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文本文学审美风格》(王铭玉)

作者:王铭玉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275    2014-11-07 21:48:45

符号-结构诗学研究的前景

——苏敏《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评价

王铭玉

 

  20世纪是语言学的世纪,是学界共识。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为代表的语言符号学,到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为代表的普通符号学,能指与所指、组合与聚合、共时与历时以及符号系统等话语不仅成为20世纪语言学的流行话语,而且,成为整个人文学科的流行话语,标志着20世纪重要的思维方式革命。不过,在系统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俄苏诗学,或者是罗兰·巴特的文学符号学,并没有完成文学符号学系统的理论建构,这也是学界的共识。遗憾之余也有欣慰之处,因为前人留下的空白正是后人努力的空间,在世界符号学研究向社会符号学转向的21世纪,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苏敏著述《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正是这种符号学研究转向的一种有益尝试,正是为全面建构文学符号学所结出的一颗果实。

可能是搞符号学研究的缘故,同仁学友凡有符号学字眼的新书大作往往都给我寄上一本,工作之余我总把这些赠书奉为至宝品尝一番。实话讲,由于大家学术背景及研究问题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对作品欣赏为多,留神为鲜。但《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这本书却着实吸引了我、打动了我、甚至促动了我,该书中充满的问题意识、方法意识、风格意识、实证意识、拓新意识令人耳目一新,大有提笔评述之冲动。

在当今时代,学术研究最可贵的是问题意识,这点在书中俯拾即是。比如:涉及到符号学的难题——为什么雅各布森语言学诗学不能解释理论?为什么文学符号不是封闭的?怎么解释这种不封闭的文学现象?开放符号不同层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阐释?结构要素究竟怎样界定?涉及到传统文艺学的难题——什么是风格?自然语言与文学的关系是什么?语言风格与审美风格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文学手法?文学手法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系怎样阐释?为什么文学包括主体与客体?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怎样理解?怎么解释20世纪60年代苏联学界关于文学风格的争论?怎样解释中国传统的体论,怎样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言志说、神韵说?涉及到20世纪文学理论的重大难题——中西文学审美价值判断的差异究竟是什么?怎样理解文学传统?文学种种类型究竟有哪些?其间存在什么关系?为什么俄国诗学只是开花没有结果?为什么罗兰·巴特文学符号学没有成功建构理论体系?什么是文学性?20世纪上半期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与20世纪下半期的现象学美学,接受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结构不是封闭的,却不需要解构?涉及到中西哲学的难题——什么是中国传统的气?康德的审美理想怎样理解?胡塞尔纯事物与意向客体怎样理解?等等。对这些问题和难题,作者不仅直言提出,而且还勇敢地作答。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所思,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学者知识积累之深厚,逻辑推演之精慎,命题断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惊心动魄;你可以不认可任何理论系统建构,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具体所想,但是,你不可以否认该著述的学术尊严,不可以不尊重该著述中一个真正学人的勤奋、聪慧、淡定、坚韧和奉献!

之所以对作品充满好感,还在于作者的方法意识。《文本文学审美风格》非常重视方法论问题。其中,第一章第二节谈的是文学审美风格的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了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关于经验出发与整体逻辑重构逻辑推演的观点,以及西方从培根以来的科学严谨态度与方法,中国乾嘉学派朴学的严谨态度与方法,作者还在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法基础上提出了诗学模子寻根法,从这些基本研究原则与方法可见该著述的严谨是作者的自觉追求。符号学的著述自然离不开符号学的方法,关于罗兰·巴特符号第二性复合系统,以及皮亚杰符号的自我调节的方法均在第三章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在把“结构”与“符号”并提之时,不仅使用了传统符号学方法,还引入了皮亚杰演绎性结构主义方法论,大胆地将传统符号学或传统文学符号学与皮亚杰演绎性方法论相结合。而在第四章,还使我们看到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分析与应用。除此之外,该著述还使用了传播学理论的模式方法、定量方法以及20世纪西方学术其他一些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推崇文学审美风格研究的“起点与单位”。客观地讲,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建构都有起点与单位的,但是,该著述严格遵循严谨科学研究的程序,从起点与单位开始,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学术方法。

该书的思想观点可以给读者以信任感,这来自于作者的实证意识。全书读后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苏敏的符号-结构诗学理论体系逻辑自强,推演严密,在其文学符号的研究中发现了作者特有的理论精慎与理论深度。同时,由于该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国古代言志诗与西方模仿文学互照互识实证基础上,因此该著述不是逻辑推演的游戏,没有泛泛而论的空疏,结论从材料得出,每一个断言都言之有据,同时,每一个断言都可以解释文学现象,有当下理论建构缺乏的实证研究之厚重。此外,该著述用了整整一章(第二章)近90页的篇幅,仔细梳理了中西文学风格相关研究的文献。第一节,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开始梳理西方风格理论;第二节,从先秦的气开始,再到文论的气,再到文论的体,梳理中国古代体论;第三节,关于20世纪中西文学风格文献梳理。其中不仅介绍相关文献的基本观点,还注意文献前后之间关系的梳理,还有作者的评价分析。正是在这样的逻辑、实证、以及文献基础上,作者从文学混沌体中揭示了从文学手法到文学风格的四个层级以及嵌套关系。无庸讳言,该书中的许多断言可能还有待学界的进一步研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把该著作视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符号,或者社会符号研究中的一家之言,这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需要指出的是,该著作所持的严谨、精缜、厚重学术态度,在治学浮泛的当下显得非常难能可贵。

