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流行语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分析[①]——以20世纪日本流行语为例

作者:卢德平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8551    2009-08-19 14:49:10

  

 

关于流行语的收集和研究,广义上无非分成语言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从语言学的视点考察,对任何新词新语的研究都将有助于弄清一门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诸平面发生的变化。但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一旦随着所指涉的社会现象失去流行或时尚的特性,就有可能从全民皆知的词语变为历史学家的文档。这一点和语言学一般所考察的语言的基本词汇大为不同。后者频繁出现于日常语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发生语音、构词形态、语法功能等方面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其速度之慢简直难以觉察。相反,流行语的出现和它的衰落一样,交替或变化的速度比较快。所谓流行本身就蕴涵着时间上的相对短暂。一种流行现象的消失或一种现象的稳定存在必然导致作为其表征符号的流行语的消失或向基本词汇的转化。另一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流行语所折射的往往是某种新的社会现象,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对于了解一定社会的结构变迁,对于研究这些新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民族的文化模式上的投影,显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问题是如何确定某个时期的流行语,根据何种标准去区别流行语和非流行语,所谓流行语的流行范围包括哪些因素,具体怎么界定这些流行语的流行领域。就确定流行语的标准而言,目前通行两种做法:一是问卷调查,二是词频统计。前者需要问卷设计或调查人员预先假定流行语的具体形式,这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正确地反映一部分流行于社会而问卷设计或调查者不了解的流行语。后者主要是借助书面文献,根据某些词语的出现频率来确定哪些词语流行于某一时期。这些高频词语可能涉及该时期的热点话题,但未必在全社会流行。更为严重的是,书面语里的高频词无法代表许多流行于口语中的流行词语。其次,就流行语的流行范围而言,可以从地域、年龄层、职业、性别、社会阶层等多种因素加以考察,因而可以划分出地方流行语、全民流行语、青年流行语、儿童流行语、女性流行语、行业流行语等流行语范畴,其中各类流行语之间又存在着交叉或重叠的现象。

 

一、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

 

国内关于流行语的研究已经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主要限于国内近几年流行的语汇,本部分所讨论的流行语,是指1901年至1910年这一期间流行于日本社会的若干全民流行语现象,以此作为国内流行语研究的补充。我们对日本流行语所做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流行语在各个时期的分布数量,出于研究的方便,而并非政治、历史、文化特征方面的分期。由于各种日本流行语的专题研究需要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作为学术支撑,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在中国境内所无法展开和实现的。鉴于目前的条件,我们只能主要依据网络上公布的若干日本流行语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因此,本章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充其量只能算做在有限的实证资料基础上提出的一些假设性的推断,根本不能当作任何意义上的终极结论,但推论是结论的前奏,抽去推论就永远无法到达结论。

我们准备引入以下一些参数,作为本文研究的参考框架。实际上,这些参数是任何社会的流行语都有可能涉及到的关联因素,也是分析流行语的基本视角。

1、流行语的创造者:主要指某一流行语的首创者。流行语的创造者原则上没有特定的限制,但从日本20世纪初10年流行语的情况考察,创造者的权威性或社会声望是导致某一词语广为人们仿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流行语创造者的界定和识别对于了解某一词语为什么会成为通行于全社会的流行语,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2、流行语创造者的社会属性:流行语创造者的社会属性涉及到职业、知名度、社会事件的角色、年龄层、性别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对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绝大多数日本流行语的情况考察,社会地位评价值高的职业如政治家、演员、歌星、作家等作为流行语的创造者,其社会认同程度,远远超过社会地位评价值低的行业人员所创造的新词语。

3、流行语反映或表征的社会现象:原则上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流行语反映或表征的对象。但是,和许多语词符号不同,流行语词符号,尤其是全民流行语往往要求所指涉的现象是某一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现象,否则就不会频繁出现于整个社会公众的口头或书面。众多的日本流行语表现出这一特点。

4、流行语流行前的使用场合:大凡流行语都会经过从创始到流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流行语的使用场合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么表现为使用场合的扩大,要么表现为使用场合的转移。对某一词语流行前的使用场合的探讨有助于梳理流行语的演变轨迹。

5、流行语流行后的使用场合:一定的词语一旦成为流行语,就具备全民公认的使用语境,受到某一时期社会、文化规则的制约。反过来,流行后的使用场合一旦变为历史的陈迹,流行语就会结束其流行的使命。对流行语流行后的使用场合的探讨是了解流行语意义或功能的基本前提。

6、流行语流行的途径:任何一种词语的流行都必须借助流行的媒介或手段。能使公众普遍接触的传播媒介是保证一定的流行语在很短时间广为人知的首要条件。

7、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一定的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多种多样。除了流行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大多是引起公众注意的新闻事件外,流行语本身对有关现象的生动刻画,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幽默、娱乐的效果等因素也是一定的词语得以在某一时期流行的原因。

8、流行语的构词方式:日语的文字系统既借用大量汉字,又有自身独特的假名形式,前者主要表意,后者主要表音,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新词语的创制起到非常便利的效果。就流行语有可能出现的构词方式而言,具体可分为:汉字组合、假名组合、汉字假名组合、拉丁字母组合、汉字拉丁字母组合、假名拉丁字母组合等变异形式。在具体的构词技巧上,又表现出词头、词尾缩略、类推仿造、音义变形等多种形态。

9、流行语的修辞策略:某一新词语一旦在使用场合上发生泛化或转移,从而变成流行语的时候,往往伴随着隐喻、转喻、提喻等修辞手段的运用,并且造成讽刺、幽默等喜剧效果,加速了有关词语的流行。

根据上文提出的九个侧面,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全民流行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兹将有关分析结果列表说明如下:

 

表甲: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的创造者及其社会属性

流行年度

流行语

流行语创造者

流行语创造者的社会属性

1901

[十世?]

可能属于全民自发

不特定

1901

 

[告?e式]

不确定的新闻记者或名人中江兆民的丧葬仪式的主持、参加者

大众传播从业人员或其他社会名流

 

1901

[直?]

田中正造

众议院议员

1901

[?ぽっぽ、ぽっぽ]

 

流行歌曲“?ぽっぽ、ぽっぽ”的作?者:?|くめ、作曲者:?隽???/span>

文艺界知名人士

 

1901

[早くてきれいで、便利]

某煤气炉制造商

 

商人或企业家

1901

[美的生活]

高山樗牛

作家

1902

[インバネス]

不确定的地方时装设计者,取自苏格兰北部一地名:Inverness

英格兰时装或服装设计师

 

1902

[提供]

 

英文offer一词的日译者,难查明

翻译家或精通英文的知识精英

 

1902

[ひさし?]

川上?奴

女演员

1903

「催眠?」

不确定的江湖骗子式的精神医师

冒牌的精神医师

 

1903

「人生不可解」

藤村操

高中生

1904

「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与?野晶子

 

诗人

1904

「千人?」

众多无名女性

拥军大嫂

1904

「二?三高地」

军事术语的制定者

军事人员

1905

 

 

「英?」

 

日俄战争中3万名战死者招魂仪式的主持者或其他不确定的政治家、军事家

政治家、军事家

 

1905

 

「本日天?萸缋胜胜欷趣獠ǜ撙贰?/span>

?|?平八郎

 

旧日本军?合舰队指令?官

 

1905

 

「皇国の???长我?椁摔ⅳ辍?/span>

?|?平八郎

 

旧日本军?合舰队指令?官

 

1905

「キネラマ」

 

不确定,但至少是熟悉西方娱乐形式且懂英文者

不确定,可能属于知识精英

 

1906

「成金」

 

不确定,但至少是熟悉日本象棋规则者

不确定,有可能是经济问题观察家

 

1906

「海老茶式部」

不确定

不确定,但至少是熟悉日本典官制度的社会现象评论家

1907

「カン?」

不确定的外来语的译者

不确定,可能是熟悉英语的知识精英

1907

「余にとってこれほ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はない」

夏目漱石

 

著名作家

 

1907

「新?屋が下卑た商?婴扦ⅳ欷写笱Г庀卤挨可?婴扦ⅳ搿?/span>

夏目漱石

 

著名作家

 

1908

 

「出?n?w」

 

不确定,至少是对刑事案件有研究,且富于想象力者

不确定,可能是新闻记者

 

1909

「ハイカラ」high collar

不确定的外来语的译者

 

不确定,至少是熟悉西方社会结构,且懂英文者

1909

「蛮カラ」

夏目漱石永井荷?

著名作家

1909

[ばかな奴じゃ」

伊藤博文

日本著名政治家

1909

「ビリケン人形」

未查明的美术家

美国女性美术家

1910

「袖珍本」

 

不确定

 

至少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迎合新的阅读习惯的出版家

 

表乙: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反映或表征的社会现象

流行年度

流行语

反映或表征的社会现象

1901

[十世?]

百年一遇的新时代、新纪元

1901

[告?e式]

与传统的丧葬仪式不同的新式葬礼

1901

[直?]

