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约伦·索内松教授专辑

作者:胡易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078    2023-04-17 16:02:21

 约伦·索内松(Göran Sonesson)教授“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的现象学路径

主持人 胡易容

 

符号学家约伦·索内松教授已离世近一个月了。教授的离去,给国际符号学界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白,也让中国符号学界痛失一位诚挚的国际友人。本专辑遴选的论文,是笔者在瑞典访学期间编译的索内松教授认知符号学文集。由于经过编译和部分标题调整,特此将原标题及出处标出,并介绍有关索内松教授治学的相关背景,以为纪念。

索内松教授是瑞典符号学的开创者和一代领袖,是北欧符号学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也是国际学界贡献卓著的符号学家。他与中国符号学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多次到中国开展学术交流,并对中国年轻学者学友提供过许多帮助。笔者亦受索内松教授的帮助,于2018-2019年间到瑞典隆德大学认知符号学研究中心从事访问研究,合作教授正是索内松教授本人。研究中心氛围轻松活跃,中心诸同仁四下午常常在学校附近一家酒吧的小聚。索内松教授与年轻同事及来自各国的学生们开起各种“国际玩笑”来幽默开朗,毫无大学者的架子。那一年中,恰逢教授退休,中心的同事们为他举办了别处心裁的退休聚会,欢声笑语犹在耳畔。某天,我热情而冒昧提出去他家看看。索内松教授略微沉吟后非常认真的同意了,但告诉我说他家好多年都没有任何同事去他家了,等他和太太拾掇拾掇。不久,他果然和太太约我到他家共进烛光晚餐。记得那天,不善饮的我,在小酌之后,酒劲上头话痨缠舌。或许那是我在安静的北欧小城期间最话痨的一顿饭。索内松教授也谈兴甚浓,从他早年求学、墨西哥食物谈到对东方文化的看法;我则以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向他介绍符号学以外的中国。末了,他懊悔说我们应该更早有更多交流。翌年回国后,经历了众所周知的疫情。作为长者的索内松教授,多次主动来函问候,令人羞愧。信中我们也曾约定疫情消散后再聚。2022年的希腊国际符号学大会,索内松教授在会议现场,得知我组织了中国专题圆桌在线参会,专门到我们的圆桌专场来与中国同仁交流。我们也再次提到期待线下再聚。然而,等来了疫情消散,却再也无缘与教授相聚……令人唏嘘。

索内松教授的学术贡献包括许多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认知符号学”和“图像符号学”。索内松教授学养深厚而不慕浮华。他曾对我提到,他似乎对出版“专著”并不在意,但偏好写长论文。在他看来,写多长取决于能将问题讲清楚的需要。的确,真诚的学者其实是思想导向的,而非刻意地追求某种鸿篇巨制的学术工程形式。或许也是因此,中国学界对索内松教授的学术思想并不了解。因此,我与索内松教授共同商量,遴选了体现他在“认知符号学”方面基本观念的一些论文,由我集结编译在中国出版。由于版权问题,部分涉及符号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的论文未能编入,不无遗憾。所幸的是,入选的这部分论文基本展现了索内松关于认知符号学基本理论立场和观念。我则根据所涉及问题的大致方面,将十馀篇文章分成了上下篇。其中,上篇“现象学与意义理论”侧重方法论以及在术语阐释基础上的展开;下篇“文化、传播与演化”,是以“认知符号学”为基础,广涉人类文化、生活世界和全球化的专门性问题。而最终的书名,索内松教授定为《认知符号学:自然、文化与意义演化的现象学路径》(Cognitive Semiotics: 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Pictures, and Meanings Cultural Evolution)。

索内松教授的治学思想兼容并蓄,他哲学根柢深厚,熟稔欧美各学派进展并对法国学派、列日学派尤为赞赏;他精通多国语言并曾从事手势符号和玛雅语研究。在此后的研究中,他将认知符号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论集成。在索内松看来,二十世纪兴起的两个重要的跨学科倡议中,认知科学和符号学占据了重要地位。二者都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影响深远,却各有所长。符号学长于建构精致的理论,而认知科学则更擅长提供经验性研究方法。他曾评论道,在过去的二十年间,“认知符号学”经历了创建、独立发展等多个阶段,它整合了认知科学与符号学的跨学科方法优势。目前,认知符号学已成为一个多学科领域,汇集了多种视角、理论、方法和成果,并涵盖了符号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和观念。这些观念反映了人类文化区别于与其他物种的根本特征。