本书的主旨是谈风格的,自然在书中要充分显现作者的风格意识。在第四章“文学审美风格个体”中苏敏对文学符号的结构层级的研究很有韵味。第一节,从罗兰·巴特符号学与皮亚杰结构主义讨论文学符号的结构等级序列,借用传播学的方法提出文学符号的模式:(ERCRC4,并在学界关于自然语言的“言语”与文学“言语”的差异难题上提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第二节,文本手法统一体,提出了以文本为单位的文学手法,从符号结构整体角度阐释了题材、体裁,结构布局,形象塑造,语体风格等问题。该节讨论了文本文学手法的构成,即能指与所指、纵聚合类型、结构要素以及结构要素,并从文本文学手法来看文学性:虚构造型性。关于文学风格,作者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把文学风格大胆分为两个结构层级,并用两节分开讨论,就文学的主体性、客体性的纠缠提出自己的独立判断。第三节,文本纯文学风格,借用胡塞尔的纯事物概念界定文本纯文学风格,讨论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构成、结构要素,纵聚合类型等,第一次大胆提出作为文学客体的文学风格是文学想象空间,属于第三空间,分为经验与超验两大类型,并就文学想象中的确定点与不定点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在第三节,作者还辨析了文本文学手法与文本纯文学风格的差异,并辨析文本文学手法的文学性与文本纯文学风格的文学性之间的差异。在第四节,作者提出康德的审美理想都是以文本为单位的,并指出文本审美理想的纵聚合类型是文本主题与文本艺术意志。其中,文本艺术意志是结构要素,异质文化的文学活动的文本艺术意志是不同的,比如中国的言志、西方的模仿。在文本审美理想特点讨论中,作者对文学直觉、游戏功能、政治功能、教化功能等,以及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等作出自己的独立阐释。在讨论了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诸问题之后,作者又对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这个文学本体研究中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界定,并讨论其文学性。在作者看来,文本文学审美风格,就是文本文学手法、文本艺术图画、文本想象空间三位一体的,它们包含于不同文化独特审美价值判断的整体之中。不同文化之间审美价值判断差异,只是趣味不同,不存在高低差异。与苏敏交谈中得知,上述这个断言,正是作者三十年前开始思索并研究这个问题的出发点。人常说十年磨一剑,这三十年磨出的一剑应该是锐利并坚韧的。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是文学理论书籍,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用“引人入胜”字眼来形容,但完全可以用“饶有兴趣”来比喻,这种“引力”主要来自作者的拓新意识。其实,上述所谈的“问题”、“方法”、“实证”、“风格”意识都可归入拓新的内容,这里再补充两点。一是作者从罗兰· 巴特符号第二性附加意义系统理论出发观察中西经典文学作品,修正了罗兰·巴特关于文学符号属于符号第二性附加意义系统的命题,充满勇气地提出了文学符号是包括四个结构层级的整体的断言,并引入皮亚杰的演绎性结构主义方法论阐释文学符号四个结构层级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不同于罗兰·巴特文学符号学理论体系,因而可谓建构了符号-结构诗学理论体系。二是在第三章用“最小文学手法”来讨论文学符号的第一个结构层级。最小文学手法是作者从中西文学现象中悟出的一个概念。第一节首先界定了最小文学手法概念本身;第二节讨论了最小文学手法的能指与所指问题;第三节从罗兰·巴特第二性复合系统与皮亚杰自我调节出发,分析了最小文学手法两次结构构成情况,作者在这里揭示了文学符号构成的秘密——自然语言符号只有一次结构转换,文学符号才有两次结构转换;第四节指出了最小文学手法的纵聚合类型,第一次将传统的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作为最小文学手法类型加以系统阐释,并指出最小文学手法属于全人类共享的集体记忆;第五节从皮亚杰结构主义辨析最小文学手法的结构特点,比如整体性、结构要素以及自我调节性等;第六节从最小文学手法层级探讨文学性,指出文学最小细胞体现的文学性是虚构造型性,并以具体文学现象加以说明。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最小文学手法的理解独特并深厚,正是运用这一工具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地阐明了自然语言与文学符号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学符号构成的秘密,并对文学性这个重要而纠缠的命题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

《文本文学审美风格》主要讨论文学手法、文学风格两个层级构成的文学现象,但是,该著述提出的文学符号嵌套关系其实建构了一个建立在扎实的文学现象基础上的、系统严密的文学符号学理论体系,更精确地说,一个符号结构诗学体系。当然,《文本文学审美风格》还提出了文学审美风格复合体概念,提出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由于受时间和篇幅所限,在该著作中没有完全展开讨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我们期待作者的第二部著作问世,并对相关问题予以揭秘。

总之,读完了苏敏的新作,仿佛完成了一次文学理论之游。一个一个绕人概念的界定清晰明确,一个一个复杂逻辑的推演精缜严密,一个一个关于符号学、文学本体研究等重要而纠缠问题的回答令人信服,一个一个或旧题或新话的断言大胆新颖,让人感受到这位长江边的学者在带我们领略三峡一处处美丽风景,一会儿是秀丽的巫峡,一会儿是壮美的夔门,而且,这种风景一直贯穿在整个著述阅读过程中,美不胜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