为解决足尾矿毒事件向日本天皇直诉或请愿的政治事件

1901

[?ぽっぽ、ぽっぽ]

孩子气或缺乏魅力的女性

 

1901

[早くてきれいで、便利]

生活中凡能符合“早一点弄干净,就便利”的各种现象

 

1901

[美的生活]

具有这样的生活观或价值观的青年群体:“囊中羞涩,金钱重要,知识和艺术也很喜欢,但比较而言躲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更关键”。

1902

[インバネス]

苏格兰风格的无袖男外套,该时期流行于日本,演变为和式大衣。

1902

[提供]

凡适合这一词义的动作或人际关系。

1902

[ひさし?]

女性新潮发式。

1903

「催眠?」

一种骗人的精神疗法。

1903

「人生不可解」

对人生价值、生存意义持悲观、困惑态度,惟有结束生命才能获得解脱的青年群体。

1904

「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日俄战争中参战的日本子弟兵。

 

1904

「千人?」

作为日本战士的护身符,表达了日本普通百姓战争中对生命的祈祷和祝愿。一人缝一针做成的护身符——千人针是今日社会吉祥物的原型。

1904

「二?三高地」

女性的一种时尚发式,逐渐转移至对女性性格的定性描述。

1905

「英?」

日俄战争中战死者之灵魂。

1905

 

「本日天?萸缋胜胜欷趣獠ǜ撙贰?/span>

本年度发生的日俄海军大战的政治、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1905

 

「皇国の???长我?椁摔ⅳ辍?/span>

本年度发生的日俄海军大战的政治、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1905

「キネラマ」

一种娱乐艺术:万花筒。

1906

「成金」

一夜暴富的暴发户。

1906

「海老茶式部」

青年女学生的服饰:葡萄茶色的裤子(日式)套上洋靴(西洋);在穿着上日洋结合的女子学生一族。

1907

「カン?」

把没有主见,在地方议会上经常被人牵着鼻子走的议员“软禁”在宾馆里进行某种理论灌输的政治闹剧。

1907

「余にとってこれほ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はない」

对社会广泛非议的反击,作家职业选择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

 

1907

「新?屋が下卑た商?婴扦ⅳ欷写笱Г庀卤挨可?婴扦ⅳ搿?/span>

对社会广泛非议的反击,作家职业选择与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对传统道德观的挑战。

 

1908

「出?n?w」

有偷窥恶习的色情狂。

1909

「ハイカラ」high collar

生活方式模仿西方、追求新潮,时髦、富有的社会阶层。

 

1909

「蛮カラ」

言语粗野、教养不多、生活质量低下的平民百姓。

1909

[ばかな奴じゃ」

骂人的口头禅。

1909

「ビリケン人形」

对幸福之神的想象以及以此为蓝本制作的日本人形。

 

1910

「袖珍本」

可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小开本书籍,创造了一种新的阅读习惯。

 

表丙: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的使用场合

流行年度

流行语

流行语流行前的使用场合

流行语流行后的使用场合

1901

[十世?]

大凡谈及新世纪话题的各种场合。

与流行前的使用场合重合。

 

1901

[告?e式]

名人中江兆民的葬礼。

各阶层各式人等的葬礼。

1901

[直?]

在天皇离开议会返回皇宫的途中直接向天皇递交诉状。

大凡社会各阶层向最高负责人陈情或直诉的场合。

1901

[?ぽっぽ、ぽっぽ]

儿歌,“鸽子”一词的儿语表达形式。

演艺界,乃至全社会谈及有关类型女性的时候。

1901

[早くてきれいで、便利]

宣传生活用品煤气炉的广告词。

 

 

转移至符合这一条件的各种生活用品或其他种类的人和事。

1901

[美的生活]

发表于《太阳》杂志的“论美的生活”一文的标题。

描述穷困潦倒,“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青年学生的各种场合。

1902

[インバネス]

苏格兰服装界或民间。

日本民间服装。

1902

[提供]

 

大英百科全书广告词的日文翻译。

符合这一词义,或需要表达这一词义的所有场合,目前已成常用词。

1902

[ひさし?]

西洋发式的模仿,少数演艺界名人。

一般女性,尤其是青年女学生的发式,进而转移成女学生的别名。

1903

「催眠?」

实施精神疗法的场合。

 

被识破的精神疗法,推而广之,指不可思议、值得怀疑的各种情况。

1903

「人生不可解」

高中生藤村操跳入华岩瀑布自杀时写下的绝命书。

描述后来仿效藤村操在华岩瀑布自杀的其他青年人的场合。

1904

「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诗人与?野晶子以思念出征远方的弟弟为主题的感人诗篇。

寄托对亲人、朋友思念的各种场合。

1904

「千人?」

在大街小巷站立的拥军模范的行为。

与流行前相同。

 

1904

「二?三高地」

日俄军队激战的军事要塞,在中国旅顺,该要塞以极难攻克著称,最后日军以死伤17000人的巨大代价占领该要塞。

描述造型高耸的女性发式,推而广之评说女性难以征服的场合。

1905

 

「英?」

 

日俄战争战死者招魂仪式。

 

历次战争战死者的招魂仪式或其他谈及战死者灵魂的场合。

1905

 

「本日天?萸缋胜胜欷趣獠ǜ撙贰?/span>

?|?平八郎提交给日军作战大本营的报告。

 

未见变化,可能在后来描述本次海战的各种场合频繁引用。

 

1905

 

「皇国の???长我?椁摔ⅳ辍?/span>

?|?平八郎提交给日军作战大本营的报告。

 

未见变化,可能在后来描述本次海战的各种场合频繁引用。

 

1905

「キネラマ」

西洋的娱乐表演。

 

日本的娱乐表演。

1906

「成金」

 

日本象棋棋局,有点类似于中国象棋的 “小卒子过河能顶大车”的棋局。

描述由一文不名者突然变为巨富之类的暴发户的场合。

1906

「海老茶式部」

描述日洋结合服饰的女学生一族。

青年女学生的服饰:葡萄茶色的裤子(日式)套上洋靴(西洋);日洋结合的女子学生一族。

1907

「カン?」

西洋舶来品“罐头”。

 

象做罐头一样“软禁”地方议员,进行理论灌输的流氓政治现象。

1907

「余にとってこれほ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はない」

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入社之辞》。

 

个人言行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个人辩解词经常被引用。

 

1907

「新?屋が下卑た商?婴扦ⅳ欷写笱Г庀卤挨可?婴扦ⅳ搿?/span>

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入社之辞》。

 

个人言行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道德观念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个人辩解词经常被引用。

 

1908

 

「出?n?w」

 

犯人池田?w太郎在公共浴池偷窥电话局长美夫人沐浴,后尾随之,强奸并杀害该妇女的恶性刑事案件。该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暗指所有偷窥色情狂的场合。

1909

「ハイカラ」high collar

一种高领衬衫,西洋服装,有钱阶层的穿着。

穿着此种服饰的人士或以此类服饰为标志的富有阶级。

1909

「蛮カラ」

作家夏目漱石永井荷?的一些作品。

大抵概括平民百姓的时候,为和有教养的富有阶级形成对比,人们喜欢引用这样的措词。

1909

[ばかな奴じゃ」

伊藤博文被韩国人安重根暗杀身亡前的临终“遗言”——仍然不忘咒骂韩国人为笨蛋。

骂人的时候可能常有人引用这样的名言。

1909

「ビリケン人形」

美国女性美术家作品中的福神形象,头部呈三角形。

1913年以前未发生使用场合的转移和扩大,1913年该流行语被广泛运用于描述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装束,从此具有消极意义。

1910

「袖珍本」

 

界定或描述可放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小开本书籍的场合。

迄今未见变化。

 

 

表丁: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和流行途径

流行年度

流行语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流行语的流行途径

1901

[十世?]

涉及所有处于这一时期的人。

不特定。

1901

 

[告?e式]

生老病死四阶段是人类永恒、不可更替的命运。死亡不仅仅意味着死者生命的终结,而且是生者遗憾或痛苦的缺失。葬礼既是对死者的追悼,又是生者情绪的表征。

不特定,可能是报道葬礼的新闻媒介。

 

1901

[直?]

重叠的重大新闻事件(直诉的内容即足尾矿毒事件,系重大社会事件;直诉事件本身因天皇和众议院议员田中正造的知名效应而成为重大政治新闻事件;直诉的举动因不符合常规政治议事程序而产生的新闻效果)。

不特定,可能是报道该事件的新闻媒介。

1901

[?ぽっぽ、ぽっぽ]

 

流行歌曲;歌曲标题的修辞效果:生动的儿语、成人中残留孩子气的异常性格特征。

流行歌曲相关的播放媒体。

 

1901

[早くてきれいで、便利]

广告词潜在的概括效果;所指的对象是新开发的商品。

相关印刷媒介,其他有可能承载该广告的媒体。

1901

[美的生活]

著名论文;青年学生的真实写照;对传统上常规的“美的生活”的物质富有的含义提出挑战。

作为印刷媒介的杂志;广泛的青年读者群。

1902

[インバネス]

异域服装的新奇;对日式服装系统中大衣的补充;衣食住行中的首要因素。

不确定,至少包括该时装的穿着者自身的视觉传播。

1902

[提供]

 

日文原先缺乏相应的表达形式,或原先的表达形式使用不便,而这一意义的运用又十分普遍。

印刷媒介。

 

1902

[ひさし?]

