和超凡脱俗的享受。因此,其所展现的不是沉闷凡俗的日常生活场景,而是电影特技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制造的视觉空间和奇特幻景,并在幻景中展现丰富的视觉创造力和宏大场景的想象力,拓展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 
电影景观的优劣效果虽然不以规模的大小来论定,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以高技术高成本为条件,“景观电影”的称谓,却是排除了小打小闹、精美玲珑的小制作的,它以场面巨大,气势恢弘、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新奇景观为旨归。
好莱坞造梦工厂是这类电影的发源地,《星球大战》、《骇客帝国》、《魔戒》三部曲等等均是大制作、大手笔。好莱坞电影人运用媒介新技术,展现影像奇观,还将景观扩展到三界之外,真所谓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类视觉盛宴既取悦了观众,也让制片人赚得盆满钵满。如此这般,一种新的美学追求成为当今时尚,而中国的电影导演们也很快搭上了景观电影的快车。前有张艺谋执导的《英雄》、《十面埋伏》领先,后有《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交相辉映,一时间十分热闹,在此前此后,这一景观美学的理念也连带将地盘扩展到其他许多领域,如景观歌剧(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上演的《图兰多》、上海体育馆的《阿伊达》)的风靡一时,还有一系列景观主题公园等拔地而起,真可谓洋洋大观。
电影是视觉艺术,景观当然重要,而且几乎所有的当代媒介新技术都为视觉景观的效果的提升作了铺垫。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片的制作技术突飞猛进,到了让观众眼花缭乱、喘气都紧迫的地步。但是如果导演们费尽心力,只在景观这一方面下工夫,忽略了电影故事片最重要的一环,即影像叙事方面的追求和提高,顾此失彼,那就值得商榷了。尽管有人据此发明了景观电影的新理论,认为这类电影的特点就是以宏大的景观取胜,以对景象奇观的欣赏取代传统电影的影像叙事,并断言“叙事电影的模式”要向着“景观电影”的模式转变等等。还有一种与此相应的说法颇有理论色彩,即是“电影的数字化”导致了“电影的叙事性淡化”。虽然这一理论并未曾就两者之间的必然逻辑联系作出令人信服的揭示,某些中国电影大片却急匆匆上路,朝着这一方向转变。
但是这一转变竟以影像叙事的支离破碎为代价,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再扩展一步,如果景观电影成为那类投资亿万、场面浩大,内容空洞的电影的代称,那问题就更大了。幸好,观众中还有胡戈这样的顽童,他们对这类景观电影的“恶搞”,可谓切中肯綮。
知道胡戈是因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部网络短片是在对陈凯歌的大片《无极》的戏仿式改编中登场,在网上引起一片喝彩声,周围的人大都叫好,笔者也为其尖锐、机敏、幽默和四两拨千斤式的一击而鼓掌,并为网络批评开了一条新路子而兴奋。
网络上的批评文字本来就多,有中规中矩的讨论,有尖酸刻薄的批判,也有调侃的、宣泄的、骂娘的,打棍子的、拍板砖的,只是很少见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类批评。所以到现在,人们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称谓来命名这样一种网络批评类型,统称之为“网络恶搞”。也有个别人认为胡戈的东西一般般,网络恶搞么,这类东西比比皆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笔者以为即便都是网络恶搞,恶搞和恶搞是有区别的,水准也有高下之分。人身攻击、胡搅蛮缠、趣味低俗是一种搞法,抓住破绽,致命一击也是一种搞法。胡戈的恶搞显然属于后一种,有理有节,言之有据。这类恶搞起码要对《无极》的故事逻辑和细节作一番推敲,才能下手。       在此基础上,它以影像叙事对影像叙事,以机敏对庞大,以顽皮对盛气凌人。当然,这里的关键是影像叙事运用上的机智和夸张,虽然胡戈借用了《无极》的大量镜头,但是那档法治节目做得合度入理,在事理逻辑上绝无胡搞瞎搞之嫌。
陈凯歌的大光其火可以理解,上亿的大制作就被这小子这么毁了,情急之下要起诉胡戈,(不过,据说这么一闹腾,票房又长了一些,背不住也是一种策略),就是不明白有些法律界人士怎么会以侵权的罪名加于其上?胡戈何曾作此想,主观上无企图,客观上也没有以此获利,不过就是想恶心恶心这类大片,捣捣蛋而已。就像杜尚替蒙娜丽莎画两撇胡须,除了加上去的那两撇,没有一笔不是达芬奇的原著,你可以说他恶作剧、哗众取宠、也可以夸他先锋——挑战资产阶级观众的慵常的审美趣味,独独不能指责他侵权。朗朗乾坤,达芬奇的创作权岂是那两撇小胡子可以侵犯?
胡戈的小制作正是击中了这类大片的软肋,所以博得一片欢呼,替广大观众出了一口气(为看这部大片白花了时间白花了钱),这不是国骂,也不是一味糟蹋,而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无极》的细节中挑出漏洞,重新进行夸张式编排,这比长篇大论式的批判在趣味上要强多了。没有坚硬的学术概念,也没有艰深的大道理,更没有发明新的美学理论,一档通俗的法治节目,言正词严中有嘻笑怒骂,或者说嘻笑怒骂中有严肃的思考。可以说胡戈的意义不仅是批评了《无极》,也是对一味追求大制作的一种反制,是对所谓景观电影的挑战。
景观电影是庞然大物,靠的是最现代的技术手段。某种意义上,技术也是艺术,善于运用新技术手段,本身就是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勇于作这类尝试的导演们致敬,向张艺谋陈凯歌和他们的同道致敬。但是舍得在技术上化工夫、投巨资,肯费尽心力在广告上招数叠出,也应该在叙事内容上下下功夫。你可以说,视象就是一切,形式就是内容,形式背后没有另外的所谓内容。但是人类的天性就是在视象背后寻找内容,发掘意义。更何况景观电影也是故事片,不是特技摄影集锦,更不是电子媒体技术的展示会。
自然,好电影的涵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指故事,也指景观展示和其他种种影像表现方式。但是作为故事片,在电影叙事的逻辑上搞周密一些,细节上扎实一些,应是电影人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的电影奖项包括了许多单项奖,从摄影到音乐、从特技到服化道,可是毕竟大奖是留给最佳故事片的。正是以影像叙事为主干,才能将所有的其他要素粘合在一起,如果以为大景观、高技术就能把观众唬住,有票房就是艺术上的成功,其他都可以草率从事,甚至在景观中透出某股邪性,那么对待这类空洞的景观大片,就需要有那么一批胡戈。
 
