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语言符号切实表意何以可能

作者:南楠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253    2013-07-02 23:07:01

在阅读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前,曾阅读过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对其中一句话印像深刻,“我怎么竟然能够通过语言介入疼痛和它的表达之间?”1我们真的能都通过语言符号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吗?

“如果有人有意识地让自己从思想上去掉了文字,那他就有可能只感知到一堆无形状的无法想象的杂乱的东西,就像一个初学游泳的人被剥夺了救生衣一样”。2如同当我们想要阐释思想、情感时,我们头脑中浮现的总是语言符号。如果你想对你的情感进行描述,那么也是根据语言符号。无论哲学还是语言学都认为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等符号,我们的思维将陷入混沌,我们的概念将无法被表达。而事实也是如此。语言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是独立的,我与集体毫无关系。那么仅仅从语言的角度便可驳倒此观点。“在任何说话人的脑中,语言都是不完全的,语言只有在一个集体内才是完全的”。而我们如果可以脱离集体,那我们的语言作何解释?语言符号的作用大部分是供我们交流的,若我们能脱离集体而存在,那我们大可不需要语言符号。晚期希腊伊壁鸠鲁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说,“自然促使人们发出各种舌头的声音,而需要和使用则形成了事物的名称”。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语言符号。正如大师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表意具有任意性。3但同时他也认为拟声词和感叹词的表意不具有任意性。索绪尔就语音文字的研究做出此结论,因此他得出了符号不具有任意性的结论。然而汉字的则不然,作为长期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汉字具有“六书”的功能:象形,指事,会意,转借,假注,形声。即汉字符号并不完全是任意的,它的象形使它具有一定的表意性。它的来源便是图画文字,它的表意功能使每个字自身就具有意味。甚至当我们看到这个字,都可以猜出它的大意。根据偏旁部首都可以猜出它大概与什么有关。例子诸多,不一一列举。而对于声音,索绪尔认为,“它只是思想的工具,它本身并不存在”4也就是说,是因为我们赋予这个声音以意义,它才得以存在。它的存在是依赖于它的表意功能的。即使这样,我们仍需发问:我们的语言符号如何使表意得以可能?

就像笛卡尔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问题一样,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想,物质的本质属性则是广延,那么心身的沟通与联系何以可能?笛卡尔无法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试想:我们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而语言符号是具象的,我们用具想的语言符号去表达抽象的思维情感,我们又是怎样做到的?会不会作为交流表达工具的语言符号在很多情况下是滞碍了我们的真实情感思维的表达而不是帮助我们来更好表达?如同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中的思想“直接被给与的感觉,如色、嗅、味、听、触等当下体验是因人而异的,不固定的,我们甚至不能确定的说它们是什么;一旦能够确切的说它们是如此这般的时候,我们表达的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当下感觉,而是人们所共知的感性认识”。5那作为我们感觉的物象,是否已经湮没在语言的表象之中?我们总是试图用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而每个人产生的思想情感总是不同的,总有质与量的差别,可我们却要用普遍的语言去描述特殊的思想情感,我们是怎么样做到的呢?在我们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符号的介质得以表现,,是不是有什么已经被改变,或者是不是有什么已经消失?如果我们本身用来阐释不同的思想情感用的就是同样的语言符号,那当我们说:“我理解你”,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在哪种程度而言的理解?如果这样,理解何以可能?表意何以可能?而悲哀在于,如果我们不依靠这种方式,我们甚至无法阐释自己。

同时我们的语言表意的标准何在?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么表意便会存在偏差。一个词语的用法很宽泛很广博,而我们说出一句话时我们意指的是那个意思呢?会不会大家对这个词的用法存在不一致的理解,使得表意困难?当说出上帝时,这个词看起来似那么清楚明白。而事实上,游斯丁说的上帝是逻各斯,伊里奈乌说的上帝是圣父,奥里根的上帝是世界万物唯一的单纯的精神性的永恒的始基,是完满的一……6他们用了不同的语言去解释同一个客体,诚然使客体更加具体,同时也表现了语言表意是多么艰难。固然我们在进行了阐释后可以区分这些概念的不同,但这样正说明了我们需要治疗我们的语言,给定它标准,我们通过不断的加以规定,限制,才能是语言较为清晰。至于它如何表意,我们仍需谨慎。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言,这种描述是恰当的,但只适用于这个狭窄的范围,,而不能适用于你原先声称的要描述的全部范围。7是否我们应该说,我们其实没给这个词附加任何意义,因为我们没有给这个词的每一种可能的用法配备规则?8也许当我们在同一语言规则中进行的语言交流,才有切实理解的可能。

