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御宅族的符号世界

作者:李丹蔚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918    2013-07-02 23:08:14

拜读了赵毅衡老师的《符号学原理与推演》,老实说,不怎么看得懂。不过作为课后的延伸与拓展,对于当时在课堂上来不及理解的内容,便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读完之后,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赵毅衡先生在书中对于每一个概念,都举出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通过这些例子,我大概理解到一些内容,因而想到我是不是也可以用符号学的知识来解释现代社会的某些现象,正如书中所说“二十一世纪是符号学世纪”,“几乎任何活动都浸泡在符号之中”。

一、当今社会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宅文化

所谓“宅文化”,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的文化浪潮。是一种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它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极端一点讲,这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现代文明病,是一种有点病态的生活方式。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原初意义的“宅”并不单纯地是指家里蹲。但从日本传入中国后,就将家里蹲归入了“宅”这个概念。这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御宅族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也是他们极为排斥的。这又涉及到了一个新的概念“御宅族”(日文假名:おたく,罗马音:otaku),一般指对ACG(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的总称)具有超出一般人知识面,鉴赏,游玩能力的特殊群体,是究级ACG爱好者的代名词。此外还有“汽车宅”、“军事宅”等等热衷于其他形式亚文化的人。御宅族不一定会呆在家里不出门,而是指一些人热衷及博精于某些事物。

    在以前,这也许还是属于一种边缘文化现象。但在社会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开放的中国,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日本,早在80年代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当时的评诉还带有很大的歧视),而在中国,还比较少。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的父辈,还是对这个东西存在很大的不理解。而我下面想要阐释的主要就是御宅族文化现象。

二、宅文化的符号解读

御宅文化的主体是动漫及其衍生物的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动画作品与媒介符号

    如果将某部动画作品看做是一个符号,那么视觉和听觉是其渠道,影像和声音就是其媒介,动漫产业就是媒体,而动画这种形式就是其体裁。

如果这个理解是行得通的话,那我可以确定的是,对于御宅族(以动漫迷为例)而言,这部作品的媒介、媒体都有可能成为符号。

不可否认的是,动画作品中制作精美的画面会成为吸引御宅族眼球的一个重要因素。图像或者说是影像是动画作品的传播媒介之一,“是实物的替代”,是可以记录和保存动画作品一部分内容的。它也可以单独成为一种商品,被喜爱这部作品的御宅族们购买,保存。将画面印在纸上或是把影像记录在光盘上,涉及现代技术对媒介的改造,这里暂且不论。御宅族将海报、挂画等装饰在房间里,对于不同的接收者来说,就有不同的解释。不了解的人会觉得单纯是好看,而对于御宅们来说,这是一种承载着他们对作品的热爱与思念的纪念与见证,它曾经是作品的一部分,而现在就是一种“能够表意的‘替代性’载体”。

媒介“是储存与传输符号的工具”、“是被感知的方式”。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不仅需要制作精良的画面,还需要契合的配音,包括配乐和角色配音在内。有时候,一部动画作品的剧情甚至于画面并不那么尽如人意,但它的配乐却非常有水准,或是为角色配音的演员即声优是接收者所喜欢的,那么御宅族们就会因为这些因素接受这部作品甚至于去消费、购买相关的商品。在这个层面上来讲,“媒介载体代替内容,成为艺术的主导成分”。

在消费社会,似乎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每一种实用物,或有实用目的的行为,都有可能带上符号意义;反过来,每一种供使用的物,也可以成为符号载体。”声优的配音原本只是为了让动画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在现在,却可以成为决定作品受欢迎与否的关键因素。它成为了商品,实用意义被扩大,应该可以说是被“符号化”了吧。然而这种“声音”在作为接受者的御宅族那里又有着愉悦身心,使他们产生快感的非功利性,是不是它的艺术部分的比例也上升了呢?