    也许陈凯歌是认真的,只不过是产生了一种错觉而已,以为有了大场面、大名星,一切就此搞定。观众们懂什么呀,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呗。这里是否透出了大导演的傲慢?当然真有水平,傲慢也就傲慢了,舍我其谁么!人们至多是批评其傲慢,而承认其水平。然而眼下一些景观大片背后的傲慢,是装腔作势、以势压人的傲慢,是吃老本式的傲慢,其实这傲慢里也透着不自信,即放弃自己一贯注重的人文追求。
这边是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加上市场大运作,气势非凡,不由分说,所有的“大”都试图对观众构成巨大的压力——谁要是对影片怀疑,谁就是不懂电影,就是鸡蛋里挑骨头。那边厢是小青年、小制作、小投资(个人精力的付出),就是要表达个人的意见和不满,发出批评的声音。这一批评虽然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失厚道,虽然在力量的对比上似乎完全无法抗衡,但是,奇妙的效果产生了,就像是细小的铅丝轻轻地扎在硕大的气球上,顿然间,那色彩斑斓的庞然大物一下子就瘪了下去。
    情形的陡转似乎谁也意想不到,但是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气球吹得再大也抗不住坚锐的一戳。
    这就是胡戈的意义,渺小而尖锐,用来对付那唬人的庞然大物,即由金元堆砌起来、又有明星漂亮的脸蛋来诱惑观众的、并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包装起来的所谓景观大片。前面说过,有人提出了的有关景观电影的新的理论和新的美学要求,这一理论尚待检验。但若以“新”而论,那么胡戈(或者说胡戈们)开创网络批评的新品种,倒是值得大大关注,套一句时髦的说法,这是与时俱进的网络影像批评,也是媒介批评的新路子。
     自从有了电影之后,影像叙事是用来讲故事的,或者对真实事件或场景作记录,即纪录片。还没有人熟练地用它来作批评的武器。所以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批评方式,其起步虽然容易,一哄而上,进一步提高却相当艰难。另外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即利用现成品(即原有的影像叙事)加以剪辑、改造和夸张的处理,使得人们只关注其逗笑和恶作剧的效果,其他方面的意义就往往被人们忽略。不像在文学领域,如“以诗论诗”等批评方式,有较长的传统,前有钟嵘、后有杜甫,所以到了元好问,其绝句《论诗三十首》才更加精湛和成气候。我曾把这类“以诗论诗”的批评称为隐喻批评,隐说理于形象之中,如元好问论秦观的绝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就是颇典型的隐喻批评。而本文所讨论的这类网络批评某种意义上也是隐喻批评,考验的是制作人运用影像叙事来表达某种难以说尽的,有丰富意蕴的想法。只是这类批评的发展和成熟需要假以时日,不可能一蹴而就。
即如今天,“恶搞”的短片虽然在网络上传播得很广,但是精湛的很少,胡戈的另外几件作品如《鸟笼山剿匪记》、《满城尽是加班族》等就不算成功。这表明这类网络批评要成气候,还有相当的一个历练过程。这里除了制作方面的原因,技术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影像叙事来表达意见,需要某种转换,即影像叙事作为批评语言的转换。这类批评应该作到犀利而有节制,并且影像叙事中要有隐喻逻辑的力量。如果一味滥用叙事,缺少缜密的理念和合度的表述,那就真正成为恶搞了。
影像的魅力和观念的魅力融合,隐喻中凸现理念的力量,这是网络影像批评的前景,也是日后对付唬人的、以铺张繁缛为炫耀的“景观大片”的有力反制。因此一方面,今天无论怎样来估价胡戈的意义都不为过。
另一方面,胡戈的意义不是由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这不仅是说这类网络影像批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要有一批网络短片的制作人共同努力,还要有观念和理念上的进步,这一进步不是几个制作人的事情,也不是年轻一代人在若干年间就能达成,当人们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这类网络意见表达和网络短片说成是“恶搞”时,就表明离优秀的、成熟而有一定规模的网络批评的产生,我们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要走。
文化上的丰富和完善除了其本身的日积月累和推陈出新,是需要大环境的,好的批评为人倾听也需要环境。正如今日的一些景观电影演变为电子媒体技术的一味炫耀和以明星招徕眼球的大片,是某种只求票房和一时轰动为目标的欲求所致,某些网络批评处于同样的语境之中。急功近利的文化环境既能诱发空洞的景观大片出笼,也会刺激网络“恶搞”一哄而上,因此完善网络批评,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也是批评界共同的任务。
 