《圣经》中有关于巴别塔的故事。每每看到便觉忧伤。人们经历了大洪水,上帝允诺此后便不会再降洪水。但人们心存疑惧,开始建造巴别塔。这是上帝不愿的。于是上帝使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人们彼此无法理解。于是人们便无法建成巴别塔。我们曾经有过建巴别塔的梦想。后来我们言语不通,无法理解,于是便离散了。当然这只是《圣经》之中的故事,而事实上在今天,即使是不同的语种,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言语进行交流。我们背单词,听英语的歌,看英文文献,看英美的电影,这是关于英文的使用。但是我们会知道,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又不仅仅是抽象与具象的转换,这是具象与具象的转换,然而两种具象之间隔着历史,思维,文化……就像我们读外语的诗歌怎么能读出这个民族所能体会的美感,或者那些中国通的外国人,他们说能感觉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他们真的是因为了解才觉得美而不是因为陌生?

不同的地域,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体系,在不同的思维体系下,语言符号的表意是否现实?像我们的文学,哲学,科学作品在被翻译了的情况下,它的原汁原味还能保留吗?诸如我们读翻译的外文作品很可能觉得很晦涩,像霍金的《时间简史》,如果读英文版的就会觉得比中文版的易于理解;哲学更是十分看重译本的好坏,翻译的不同简直整个思想的理解方式都不同,那是否语言的表达是十分有限的?我们当然可以把《红楼梦》译为各种其他语言,但他们真的能从中感受到像我们所能理解到的那样厚重伟大的作品吗?那些诗词,谶言,饮食,服饰,在外语中真的还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吗?当我在美国的斯蒂芬·罗的作品中看到他把孔子的“礼”“乐”分别用庆典仪式和传统音乐来解释,顿时觉得其中厚重的文化意味消失殆尽。且不言作品在不同语言的转换之中它的意义是否被切实体现,就算是本民族语言,我们怎么敢说自己真的说的是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我们看的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康德认为,在世界和我们之间总有居间的智力在,所以这些事物就不能按它们自身在本原上是什么而被认识。9世界的表象经过我们智力的筛选,我们能理解的是我们愿意理解的,而剩余的则被我们轻轻掠过。当我们阅读一个伟大的作品时,那文字符号所未道发出来的内容,需要我们细细琢磨,而这,或许才是作品的真谛。

难道不是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辞不达意”?难道很多时候我们不会有这种感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难道我们不会觉得在很多情况下语言是那么局限,“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能力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思维情感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们试着去用语言来阐释,但往往事与愿违。维特根斯坦认为,对不可言说之事需保持沉默。然而我们又是否知道,什么是可言说的呢?

而我想在这儿说的也不是语言符号究竟是如何表意的,我想说的不过是语言符号的表意是否如我们想的那样精确切实?它是否存在着我们常常忽略的致命缺陷?当我们用一个符号来指代一个事物时,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语言符号在此充当一个代号。但当我们用一系列语言符号进行传情表意时,语言符号便显示出了它的局限。语言符号在进行简单的表意时,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在进行复杂的表意时,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克尔凯郭尔在他的《副歌》中写道,“要是世上的一切都是误解可怎么办?要是笑声真的就是眼泪可怎么办?”10我们就那么相信我们的语言符号吗?但事实却是,即使它不一定是那么可靠的,但我们却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来进行表达。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警惕我们的语言,治疗我们的语言。

 

 

 

南楠:四川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2012级本科生

 



1 《维特根斯坦全集·第8卷》涂纪亮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页124

2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刘丽译,陈力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月第一版页16

3 【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刘丽译,陈力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月第一版页82

4 【瑞士】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刘丽译,陈力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2月第一版10

5《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05

6参考《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父哲学 143~160

7维特根斯坦全集·第8卷》涂纪亮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8

8《维特根斯坦全集·第8卷》涂纪亮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54

9 《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566石冲白译

10 《非此即彼》克尔凯郭尔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5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