不过,认知符号学并非一开始就面目清晰而是历经了多次重铸,其内涵也因每次“再发现”学术语境而有所不同。认知符号学在这些历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正是在不同国家从事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瑞典的学术土壤共同造就了索内松的学术面貌。比如,瑞典隆德大学研究者早年就特别关注图像与格式塔等问题,并考察其与语言的异同。从这一问题出发,他们又延伸出对儿童在符号使用方面的兴趣,进而扩展到人类符号源头的演变。索内松教授曾谈道:“此前,隆德大学的研究方向是文化研究,因而我们从人类文化演化入手,着力探索究竟是什么令动物王国中出现独特的智人特征,并最终发展出语言、图像及其他复杂的人类符号。这些研究引发了我们对认识论和符号学方法论的强烈兴趣。”

从方法论来看,索内松教授长期以来尝试寻求整合符号学之外的方法作为符号学方法论的有益补充,无论是现象学,还是认知神经科学都是他信手拈来的工具,而人类心智和文化成因才是他的符号学思想指向的根本追问。人文学界一直争议并焦虑的人文学的自然科学化问题,也体现在“符号学”与“认知科学”关系的处理中。对此,索内松睿智地指出,两者的关系不单是“符号学的认知转向”,也是“认知科学的符号学转向”。

索内松教授的学术思想丰富而深刻。本专辑所选论文篇幅有限,大致呈现了他在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他关于认知符号学基本观念及其与现象学的关联;二是,提供了部分应用认知符号学开展的经验性研究专题样例。或许,对于这样一位思想深邃而行文晦涩的学者来说,理解或许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符号与意义的探寻:索内松自述

原文:Sonesson, G. (2009). 22 : Göran Sonesson. In Peer Bundgaard and Frederik Stjernfelt (eds), Signs and Meaning: 5 Questions Paperback , Automatic Press, 207-218.

来自胡塞尔讲台的视野:现象学在认知符号学中的角色

原文:Sonesson, G. (2009). The view from Husserl’s lectern : considerations on the role of phenomenology in cognitive semiotics. Cybernetics and Human Knowing, 16, 107-148.

分支的自然史:现象学第一性、第二性、第三性的研究进路

原文Sonesson, G. (2013).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ranching : approaches to the phenomenology of firstness, secondness, and thirdness. Signs and Society, 1(2), 297-326.

对于符号间性分类的初步准备

原文Sonesson, G. (2017). Preliminaries to a Taxonomy of Intersemiosis. Punctum, 3(1), 119-131.

关于对于人类(以及少许其他动物)合宜的研究的新思考

原文Sonesson, G. (2009). New Considerations on the Proper Study of Man – and, marginally, some other animals. Cognitive Semiotics, 133-168.

生活世界:文化演化的认知符号学

原文Dunér, D., & Sonesson, G. (Eds.) (2016). Human Lifeworlds: The cognitive semiotics of cultural evolution. Peter Lang Publishing Group,23-61.

文化进化:通过(部分)其他方式作为进化的延续的人类历史

原文Sonesson, G. (2016). Cultural evolution: Human History as the continuation of evolution by (partially) other means. In Human Lifeworlds: The Cognitive Semiotics of Cultural Evolution (pp. 301-335). Peter Lang Publishing Group.

超越“文化的悲剧”:在认识论和交往之间

原文Sonesson, G. (2017). Beyond the "Tragedy of culture" : In-between epistemology an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otics, 33(3/4), 141-180.

文化符号学视角下全球化的三种情境

原文Sonesson, G. (2003). Three scenarios for globalisation. A view from cultural semiotics. in

Logica, dialogica, ideologica. I segni tra funzionalità ed eccedenza. Petrilli, Susan, &

Calefato, Partrizioa, (eds.), 385-396.

从模仿的角度看拟态到表演:关于像似性的普遍理论的思考

原文Sonesson, G. (2010). From mimicry to mime by way of mimesis. Sign Systems Studies 38 (1-4):18-65.

接近图像修辞的生活世界核心

原文Sonesson, G. (1996). Approches to the Lifeworld core of pictorial rhetoric. In Visio. La revue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 semiótique visuelle, 1:3, 49-76.

生活世界的修辞学

原文xSonesson, G. (2010). Rhetoric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Lifeworld. In Sonesson, G. & Dondero, M. G. (Eds.) "Le Groupe Mu. Quarante ans de recherche collective". Nouveaux actes sémiotiques.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