名人效应;新潮的时尚装饰;美感的变化;西洋领先意识

电影媒介;女学生容易接触的媒体

 

1903

「催眠?」

治疗方法的新奇性;在传统的治疗手段失效的情况下,人们普遍有寻求偏方的心理;见不到药物、手术刀的治疗具有一种神秘的诱惑:“包医百病,无伤痛”

不确定

 

1903

「人生不可解」

新闻事件所反映的普遍社会问题;“人生不可解”成为青年人的同感

新闻媒体或其他刊载此消息的媒介

1904

「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名作家的知名效应;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柔弱形成的对比;作品构思的新奇

印刷媒介:文学作品的广大读者群

 

1904

「千人?」

战争是全民关注的事件,与战争相关的东西自然引人注目。千人针以数量为特征,每一针牵涉一个人的心愿,众人皆知是必然结果

不确定的各种媒体;口耳相传

 

1904

「二?三高地」

战场和战役一样广为人们关注;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描述一种新奇的生活样式,可以使陌生的新潮发式变得熟悉;

各种报道战争的传媒

1905

 

 

「英?」

 

政治家的权威措词;与战争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均容易引人注目;对死亡者的美化容易迎合战死者家属的心理。

报道相关事件的媒体

 

1905

 

「本日天?萸缋胜胜欷趣獠ǜ撙贰?/span>

战争是全民关注的事件,与战争相关的措辞自然引人注目;著名军事家的知名度和对战争状况的权威性

报道此事件的媒体(不确定)

1905

 

「皇国の???长我?椁摔ⅳ辍?/span>

战争是全民关注的事件,与战争相关的措辞自然引人注目;著名军事家的知名度和对战争状况的权威性

报道此事件的媒体(不确定)

1905

「キネラマ」

 

新的娱乐形式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万花筒对色彩的加工迷惑了人们的眼睛,产生的神秘感不言而喻;作为表达这一新生事物的新词语其流行是同步的。

不确定,口耳相传就足以使其流行

 

1906

「成金」

 

日本象棋中的这种棋局对于奕者可谓是风云直转,黑马出世;暴发户的出现也是一种财富聚敛的奇迹,违背常规的做法,奇迹的发生都容易引人注意。

不确定,有可能是发表经济分析文章的有关媒体

1906

「海老茶式部」

时装的流行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一种常见现象,伴随着流行时装的表达形式自然成为流行语;作为时装载体的女学生以青春、美丽,或性欲望的理想对象而成为男子中心社会的关注热点

不确定,可能是报道这种现象的有关媒体

 

1907

「カン?」

常规的政治手法,以其新奇性而广为人注目

报道政治事件的有关媒体

1907

「余にとってこれほ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はない」

作家的名人效应,言论的权威性,共鸣者的广泛存在

印刷媒介报纸

 

1907

「新?屋が下卑た商?婴扦ⅳ欷写笱Г庀卤挨可?婴扦ⅳ搿?/span>

作家的名人效应,言论的权威性,共鸣者的广泛存在

印刷媒介报纸

 

1908

 

「出?n?w」

 

事件的新闻效应;被害者的社会地位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民间怀有偷窥心理或色情欲望者众多,能引起共鸣

报道该事件的新闻媒体

 

1909

「ハイカラ」high collar

时装与身份一同流行,二者都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符号,一个有形,一个无形

时装的穿着者,描述这种现象的媒体

 

1909

「蛮カラ」

知名作家的名人效应;作家言论的权威性;ハイカラ虽然流行,但概括的对象毕竟有限,广大平民阶层需要有一个类比的词语来加以形象化的概括

刊载有关小说的印刷媒体

 

1909

[ばかな奴じゃ」

政治家的知名度;暗杀事件的新闻效应;通俗化措词的易普及性

报道暗杀事件的不确定的新闻媒体

 

1909

「ビリケン人形」

艺术作品的新奇性;传统的日本人形艺术嫁接上西洋的设计形式,和洋合璧,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幸福之神寄托了人们的祝愿

人形商品的销售市场,或报道这一现象的媒体

1910

「袖珍本」

 

书籍设计的新奇;广泛的读者群;上下班时间有效利用的意识;变化了的生活节奏的需求

阅读者;作为印刷媒体的书籍自身

 

表戊:20世纪初期日本流行语的构词方式和修辞策略

流行年度

流行语

流行语的构词方式

流行语的修辞策略

1901

[二十世?]

汉字组合

 

涵括一百年的规范措辞,体现庄重性

 

1901

 

[告?e式]

汉字组合

 

委婉语,替代意义直接的葬礼,也不同于中国的“遗体告别”一词

1901

[直?]

汉字组合

与所有程序化的诉讼相类比体现出差异,同时词素“直”蕴涵着没有中间环节的直接,也即在社会阶层上的“通天”级别

1901

[?ぽっぽ、ぽっぽ]

汉字假名组合,词尾ぽっぽ的儿语标志

委婉语,着眼于女性与鸽子在性格特征上的隐喻共性

1901

[早くてきれいで、便利]

意义相对完整的短语,汉字假名组合:通常的日语构词、造句方式

流行语呈现出日常语言的形态,意义一看尽知,但描述的对象不特定,可根据不同的使用者随意扩大

1901

[美的生活]

汉字组合

反讽或自嘲,对字面意义的超常规解释

1902

[インバネス]

假名译音

 

名实同步输入,处处使人联想到原产地,彻底的舶来品,暗指欧洲领先,符合日本民众脱亚入欧的心态

1902

[提供]

 

汉字组合

 

翻译过程中输入了外来文化,但要加以日本化,或者说加以传统的文字化(中国的文字,其实也是外来的)

1902

[ひさし?]

假名汉字组合:常见的日语构词方式

限制性词素ひさし与本义“突出的屋檐”形成隐喻性的相似,造成生动、形象的效果

1903

「催眠?」

汉字组合

 

因果替换:睡眠的结果是人失去知觉和清醒的意识。造成这种效果的治疗法实际上无法面对人正常状态中的判断能力,无法证明,也害怕证明其科学性。流行语的间接性特点催发人思考,从而让人产生怀疑

1903

「人生不可解」

汉字组合

 

汉字承载了文化传统,体现出庄重;流行语创造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严肃、沉重的,正是这种严肃、沉重的思考导致了弱势群体——未成年高中生的困惑,而成年人的世界对此是冷漠的。表达形式的庄重与社会的冷漠态度形成对比。修辞的效果由此可见

1904

「君死にたまふことなかれ」

汉字假名组合构成的短语或短句

诗歌措辞的简略直接传达了难以掩饰的感情

1904

「千人?」

汉字组合

汉字组合的庄重性;不定的数量,“千人”极言其多,普通事物的夸张表达形式

1904

「二?三高地」

汉字组合

0三高地与女性发型在外型上的隐喻性相似;二0三高低的难以攻克程度与女性征服的难度构成有趣的类比

1905

 

 

「英?」

 

汉字组合

委婉语:回避伤痛的措词,美化战死

者的动听词语,掩盖了战争的非人道

一面;汉字组合造成的庄重效果。

1905

 

 

 

 

「本日天?萸缋胜胜欷趣獠ǜ撙贰?/span>

汉字假名组合:短句形式

象征手段:以天气状况寓意战争的发展趋势,以日常熟悉的现象隐射非常时期的非常战争事件;“天气晴朗”与战争胜利在望巧妙构成类比,波高浪大比喻战争的艰难程度

1905

 

「皇国の???长我?椁摔ⅳ辍?/span>

汉字假名组合:短句形式

夸张措辞:将局部的战争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关联起来,特定时期意识形态修辞的最高级别

1905

「キネラマ」

 

假名组合外来语;缩略译音形式:キネマ(cinema+パノラマ(panorama)

キネラマ

名实同步输入,处处使人联想到原产地,彻底的舶来品,暗指欧美领先,符合日本民众脱亚入欧的心态

 

1906

「成金」

 

汉字组合,有时又有假名汉字组合的变体

 

罕见棋局和不可思议的暴发户之间存在着可以类比的相似:小卒子变为

 大车,小人物变为举足轻重的富有者

1906

「海老茶式部」

汉字组合

不直接说一种颜色的名称,而是借用一种常见饮料的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其间二者的类似,隐喻效果很明显;借用宫内女官称谓抬高女学生的身价,男子中心社会的异性赞美兴趣有此可见

1907

「カン?」

假名汉字组合:外来语译音与日式汉字的混合,和式外来语

新型的食品包装,日常所见,其制造方法和“软禁”政客的流氓伎俩具有隐喻性的相似

1907

「余にとってこれほどありがたいことはない」

假名汉字组合:短句形式

程度最高级的措辞;常用词汇适合于口头禅,仿效容易,加速流行,最终成为名言

 

1907

「新?屋が下卑た商?婴扦ⅳ欷写笱Г庀卤挨可?婴扦ⅳ搿?/span>

假名汉字组合:短句形式

 

假定从句,反推结论,诉求言外之意;报社和大学形成类比,同为权威的文化阵地,厚此薄彼,于情理不合,不合逻辑的逻辑推论正是作家的惯用笔法,给人理性批判的启发

1908

 