            
   
胡戈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通过对陈凯歌电影《无极》的戏仿,表达了自己的对这部大片的意见。这一批评虽然是针对这部电影大片的叙事漏洞而去,其意义却不仅仅于此,它既是对那些内容空洞的所谓景观电影的挑战,同时也开创了网络批评的新路子,这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新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胡戈的意义、网络批评、景观电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影像叙事
       
 
 
 
           挑战景观电影——论胡戈的意义
 
一,本论文受一桩网络事件的启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该网络短片是对《无极》的戏仿。许多人为之叫好,影响很大。替观众出了一口气。
这里涉及的都是当今的新兴媒体。电子数码技术和网络短片。
 
二,陈凯歌的《无极》拍得很糟糕,毫无章法,漏洞百出。不能想象这是同《霸王别姬》出于同一人之手。用高科技拍了一堆垃圾。
 
三,陈凯歌的误区与景观电影理论:
1,低估当代青年观众。以为大名星、大场面即可。受张导刺激……周杰伦(黄金甲)
2,景观电影理论——制造视觉奇观,与日常生活场景相区别。与写实主义文学和电影相区别。好莱坞是造梦工厂。《星球大战》、《骇客帝国》、《魔戒》三部曲,还有景观歌剧(北京图兰多)(上海阿伊达)与景观主题公园等。
3,电影的数字化将导致电影叙事的淡化——不是来自理论逻辑,而是来自狭隘的经验。张导的作品“是摄影不是电影,是技术不是艺术”但还是有丰厚的票房收入。
中国小说的故事性不够与导演们轻视编剧相关(王安忆语)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相关。
 
四,胡戈的网络短片是对《无极》这类电影最有力的批评。
1,这是以影像叙事的方法来批评影像叙事,我称之为隐喻批评。与理性的分析性批评相反。这在中国有古老的传统。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有情芍药含春泪,……等等。
2胡戈将虚构的故事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场血案,以一挡电视节目——法制在线2005年终特别版来加以报道。故事内容……娱乐城、民工讨工资、城管的镇压、粉丝等等,最后落实到一个馒头上——动机。
 
五,胡戈的意义是开创了新的批评方法——网络批评,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贴到网上,而是一种多媒体批评。电子网络的出现改变了文化演进的路径。文化史与媒介的关系很少为人揭示,因为文字的历史太漫长,使我们忘了文化中媒介的作用。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