(二)同人文化与自我确定

    “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而确定自我的途径,是通过身份。”御宅族文化中有一种很重要的部分是“同人文化”。同人一词来自日语的“どうじん”(doujin),也有人认为来自中国,原指有着相同志向的人们。作为ACG文化的用词,所指的是,由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甚至现实里已知的人物、设定衍生出来的文章及其他如图片影音游戏等等,或“自主”的创作。

这种同人创作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原作建构的世界观或背景进行再创作,二是抽离原作品塑造的某些人物进行再创作。

“一个理想的符号表意行为,必须发生在两个充分的主体之间。一个发送主体,发送一个符号文本,给一个接收主体。发出主体在符号文本上附送了它的意图意义,符号文本携带着意义,接收者则在推演出其他的解释意义。”意图意义与解释意义的不对等,就是同人作品诞生的契机。创作者通过让自我扮演作品中的角色,演绎不同的情节,既是对符号的解释,又是对自我的重新定位。

就像是在御宅族中流行另一种文化——COSPLAY文化,也是一种确定自我的途径。“人一旦面对他人表达意义,或对他人表达的符号进行解释,就不得不把自我演展为某一种相对应的身份。”COSER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悟角色的精神世界,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的形象,又是一次对符号的解释。“要伪装身份,他们必须有意愿,也必须有对自己发出的符号文本(例如言语、姿态)进行‘修辞’的能力。”他们喜欢这部作品、热爱这个角色,他们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和别人交流这种解读……在这样的交互中,他们既是符号的发送者也是接收者。

“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表意活动就会失败。”在以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御宅族的生活方式,甚至于误解他们,对这个群体十分不屑。

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御宅族群体积极的一面,对于他们的种种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因此这种身份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相信“宅文化”也能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

(三)网络交流与表情符号

表情符号,是用文字与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心情。它原本只是一种网上次文化,但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在日语中,则以汉字“颜文字”(日语:?文字,かおもじ)称呼表情符号,“颜”字意为脸庞,“颜文字”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用文字和符号组成表情或图案来表达撰写者的心情。御宅族们出没各种网络论坛、视频网站,进行网络交流时都喜欢采用颜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符号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但我想这仅仅是针对语言符号而言的。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文字则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颜文字是通过使用各种信息代码来构成类似人的表情、动作,从而进行表意。其本质是不属于语言符号或是文字符号系统的,它应该可以算作一种形象式符号。赵毅衡老师提出: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对于非语言符号的颜文字而言,“感知”就是组成这个表情的若干代码符号——文字,而“意义”就是这些符号所构成的表情——颜。“符号需要的是一个‘感知’作为它的载体,感知本身却不是符号”,诚然,代码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表意的,只有当它们搭配组合成为表情时,不仅能够总体进行表意,而且各自也有了代表的意义。

符号组合具有任意性,这同样适用于颜文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OTL(变体:orz sro ……)其能指是英文字母的组合,对于不理解流行文化或是网络文化的人来说,这就只是一串无任何表意功能的字母罢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OTL就成了潜在符号,没有接收者。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个符号是一个人五体投地的象形符号——失意体前屈,表示“悔恨”、“悲愤”、“无力回天”等意义。

颜文字在流行之初,应该仅仅具有表意体系,表情的模仿是不需要音响形象的。当颜文字发展到模仿动作的时候,还具有了表音体系。如“∥WC∥☆?(□ ̄\)~~~ドンドンドン!!!ハヤクシロー!! ”这个颜文字,模仿了一个人着急跑往厕所的场景,用日文片假名“ドンドンドン!!!”表示急速跑动的声音,“ハヤクシロー!!”表示心情的急迫。因此,我觉得颜文字是一种比单纯的文字符号或是语音符号更能表现心情的符号。

颜文字作为表意符号,一直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它的能指与所指系统都在随着网络交流的深化而逐渐发展。在流行之初,很多颜文字都可以算是强编码符号,一个表情就是一个意义,然而随着其能指系统的丰富,各种代码与文字符号的应用,更多的颜文字成为了弱编码符号,例如:“_(:з」∠)_”这个颜文字,整体是一个右侧卧的人的形象,右臂伸直,左臂弯曲于胸前,左腿屈起使膝盖到接近腰的位置,右腿伸直。原本多用于表现一种萎靡不振的状态,但现在随着网络上的泛用化,已经有多种用法,比如可以用来表示一种无话可说的状态,或是表示围观,缓解一种尴尬气氛等等。一个颜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富,而一种意义的表达也可以用各种颜文字,这就使意义的表达变得更加暧昧,然而却更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表意方式对嘴笨的御宅族们来说,既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性和属性特点,又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找到同好,因为这是他们创造和发展的交流方式啊。

 

李丹蔚: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2011级本科生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