「出?n?w」

 

汉字组合

截取犯人姓名中的“龟”字,还原为本义——动物“龟”,委婉语能保留想象的空间;“出?n”是门牙外突的生理缺陷,与非正常的色情目光外露形成类比,巧妙的隐喻运用

1909

「ハイカラ」high collar

假名组合:单纯的译音构词方式

名实同步输入,处处使人联想到原产地,彻底的舶来品,暗指欧美领先,符合日本民众脱亚入欧的心态。单纯译音,来不及民族化,说明日本国民在社会等级上的提升心态非常迫切

1909

「蛮カラ」

汉字假名组合:类比构词方式,和式外来语

用汉字“蛮”替换了ハイカラ一词中的词素ハイ,和洋结合,显示滑稽、讽刺的效果。用“蛮”是挖苦还是自嘲,不得而知。作家大多喜欢表现他造词的聪明,如鲁迅滑稽模仿高尔基的译名创造出高尔础这样的中西结合的作品人名,其实就是把译音当作能表达意义的能产词素,以达到讽刺的效果

1909

[ばかな奴じゃ」

汉字假名组合:短句形式

 

采用常见的口头骂人语很容易引起操此口头禅者的共鸣:判断终助词的口语形式;出现频率极高的咒骂词——“ばか”,和汉语中的“笨蛋”一词的出现频率几乎不下上下;“奴”在意念上使人不成为人,有点像北京人骂人时常说的“孙子”

1909

「ビリケン人形」

汉字假名组合:短句形式

 

修饰语ビリケン表明外形是输入的,核心语素“人形”表明物品是日本本土的。日本化的改造是彻底的,但外来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面具

1910

「袖珍本」

 

汉字组合

汉字的庄重性与书籍传统上所具有的文化神秘性相结合;“袖珍”作为该流行语的修饰性词素暗示着对立面意义——“大部头著作”印象的消解,因此,书籍不再是专门家享用的专利,走向了最广泛的大众读者,孕育了一种大众阅读文化现象,而这一点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由快餐文化现象所证实

 

 

就流行语的九个相关项目而言,其中“流行语的创造者”、“流行语创造者的社会属性”、“流行语反映或表征的社会现象”、“流行语流行前后的使用场合”、“流行语流行的途径”、“流行语的构词方式”等都可以通过史料的挖掘、收集逐步弥补、验证本文的分析。但是,关于“流行语流行的原因”和“流行语的修辞策略”,纯粹属于理论解释的范畴,无法或很难通过任何实证资料加以验证。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理论解释没有必要。即使这样的解释于情不合,但如果存在于理相合的成分,都足以说明本文有关解释的必要性。这一点可能也是许多人文学科的共同特性。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的分析精神鼓励着我们。

 

 

二、20世纪日本流行语所反映的日本青年形象的变迁

 

正如上文所指出,任何流行语都属于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都是使用语言符号去浓缩所要表征的社会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讲,对于20世纪日本流行语的研究有助于勾画日本青年群体近100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词语流行于一定时期,或由青年人自己创造,或由社会其他年龄阶段者所发明,首先流行于青年群体中间(“自说自话”),逐渐流传于整个日本社会,无不形象、及时地反映了特定时期日本青年群体多方面的特征。具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日本流行语所反映的青年形象可以从价值观、爱情婚姻、校园生活、话语交际、个性表露、时尚服饰、情感需求等多个角度加以描述。但同时,上述几种类型经常交叉在一起,比方有许多流行语从表面上看虽然指的是青年群体中间的某种新的服饰、新的时尚,但也间接展示了青年价值观或人生观的变化。

另一方面,就这些流行语所表征的社会现象而言,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流行语都指涉着不同的变异现象,它们或者是新的观念、新的事件,或者是新的服饰、新的语言。无论这些社会现象属于哪种类型,都是相对于社会规范、行为标准的一种变异。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20世纪日本流行语所反映的这类偏差行为,不仅是相对于整个日本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的偏差,而且是相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正统思想、行为的一种偏差。流行的是一种新奇或变异,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则现象。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不能把某一时期的流行语所反映的现象等同于特定时期整个日本青年的群像。长期以来,流行语研究领

域的一个重大误区,正是没有解读出流行语所指涉现象的变异特征,而相反的,往往把相关词语的流行和有关现象的普遍化等同。可以看出,具有明显区别于日常社会规范的变异特征,也即其引人注目的新奇性,是流行语产生的潜在原因。变异蕴涵着创新和异端,社会评判标准的正反两个尺度由此产生。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需要新的语言形式把它记载下来。从这一角度说,这些词语既是流行语,又是新词语。青年是词汇创新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下面几种流行语涉及到日本青年群体价值观、生活态度方面的变化,曾经在历史上的特定时期一度流行。当然,这些流行词语不等于该时期流行的有关这一话题的所有流行语,但从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有关资料考察,这些流行语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日本青年形象在价值观侧面所发生的历史变迁的可靠依据。

1、美的生活1901年)/2人生不可解1903年)/3、マルクス・ボ?イ(1928年)/4、太?族(1956年)/5、三?o主?(1970年)/6、普通の女の子に??郡ぃ?/span>1977年)/7、新人?(1985年)/8Hanako1989年)/9、コギャル(1993年)/10、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れ(1994年)/11、オヤジ狩り(1996年)/12、一七?r(2000年)

从世纪初流行的“美的生活”、“人生不可解”到世纪末流行的“17岁”,一定的日本青年群体在价值观、生活态度方面的偏差行为,已经演绎到强烈反社会的颠覆性阶段。

上述流行语反映了三种类型的青年群体及其价值取向。从时间的推进上,也可以视为一部分日本青年群体价值观演变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或第一种类型的流行语表征是“美的生活”(1901)、“人生不可解”(1903)、“マルクス・ボ?イ”(Marx boy)(1928);第二个阶段或第二种类型的流行语表征是“太阳族”(1956)、“三无主义”(1970)、“普通の女の子に??郡?rdquo;(1977)、“新人类”(1985);第三个阶段或第三种类型的流行语表征是Hanako”(1989)、“コギャル”(1993)、“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れ”(1994);第四个阶段或第四种类型的流行语表征:“オヤジ狩り”(1996)、“一七才(岁)”(2000)。

第一阶段或第一种类型的青年群体在人生态度上明显带有困惑、厌世的成分。伴随着这种人生态度的是对社会的漠不关心和对任何理想或信念的无所谓心态。这里,“美的生活”不再是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财富占有和任何标准上的社会定位,而是自我的小天地,是封闭在自我世界之内的那种怡然自得的氛围。这种新型的价值取向,不仅和传统日本社会的高度集体主义形成对立,而且和绝大多数日本人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构成对比。这一阶段的日本青年群体以其非正统、非传统的价值取向,充当了日本社会异类成员的角色。可以说,这种变异现象最典型地反映在流行语“美的生活”之中。如果说“美的生活”是日本青年群体有意识反思社会、反思人生之后寻找到的一个安全、封闭的个人避风港,那么“人生不可解”则反映了一种极端的变异现象。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界定的社会化标准,对于社会大众的人生态度,对于社会给年轻人所指派的边缘人、多余人的角色,部分日本青年在不接受、不赞成的同时,选择了极端的异类行为——自杀。流行语“人生不可解”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杀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说明了,在对人生充满困惑之后,由部分日本青年所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已经彻底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绝大多数日本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都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建设这个新到来的世纪,“人生不可解”所流行的却是这种时代主潮中的悲伤、不谐和的音符,是极端得不能再极端的厌世之举,是变异行为中的极端变异。

第二阶段或第二种类型的流行语所反映的,则是日本青年群体的一种典型的犬儒主义心态。这里,社会的任何规范对于年轻人而言都可以蔑视或唾弃。看似超脱,实际上仍从另一个侧面昭示了许多日本青年难以彻底挣脱社会的约束。如果说流行语“太阳族”是精英阶层对于异类青年的一种讽刺性分类,那么,“三无主义”则是对于这类青年所面临的精神危机的形象概括。当然,这里的“三无”是相对于社会伦理的规范尺度而言的,是从社会正统的“三有”立论的。换句话讲,流行语“三无主义”所描述的是相对于社会伦理规范的青年群体的变异形态。在“三无主义”阶段,青年对于社会规范所展示的充其量是一种麻木、冷漠的面孔,而到了“新人类”的产生,青年群体对于社会规范的偏离,不再是无所作为的态度,而是分庭抗礼、“有所建树”:社会礼仪所要求的人际交往的面子可以直接撕破,爱和恨和盘托出,无须保留。社会对于工作态度、做事规范的尺度,比方说,稳重、老练、周全、谋略被替换成急躁、幼稚、片面、随意。当然,这也是一种变异的现象。不过,这种变异相对于长期继承传统观念的“旧人类”的正统性而言,是一种新的社会元素。“普通の女の子に??郡?rdquo;严格讲,不是对于社会规范的偏离性变异。无疑,从一个普通的女子成长为一个女明星,这样的人生道路意味着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巨大声誉和财富。同时,公众人物所必须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也不是每一个成名者都能背负的重荷。这位年轻的歌星想回到人生的起点,重新做一个普通的女子,除了社会阶层的轮回戏剧令很多普通年轻人、普通中老年人不可理解之外,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幸福生活的真正含义。但是,回到普通女子的阶段,不同于向这一阶段或已有的明星阶段发起挑战,去实践偏离其中任何一个阶段的变异。这一点和其他流行语所反映的情况明显不同。

第三阶段或第三种类型的流行语所反映的变异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无论是Hanako”,还是“コギャル”,都是享乐人生的作风。前者是挥金入土,疯狂购物,而且非名牌不买;后者是拒绝成熟,逃避工作,娱乐优先。“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れ”则是金钱至上观念的活生生的写照。这种享乐人生的价值取向固然建立在对金钱的狂热崇拜的基础上,但还没有达到为获得金钱而不择手段,乃至诉诸暴力的地步。Hanako”和“コギャル”是有钱行乐的一族,“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れ”则是无钱享受的一族。前者享受人生,固然容易,后者只是索要,决不掠夺。

第四阶段或者说第四种类型的流行语所反映的则是拜金主义的暴力阶段。“オヤジ狩り”指的是中学生为获得钱财,暴力掠夺中老年人。“一七才(岁)”所反映的现象虽然不完全出于图财害命的动机,但犯罪情节已经达到极限。

100年的人生观演变分几代完成,其结局可能出乎人们的想象。

下面三种流行语从表面上看是指不同时期日本青年流行的发型。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发型不再单纯是卫生或美观意义上的人工产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表征,是高度符号化的社会遗留物。“ひさし?”和“GI刈り”是外来文化的体态符号,“シンタロ?刈り”则是日本青年的独创形式。从外形上看,这些特殊的青年发型或过短,或过长,都区别于日本社会的常规发型。其区别特征由这样一些变异要素充当:隆起、突出、短小、参差、软长。发型的这些变异特征如同分类标签,将部分青年群体和社会一般大众区别开来。这里透露出的心理不仅是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突显青年的自我意识。外来的发式不同于本土的造型;对规范尺寸进行的夸张性改造又区别于传统的认同标准。值得指出的是,从流行语“ひさし?”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日本青年已经进入偶像崇拜时期。

ひさし?(1902年)/2、GI刈り(1951年)/3、シンタロ?刈り(1956年)

与发型原理相同,怪异的服饰装扮是青年人区别于主流社会的又一外部表征。相对于正统社会在各式人等外形上所持的中庸接受维度,青年的外貌则表现出过多的异常性和变异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讲,在服饰装扮上与传统的诀别,与保守形式的分离,开启了时尚的一个侧面。这些变异的服装样式实际上是后来T形台上时装秀的原型,也是众多时装设计师的灵感源泉。下面一些流行语所反映的就是该时期日本青年在服饰装扮上的变异侧面。它们涉及到服饰的颜色、尺寸、风格等等要素。

1、海老茶式部(1906年)/2ルパシカ(1925年)/3、モガ、モボ(1927年)/4、フ?テン族(1967年)/5、アンノン族(1971年)/6ヘッドホン族(1980年)/7、竹の子族(1980年)/8、?iカジ(1988年)/9、ブルセラ(1993年)/10、アムラ?(1996年)/11、だらしな系(1996年)

从上面列出的流行词语可以看出,该时期日本青年流行的服饰装扮在风格上模仿西洋,或和洋混合,如“海老茶式部”、“ルパシカ”;在服装部件的句法组合上繁琐而非精简,甚至出现大量冗余的成分,如“モガ、モボ”。这里,帽子要比常规尺寸高,眼镜要比常规尺寸宽,裤子要比常规尺寸肥。夸张的服饰尺寸所显示的当然不仅是青年人在有意识构建一系列不同于常规服饰的辨别性特征,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一部分日本青年正在以变异的造型召唤社会大众的认知。不过,必须指出,青年群体对于社会大众的诉求,是认知而非认同。认知所诉诸的恰恰是对差异或变异的肯定性容纳,而认同则趋于对共性的接受和对变异的排斥。

值得注意的是,从该类型的其他流行语里可以看出,服饰装扮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就整个20世纪而言,与日本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同步,青年人的服饰装扮越来越表现出多样化。这里面,有70年代以通俗时尚杂志为生活徽章的“アンノン族”,有90年代末在偶像崇拜心理的驱使下对当红歌星安室奈美惠的外形复制,如“アムラ?”,还有充满怀古情结,或者说对日本发达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予以唾弃的“フ?テン族”、“竹の子族”。

值得指出的是,从80年代末持续到90年代末,由源远流长的日本武士道精神所设定的整齐划一、昂首阔步的青年模式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拖沓、随意、无规则的反制服式的青年造型。“?iカジ”、“だらしな系”一类的服饰理念告诉人们,军国主义培植下的杀气腾腾青年制服形象已经彻底让位于迁就四肢运动、视规则如浮云的“垮掉的一代”。“だらしな系”是对这类群体特别形象的概括。宽松、舒适、随意的反制服式的外部造型是与青年群体的生活状态对应的。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教育的风气早已使学校教育进入大众教育层次,因此从小学到大学的漫长学习生活,对于许多日本青年是人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与此相应,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要在通行于全社会的流行词语中有所反映。下面一些流行语有一部分出自学生自己,有一部分则是社会其他行业的人士对于学生生活的描述。

1、?教(1925年)/2大学は出たけれど(1929年)/3、アルバイト(1948年)/4、コネ(1953年)/5、留年(1957年)/6、ながら族(1958年)/7、女子大生亡国?(1961年)/8、小さな?切(1963年)/9、しごき(1965年)/10、五月病(1968年)/11、しらける(1970年)/12イッキ!イッキ!(1985年)/13カイワレ族(1988年)/14、プリクラ(1996年)

“大学は出たけれど”、コネ”、“留年”说明了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光靠学业优异很难在社会上寻找到理想的工作。父母、亲戚的关系在东方社会势力不可小觑。“アルバイト”从战后开始流行,一直到日本社会迈入21世纪,对于广大学生群体来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边念书、边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变异行为,而成为学生时代游戏规则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这一角度讲,1948年的流行语“アルバイト”已经不再是任何意义上的流行词语,而是全民日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项目。相应的,由“アルバイト”所指涉的勤工俭学现象也已经失去了任何流行现象所必须具备的新奇特征。今日日本年轻学生所从事的“アルバイト”,也已经和原初为购买生活必需品或支付学费的动机大不相同。越来越多的日本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乃至放弃学习,成天打工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已经变为旅行、游玩、时尚等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

如果说“军教”是旧日本政府极力推行军国主义的副产品的话,那么,“小さな?切”则是日本进入民主社会之后所表现出的对于学生合法权利的维护。二者都来自于外部力量,但前者是强制性的,冰冷的,后者则是关怀性的,温暖的。

1961年流行的“女子大生亡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战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存在意识,以及介入社会生活的力量。战争的失败已经使男性称霸于日本社会的神话破灭,而“女子大生亡国?”恰恰昭示了社会角色阴盛阳衰的转折。“五月病”、“しらける”反映的仅仅是日本学生中间流行的一种无气力的状态,它们各有其原因。イッキ!イッキ!”是一种近乎恶作剧式的非同情心理。しごき”则是这种非同情心理的极端变异形式。这种欺侮弱者,取乐后辈的心态在60年代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到了90年代,则在日本社会演变为普遍性的现象,几乎成了这一时期日本政界、教育界的激烈话题。“カイワレ族”有点类似于中国的独生子女综合症。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批判的是社会机械、刻板的教育制度,后者讽刺的则是中国许多家庭中发生的溺爱子女的教育方式。“プリクラ”指的是工业化后期日本青年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面对面的话语交流越来越过时,对附加上时尚风格的交际形式趋之若鹜者不绝如缕。目前,IT时期的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似乎和“プリクラ”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的一些流行词语虽然都是围绕日本青年的爱情、婚姻话题,但从这五个流行语中我们不难勾勒出日本青年婚姻观的历史变迁线索。这些词语所折射的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相对于正统婚姻观的一种变异。不过,所谓正统的婚姻观未必都是合理的。对于社会上通行却不合理的婚姻观的偏离,相反却左证了这种变异婚姻观的合理性,或合乎人之本性的规律性。

1、大?の花嫁(1938年)/2、私の?んだ人(1959年)/3、家つき、カ?つき、ババア?iき(1960年)/4、成田?婚(1990年)/5、ヤンママ(1994年)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方式仍很盛行的今日日本社会,1959年流行的“私の?んだ人”反证了自由、自主的婚姻理想的艰难程度。演员清宫贵子的幸福婚姻之所以伴随着这条流行语成为传诵一时的佳话,正好说明了这种合乎人之本性,但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婚姻模式为全社会所认可的困难状况。“大?の花嫁”是政治气候下特有的婚姻模式。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幸福,或用政治动员的方式将二者伪善地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扭曲人性的婚姻变异形式。

1960年的“家つき、カ?つき、ババア?iき”是彻头彻尾的功利式婚姻的自白。“成田?婚”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之间越趋草率的婚姻过程,也折射出爱情屈从于面子的可怜境地。“ヤンママ”则是无责任型婚姻的延续结局。“成田?婚”所抛弃的仅仅是结婚的另一方,而“ヤンママ”弃置一边的则是双方爱情的结晶——子女。随着日本社会进入后现代时期,日本青年的爱情观、婚姻观也驶入了极端个人主义的快车道。

“自说自话”现象是青年流行语的一个共同特征。对20世纪日本流行语的结构分析表明,日本青年对于社会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的改动,表现为或缩略、更改原有单词的音节,或直接借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再加以和式改良这两大特征。就这类流行语所涉及的主要话题看,表达各种情绪的词语占大多数。还有一部分是对有关人或事的评价性词语。无论属于哪种类型,这些流行语从形式上讲显然不同于全民规范日语,其语言变异特性非常显著。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逐渐通行于整个日本社会,最终有可能成为标准语的基本词汇。青年对于语言词汇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下面列举了13种分别流行于不同历史时期的青年用语。

1、ナンセンス(1933年)/2最低ね(1955年)/3いや?な感じ(1958年)/4、フィ?リング(1965年)/5こまっちゃうな(1966年)/6しあわせだなぁ(1966年)/7?がピ?マン(1977年)/8ナウい(1979年)/9教官!(1984年)/10うざったい(1985年)/11おたく族(1988年)/12チョベリバ/チョベリグ(1996年)/13、ワタシ(私)的には2000年)

“ナンセンス”、“フィ?リング”纯粹是英语的翻版,而并非日语里没有类似的表达形式。在母语中夹杂着外语单词究其动机而言不外乎两类:一是显示自己受过现代教育,懂点英语,二是母语日语里对应的表达形式系一般大众所用,不足以传达青年人自己独特的感觉。其实日语这门语言从词汇构成途径上讲,很早就有大拼盘的特色。无论是为了显示自己懂点英语,还是为了寻找一种表达自己独特感觉的形式,在日本社会都不至于遭到中国语文所面临的那种极端保守主义的抵制。

如果说“ナンセンス”、“フィ?リング”是单纯照搬外国语言,那么“ナウい”、“チョベリバ/チョベリグ”则是一种和洋结合的语言怪胎。不过,这样的混合式词语容易为一般青年人所接受。借助于日语构词手段对原先的英语单词进行改造,比如在英语单词的后面附加上日语形容词词尾“い”,在英语单词的前面加上日语的前缀“超”,一瞬间就完成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不过,这里母语成了包装,外语成了内涵。中国今日大学校园流行的“巨好”一类的学生用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后者的语言改造还仅仅限于汉语内部的造词手段。至于像“一起去high”之类的说法,则是使用句法手段对英语加以驯化处理,与日本学生采用构词法手段驯化英语单词的现象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平行关系。

“こまっちゃうな”、“しあわせだなぁ”、“うざったい”则是对日语中的有关单词进行改造后形成的独特表达形式。这里有把原有音节处理成促音的改造方式(“こまっちゃうな”),有把原有音节拉长的改造方式(“しあわせだなぁ”),也有把原有音节加以缩减、替换的改造方式(“うざったい”)。无论哪一种改造方式,作为标准日语的典型变异形式,其表情、幽默的个人言语风格都是不容否认的。

“ワタシ(私)的には”从功能上讲,是为了传达日本当代青年群体立场暧昧、揣摩他人的交际风格,就其构成方式而言,属于对标准语的词类混合结果。“ワタシ”(“第一人称”)在日语标准语法体系里属于典型的体言,但在后面附加上副词词尾“的”,就造成了词类迁移的效果,成为明显区别于全民标准语的青年语言。

“最低ね”、“いや?な感じ”之类表情词语的高频率现象固然显示了日本青年以简短的情绪化措词代替长篇评说的倾向,同时也充分证明了青年用语的贫瘠。“?がピ?マン”是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修辞说法,而“教官!”则是基于偶像模仿的语境泛化现象。电视剧中的人物台词被滥用于各种场合,语境完全被置换、泛化。

下面一些流行词语不仅及时记载了在青年群体中出现的新职业,而且还昭示了日本青年职业观念的变化过程。新的职业是对传统的职业选择范围的突破,新的择业观念则震撼了传统日本社会的超稳定架构。

1、女?(1930年)/2、オフィス・ワイフ(1935年)/3、BG(1950年)/4、OL(1963年)/5ヤッピ?(1984年)/6、おニャン子(1985年)/7DODA/デュ?ダ(する)(1989年)/8カリスマ(1999年)

“女?”、“オフィス・ワイフ”、“BG”、“OL”、おニャン子”所反映的是作为社会风景线的女性新职业。女子走出家门,参与社会,这对日本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模式无疑是一种反叛。不仅如此,白领丽人的形象自30年代闪亮登场,至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尤其对于未婚女性,没有在经济上依附男性的必要,去过一种自食其力、自结自足的生活也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不过,这里必须指出的是,おニャン子”所指的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女子职业,而且蕴含着青年女子职业观念的巨大变化。出名、赚钱、娱乐三位一体的工作对青年女子最具诱惑力。这和其他流行语所反映的以生存为目标的职业分类大为不同。值得注意的是,おニャン子”现象是日本经济达到巅峰时期的副产品。在一个经济不发达,连普通工作都难找得到的社会里,这一切是不可能想象的。“BG”和“OL”的区别,虽然从表面上看只是女性职业称呼的变化,而且都属于和式英语,但是,在东京奥林匹克举办前有意识地更换一些不符合民主潮流,乃至性别歧视的名词术语,从根本上讲可以视为女权主义在日本的抬头,以及全社会对女性人格的有意识尊重。

“ヤッピ?”、“DODA/デュ?ダ(する)”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对于现代文化、技术的掌握意味着,青年人可以拥有在年功序列原则下所无法获得的职业自由,以及在这种职业选择自由背后所潜藏着的对于财富的占有机遇。カリスマ”与其说是敬业的形象标签,不如说是反映了日本社会对于女性服务行业的冷眼欣赏的嗜好。

日本素有色情王国之称,从许多流行语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女人和性的谈论热情。下面一些流行词语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女性在日本青年情欲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1、SS(1925年)/2、パンパン(1945年)/3??ショ?(1947年)/4シャン

1926年)/5、アルサロ(1950年)/6、エッチ(1952年)/7ニャンニャン(1979

年)/8キャバクラ(1985年)/9ネバカ(1985年)/10ゴクミ(1987年)/11

援助交?(1996年)

“パンパン”、“アルサロ”、キャバクラ”是对各种卖春形式的形象化描述。不过,这里蕴含着对妓女阵营的档次分类。“パンパン”指的是街头野妓,究其词源来自于印度尼西亚语,由美国占领军带来日本。アルサロ”、キャバクラ”则是日本人的本土发明。虽然名称上属于外语词源,但这些风俗场所则是彻头彻尾日本式的。在这里提供色情服务的女子被划入一个较高的档次。援助交?”就其实质而言也是一种卖淫活动,但卖淫的并非成年女子,而是中学生阶层。卖淫者的低龄化是当今日本社会道德风尚堕落的鲜明征兆。它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问题,实际上是和目前日本社会盛行的拜金主义风潮,以及青年中流行的享乐主义人生哲学紧密相连。与卖淫类的流行词语相对照,“??ショ?”不过是一种色情表演。“エッチ”由原初的“变态”意义已经完全演变为赤裸裸的性行为意义。“SS”则是一种极端异常的性行为。这个流行语不仅指不为社会所容纳的同性恋行为,而且指涉着一种异常的同性恋行为:同时和两个以上的同性之间保持性关系。

与这些强烈的色情字眼相比较,“シャン”、“ゴクミ”仅仅是对女性美的观照或写真,属于那种委婉的色情表述。ネバカ”是正统人士对世风日下的日本社会的批判。这些词语的委婉特色和上述赤裸裸的色情表述明显不同。

青年的个性历来与众不同。青年之所以成为青年,正因为这一群体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个性风格。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日本社会,也适用于其他各国。但日本青年群体在个性的形成上又受到日本社会特有的风土人情的影响。下面的流行词语就属于这一类型。

ドライ(1956年)/2シスタ?・ボ?イ(1957年)/3カミナリ族(1959年)

/4カワイコちゃん(1963年)/5、クリスタル族(1981年)/6しょうゆ?・ソ?ス?(1988年)7おやじギャル(1990年)/8ジベタリアン(1996年)/9最高で金 最低でも金(2000年)/10Qちゃん2000/11めっちゃ悔し~い(2000年)

“最高で金 最低でも金”、“Qちゃん”、“めっちゃ悔し~い”或者出自一些体育明星之口,或者是人们对于体育明星的爱称,无不充满了积极进取的个性特征。当然,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日本青年群体充满阳光的个性侧面。カミナリ族”、“ジベタリアン”则是另一个极端。这里所反映的青年要么以噪音骚扰日常社会(カミナリ族”),要么是甘于社会边缘人角色的“垮掉的一代”(“ジベタリアン”)。

流行语“クリスタル族”提醒人们,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青年需具有批判力的大脑,才能过滤各种情报或知识。“おやじギャル”概括的不是女子性格上的男性化,而是生活趣味、工作意识的男子化。“シスタ?・ボ?イ”、“カワイコちゃん”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男子的女性化。“ドライ”几乎可以说是各国青年人性格特点的典型概括,其所指的对象远远不是做事欠考虑,光凭着冲动一意孤行的日本青年群体。流行语しょうゆ?・ソ?ス?”虽然说的是女子中间流行的一种人物分类游戏,但这样的外表分类兴趣,也间接反映了日本青年女子对于异性的表层认知特点。

对于日本青年群体的研究可以立足于不同的角度,自然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本章所选择的只是众多研究视点中的一种形式,因此对于日本青年在整个20世纪的表现,目前不可能得出任何终极性的结论。

 

 

三、20世纪日本流行语分类释义

 

(一)  人生态度

1美的生活1901年)

[释义]来自于一篇论文的观点:“金钱很重要,知识和艺术也很喜欢,但埋头于个人自己的世界更重要”。这一观点所反映的青年价值观在许多青年人中引起共鸣,“美的生活”遂成为1901年的流行语。

2人生不可解1903年)

[释义]该年522日高中生藤村操跳进华严瀑布自杀,自杀前在华严瀑布上面的大树上刻下临终绝壁“华严头之感”,其中有“人生不可解”字句。后模仿自杀者不断。

3、マルクス・ボ?イ(1928年)

[释义]嘲笑受社会主义影响的年轻男子时使用的称呼。女性则相应的称为恩格斯姑娘「エンゲルス・ガ-ル」(Engles girl

4、太?族(1956年)

[释义]源自石原慎太郎的小说《太阳的季节》,指战后脱离社会规范的青年群体。

5、三?o主?(1970年)

[释义]指“无气力、无关心、无责任”,反映了当时的年轻人的精神状态。

6、普通の女の子に??郡ぃ?/span>1977年)

[释义]一当红歌星面对歌迷所发布的引退宣言中的措辞。字面意义为:想回到一名普通女子的状况。

7、新人?(1985年)

[释义]主要指196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其特点主要是:是非、爱恨明确,缺少忍耐力,常常遭到以前世代的人(所谓“旧人类”)的非议。

8Hanako1989年)

[释义]女性杂志『Hanako』(花子)推出的营销概念,主要指这样一种女性群体:无论是结婚、工作,还是休闲娱乐,都活得很潇洒,消费水平也很高。

9、コギャル(1993年)

[释义]指保留小女孩时代的特点,非常贪玩的年轻姑娘。

10、同情するなら金をくれ(1994年)

[释义]电视剧《孤儿》中女主人公(由安达汤佑美扮演)的台词。字面意义为:要是同情,就把钱拿来。

11、オヤジ狩り(1996年)

[释义]指部分高中生串通起来,袭击下班回家的中年男子,掠夺钱财的行为。

12、一七?r(2000年)

[释义]2000年发生的许多恶性犯罪事件,犯罪者年龄都是17岁,而且犯罪动机不明。17岁作为未成年阶段与成年阶段之间的临界点,成为许多少年犯的心理防线。为此,有许多人呼吁修改《少年法》。17岁犯罪现象其深层次特征是拒绝人际关系,拒绝社会参与,以封闭的自我世界为行动参照坐标。

 

(二)  奇异发型

1ひさし?1902年)

[释义]一种发型。前部头发隆起、突出,最初由女演员川上贞奴模仿西洋风格创新的发型,后在女学生中流行,甚至一度成为女学生的代名词。

2、GI刈り(1951年)

[释义]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大兵中流行的一种短发发型,后在日本青年中广为流行。

3、シンタロ?刈り(1956年)

[释义]源于作家石原慎太郎。流行于太阳族中的一种发型。发型类似于小平头,唯前部头发长短不齐,有一部分垂至额前。

 

(三)服饰装扮

1、海老茶式部(1906年)

[释义]茶色裙子里穿着洋鞋子,和洋结合的女学生装束。

2ルパシカ(1925年)

[释义]俄国男子的一种宽松上衣。该年喜欢穿这种服装的日本年轻人很多。

3、モガ、モボ(1927年)

[释义]モダンガ-ル(modern girl)、モダンボ-(modern boy)的缩略词。1925年末就有人使用该词。モガ的装束特点是短发上戴帽子;モボ的装束特点是衬衫上系领带,戴高礼帽、宽边眼镜,穿喇叭裤。

4、フ?テン族(1967年)

[释义]露宿东京新宿的年轻人群体。长发,穿牛仔裤、草鞋,又被人称做“新宿叫花子”。

5アンノン族1971年)

[释义]腋下常夹着杂志“anan” 和“non-no”旅行的青年女子。

6ヘッドホン族(1980年)

[释义]1979年问世的随身听风行一时,在街上随处可以见到戴着耳塞的年轻人。

7、竹の子族(1980年)

[释义]在东京原宿步行街,穿着竹下路上的“竹之笋”时装店出售的原色服装载歌载舞的青年群体。该现象出现于1978年,本年度夏季达到顶峰。

8、?iカジ(1988年)

[释义]?i谷カジュアル(casual)的缩略形式。宽松的体育类衬衫搭配牛仔裤,这类休闲服装在年轻人中间十分流行。

9、ブルセラ(1993年)

[释义]指女子高中生中间流行的一种服装。

10、アムラ?(1996年)

[释义]指模仿歌星安室美惠子时尚服饰的青年女子,特点是穿发糕鞋、超短裙,皮肤晒黑,眉毛秀成细长形状。

11、だらしな系(1996年)

[释义]近几年年轻人中间流行宽松、拖沓的服装。

 

(四)大学生活

1、?教(1925年)

[释义]从该年起中学以上实行军训(“军事教练”的省略词)

2大学は出たけれど(1929年)

[释义]字面意义:虽然出了大学门。出自小津安二导演的一部电影的片名。经济不景气,失业者增加,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困难的问题,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3、アルバイト(1948年)

[释义]语源德语,原义:劳动奉献。指学生打的零工或勤工俭学的学生。

4、コネ(1953年)

[释义]外来语コネクション(connection)的缩略形式。面对就职难的现实,学生们常常把这个词挂在嘴上。

5、留年(1957年)

[释义]自己拖延毕业时间,为来年寻找更好的工作单位。

6、ながら族(1958年)

[释义]边看电视、听音乐,边学习,并成习惯的年轻人。

7、女子大生亡国?(1961年)

[释义]源自早稻田大学一教授的观点:“现在的私立大学的文学部几乎被女生占领,大学成了新娘子学校。

8、小さな?切(1963年)

[释义]一开始由东京大学校长茅诚司在毕业典礼致辞里提出:“留意于细微的关怀”,后来各媒体广泛附和,进而成为一场运动。

9、しごき(1965年)

[释义]东京农学部在进行登山训练时,高年级学生对于新生以“训练”(しごき)的名义随意打骂,酿成死伤惨剧,遂成为流行语。

10、五月病(1968年)

[释义]考取大学(3月分入学)的欣喜之余,迎来5月黄金周连休,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许多大学新生无精打采。

11、しらける(1970年)

[释义]在学园纷争逐渐平息之后,年轻人中间广泛流行着一种无精打采的气氛。

12イッキ!イッキ!(1985年)

[释义]年轻人在喝酒时喜欢大叫“干”、“干”。以前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这一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之后任然保留这种喝酒习惯,被视为“年轻人的幼儿化”。据说最初发生在庆应大学的体育协会。

13カイワレ族(1988年)

[释义]本义指在温室里培植的萝卜苗,不长在土上,而是养在水里。完全在人工管理下生长的萝卜苗和中学生的状况非常相似,故而得名。该现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14、プリクラ(1996年)

[释义]プリント俱乐部(print club)一词的省略形式,指街头上放置的胶带制作机。把自己的面部小照以及和朋友合照的面部小照用胶带机的小胶带粘上放到记事本里,在朋友之间进行交换。

 

爱情婚姻

1、大?の花嫁(1938年)

[释义]指作为满洲开拓团农民的新娘而远赴中国大陆的日本女性。满洲移民协会曾经为移民满洲的单身男性征集过新娘。

2、私の?んだ人(1959年)

[释义]演员清宫贵子20岁在回答记者的提问“喜欢什么类型的恋人?”时说的话:“我选中的人”。

3、家つき、カ?つき、ババア?iき(1960年)

[释义]年轻女性所希望的结婚对象的条件:有房子、车子,没有老头子。

4、成田?婚(1990年)

[释义]指新婚旅行结束后,一回到成田机场就提出离婚的年轻夫妇。部分新婚夫妇到海外旅行时,男方不会讲英语,引起女方不满,故提出离婚。

5、ヤンママ(1994年)

[释义]ヤングなママ(年轻的妈妈)的缩略形式。主要指学生时代就一意孤行,结婚、生孩子,却又贪玩至深夜的年轻女性。

 

话语交际

1、ナンセンス(1933年)

[释义]来自英语nonsense,主要指不得要领的话,后来在学生集会等场合成为排除反对意见时使用的词语。

2最低ね(1955年)

[释义]学生用语,指东西或人低劣。舟桥圣一在其小说《白色的魔鱼》中喜欢使用该词。反义词:「最高ね」

3いや?な感じ(1958年)

[释义]「いやだわ」(讨厌)的轻度说法。源自一模特儿的口头禅,后经年轻女性模仿而流行。

4、フィ?リング(1965年)

[释义]外来语(英文feeling),主要指某种感觉、心情。在习惯于感性地把握事物的年轻人中该词成为流行语。

5こまっちゃうな」(1966年)

[释义]少年歌手山本リンダ16岁时成名歌曲的名称。其演唱风格中带有发音口齿不清的特点,成为人气歌手。

6しあわせだなぁ」(1966年)

[释义]流行歌曲“永远和你在一起” 「君といつまでも」中间奏部分的歌词。由于青年人模仿,遂成为流行词语。

7?がピ?マン」(1977年)

[释义]字面意思:说的话象柿子椒,指“说的话空泛没有内容”,年轻人喜欢使用的词语。

8ナウい(1979年)

[释义]“现代风格”、“现时代”之类的意思,在英语Now的译音后面附加日语形容词词尾构成。在年轻人中间流行。

9教官!(1984年)

[释义]电视连续剧“空姐故事”中的主人公松本千秋多次使用的剧中台词。在年轻人中间喊叫别人时常常模仿电视剧采用该称呼。

10うざったい」(1985年)

[释义]表达“郁闷、心烦”之类意思的青年用语,是うっとうしい、うるさくてわずらわしい等正规表达形式的变异说法。

11おたく族(1988年)

[释义]指一味热衷于动画、电脑,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的青年人。这类青年人在称呼对方时大多使用“おたく”(您),故而得名。

12チョベリバ」/「チョベリグ」(1996年)

[释义]在英语very bad/good的译音前附加前缀“超”而成。

13、ワタシ(私)的には」(2000年)

[释义]根据文化厅实施的“国语问题舆论调查”发现的结果,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使用ワタシ的には」「お荷物のほう」「~とか」「~みたいな」等模棱两可的说法,就其主要动机在于:在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观察对方的反应,与交流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色情明星饭岛爱因在电视等公众场合频繁使用该词而成为本年度该流行语的获奖者。

 

七、职业特色

1、女?(1930年)

[释义]在咖啡店、酒吧等娱乐场所做接待工作的青年女子。

2、オフィス・ワイフ(1935年)

[释义]英语外来语(office wife)。指女性秘书。作为一种新的女性职业而引人注目。

3、BG(1950年)

[释义]英文Business girl的缩略语。指公司女职员,后改为OL

4、OL(1963年)

[释义]鉴于原意指公司女职员的日式英语BG一词常有人理解成妓女的意思,912NHK宣布为禁止用语,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前曾举行过用语征集活动,结果OL(Office Lady)的缩略词排名第一,从此流行开来。

5ヤッピ?1984年)

[释义]取自英文Young urban professional的首字母译音。以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为活动中心,从事知识行业工作的年轻人。

6、おニャン子(1985年)

[释义]富士电视台放映的娱乐节目《小妞俱乐部》,参加者基本上都是新手——“女子高中生”。想在节目里露面,想引人注意的这类女子高中生被称为“おニャン子”(小妞)。该节目开设以来,这类高中生数量上大幅增长。

7DODA/デュ?ダ(する)(1989年)

[释义]DODA(デュ-ダ)』本来是一份刊载换工作信息的杂志,后来许多年轻人在该词后面加上动词词尾する,指跳槽换工作的做法。背景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就业处于买方市场形势,许多年轻人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工作观念,纷纷寻求好的工作机会。

8カリスマ(1999年)

[释义]特别有人气的售货员被人称呼成カリスマ(原文为英文的charisma,意思指个人魅力)售货员。随后为影视明星设计发型的设计师也被人称做カリスマ美容师。

 

(八)情欲话题

1、SS(1925年)

[释义]同性恋别名S。同时与2名女性发生同性恋关系,则为SS。该词一般流行于女学生之间。

2、パンパン(1945年)

[释义]二战后浮游于街头的野妓。究其词源来自于印度尼西亚语,由美国占领军带来日本。又名:パンパンガ-パン助。

3??ショ?(1947年)

[释义]在舞台上设计一个大镜框,让上半身裸露的女子站到里面,远看像一幅名画。 伴随着音乐,镜框上覆盖的帘布时开时合,裸体女子闪烁可见。色情表演的一种新形式。

4シャン(1926年)

[释义]美人。来源于德语,原本是学生用语,后逐渐流行于社会,并形成许多组合词,如トテシャン(大美人)、ドテシャン(非美人)バックシャ(背面美人)等。

5、アルサロ(1950年)

[释义]アルバイト・サロン的缩略语。服务小姐清一色美人,引起广泛议论。

6、エッチ(1952年)

[释义]变态(hentai)一词中的第一个字母(罗马字母书写形式),指变态的男子。 首先在女学生中流行,后由于舟桥圣一在其小说《白色魔鱼》中使用而通行于社会。至90年代意义演变为性行为。

7ニャンニャン(1979年)

[释义]原义为表示年轻女子高兴状态的感叹词,后演变为性行为的意思。

8キャバクラ(1985年)

[释义]キャバレ?(法语cabaret)和クラブ的合成词。为了在竞争的风俗产业中生存下来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经营策略,并成为新的业种。其特点是采用“年轻的新手”作为卖点。

9ネバカ(1985年)

[释义]许多女子大学生、高中生热中于参加“小妞俱乐部” 之类的电视娱乐节目,并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对于这些受到成年人吹捧就飘飘然的女高中生,评论家诸井薰斥之为“彻头彻尾的笨蛋” (根っからのバカ)。

10ゴクミ(1987年)

[释义]指“国民美少女”当选者、演员後藤久美子。该词系後藤久美子的缩略词。此后社会上相继出现了美少女浪潮,姓名缩略流行,可谓开一代风气之先。

11援助交?(1996年)

[释义]主要指未成年女子与成年男子之间以交际为名发生肉体关系的行为,实质和卖淫无异。该年度许多女子高中生使用手机和呼机联络卖淫对象,为了金钱将性行为完全商品化而自身毫无犯罪感。

 

(九)生理镜像

1、八?身(1953年)

[释义]源于参加全球小姐竞赛的日本代表伊藤绢子的体形,一度成为女性憧憬的体形。

2、シャネルの5番(1954年)

[释义]玛丽莲·梦露访日,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对记者的提问“睡觉时穿什么衣服?”回答说:“香奈儿5号”,遂成为流行语。

3アンネの日(1961年)

[释义]源于本年度上市销售的女性生理用品。原先使用的“月经”、“メンス”(menses)等说法逐渐被替换。

4、しょうゆ?・ソ?ス?(1988年)

[释义]在年轻女性中间特别流行给男子脸型进行分类的游戏,其中最有名的分类特征是“しょうゆ”(酱油脸)和“ソ—ス”(调味汁脸型)。

 

个性风格

1、ドライ(1956年)

[释义]指年轻人率性、干脆的想法和行动。英语dry的日语发音形式。反义词:「ウェット」(wet)指情绪式的态度。

2シスタ?・ボ?イ(1957年)

[释义]指像女子一样忸怩作态的男子。和式英语Mr.boy的假名书写形式。

3カミナリ族(1959年)

[释义]把摩托车声音开震耳欲聋,在街道上风驰电策而过的青年人。

4カワイコちゃん(1963年)

[释义]百货店女店员称呼年纪小的男性时使用的俏皮话。由于电视剧《讨厌男人》中演员横山道代的同一台词而在社会上广为流行,在称呼女性时也逐渐使用这一称呼。

5、クリスタル族(1981年)

[释义]源自田中康夫的小说なんとなく、クリスタル,指深受广告宣传品影响的青年人。

6、おやじギャル(1990年)

[释义]许多20来岁的女子喜欢做父辈一代爱做的事,比方赌马、打高尔夫、炒股票,生活方式酷似男性。

7ジベタリアン(1996年)

[释义]在马路上和车内无聊静坐的年轻人群体。90年出现于东京涉谷,随后在全国各地出现。

8最高で金 最低でも金(2000年)

[释义]柔道运动员田村亮子在参加悉尼奥运会之前发出的誓言。该选手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均取得银牌,痛失夺冠机会,后在悉尼奥运会上终于夺冠,实现自己的誓言。

9Qちゃん2000
[释义]马拉松运动员高桥尚子在悉尼奥运会上夺取金牌,其业余爱好——一种游戏中的人物Q太郎成为人们对他的爱称。

10めっちゃ悔し~い(2000年)
[释义]在悉尼奥运会上,女子400游泳选手田岛宁子屈居第二获得亚军。该选手从游泳池里爬上来的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めっちゃ悔し~い」(懊悔之极),遂成为流行语。



[]本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参考了福士光二(FUKUSHI KOJI)个人收集和编辑的日本流行语资料(http://www001.upp.so-net.ne.jp/fukushi/),以及株式会社日本自由国民社征集、评比的日本流行语资料(1984——2001)。(http://www.jiyu.co.jp/gendai/shingo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