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网络语言符号的像似性

作者:张淑萍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986    2013-10-23 15:39:09

 

网络语言符号的像似性
——兼评曹进《网络语言传播导论》
曹进教授是语言学硕士,传播学博士,长期从事语言学、符号学、传播学的研究,近十年来增加了对网络语言的关注,并于2007年起开始酝酿《网络语言传播导论》的写作。写作期间,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意见和建议,几易其稿,最终于20125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这本专著致力于从跨学科的视角系统地探讨网络语言的产生、现状、传播、发展及其影响,以期全面、立体地掌握、研究网络语言。陈卫星评价这一研究为:“不仅是要填补学术研究的空白点,还要试图从中提炼出语言传播的新规律,重构语言和现实的对位关系。”[]
全书从厘清语言与传播间的纠葛出发,认为二者相辅共生,旨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播因语言而可能,语言因传播而流通、发展。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让倚重听觉的语言越来越偏向视觉传播。网络语言更是如此,集图像、Logo, 表情、音响以及言语、文字、超文本于一身,成为人类传播的超级语言。[]在梳理了网络语言这一新的交流介质的源起、性质、特点、功能与传播规律之后,全书以传播学基本理论为逻辑脉络,从语言学、符号学、模因论、传播学、公共领域与言语行为理论等多个维度对网络语言加以审视。其中,语言学、符号学、模因论旨在研究网络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结构特征;语用学和传播学探讨网络语言与网民的关系,以及网络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各类因变量和自变量。
这部专著有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100%的网络语言源自模因(Meme)。[]在对各类网络语言符号做了大量真实的采集和统计后,作者建立了网络语言语料库。通过对三个子库的语料分析之后,按照模因方式的不同,将网络语言分为十大类:表情符号类、谐音类、缩写类、社会时政语汇类、词义转换类、其他类、新造字/词类、语码混用类、外语词汇类、网络语法类。通过大量实例,著者对这十类网络语言的构成成分、生成机制做了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探讨,在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得出了这一重要结论。模因的实质是模仿,符号模仿对象的某种特征。模仿的幅度有宽有窄,从具象的外形到抽象的品质,不一而足。模仿的结果是符号与对象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像似性,从而把网络语言归类于像似符号。针对这一重大发现,我们对这十类网络语言从像似性的角度加以再分类,再阐释,以期进一步厘清网络语言的结构特征,更好地理解这一结论在网络语言研究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1.形象像似式网络语言符号
根据数据库显示,形象像似符号占据了网络语言符号的主体,达到51.8%,其中表情符号高居第一位,占34.7%,语音谐音第二位,占17.1%[]表情符号是图像的,依托视觉上的像似,以简笔画的方式模拟物态、表现情绪。图像像似既可以是一物与另一物在外形上的直观像似,比如以“人脸”为原型的表情符号;也可以是心理上把两物加以类比之后捕捉到的感知像似,体现在企鹅、兔子、猫等表情符号体系中。他们的形象是人类依照自身的审美意向而创造性地塑造出来的,被赋予与人类相类似的情感模式和表达方式。这种塑造方式便于激发符号接收者的情感接受力和意义认同感。但是,不同的人其感知系统是有差别的,一个人感觉上两物的彼此相像在另一个人的感知系统中可能是无效的。比如王卯卯的“兔斯基”图,兔子是形象像似符号,但是兔子的一系列动作在“像似”什么,在指示什么,首次见到这些图像的人很难说清楚。所以表情符号总是携带着文字说明,锚定这个形象在像似什么,引导使用者的感知做出相应的想象努力和解释努力。
语音像似依据的是听觉感知,用同音或近音的字词代替本字词,在误解和歧义中延长符号的解释过程,产生双关、幽默、生动的表达效果。网络语言虽然依靠键盘输入,主要凭借视觉媒介,但是文化的习染可以在人类的各种感知体系中形成通感。比如,网民在看到“油菜花”三字时,它们的读音“you-cai-hua”同时浮现于脑际,而同样读作“you-cai-hua”的词组“有才华”也能随之从意识中冒出。视听通感在网络语言中被广泛利用,曲折表达谐音字词及其意义,期待接收者发挥联想,达到交流的目的。除了文字谐音,数字也能谐音,如“01925”谐音“你依旧爱我”。青年网民还经常采用汉字、阿拉伯数字来表达英语谐音,比如“米兔”代替“me too”,用数字“88”代替“bye-bye
2.图表像似式网络语言符号
除了表情符号和谐音之外,其他八类网络语言“构词法”中,图式化倾向呈上升趋势。比如在新造字/词类中,保留某个流行词汇中的一个字,与其他字组合成新的词汇。如“水门事件”之后,媒体将各类爆炸性的丑闻冠以“XX门”,形式屈折同构,意义也有关联。之后“XX门”被引申至更广的范围,任何能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和兴趣的新闻(大多是丑闻)都可以被称为“XX门”,如“解说门”、“电话门”、“艳照门”、 “日记门”等。语码混用类中,“数字+汉字”式的网络语言“37℃女”(理性而不冷漠的女性),用人作为生物体的正常体征温度来表现女性智商和情商的比例。“数字符号+波浪线”构成的网络语“555~~~”中,波浪线替代的不是“555”,而是表示“难过”或者“生气”的时间增长、程度加深。这几类构词法表示符号与对象在建构过程和组合关系上脱离了初度模仿,进入抽象的图式层。在博客、网站、论坛,帖子的排列是按照提交的时间呈上/下位依次排列,与盖楼“结构同型”,故帖子串被称为“楼房”,发贴人位于楼房的顶端,称为“楼主”;回帖者由上向下依次为“二楼”,“三楼”…帖子长了就是“高楼大厦”,为朋友回帖叫做“添砖加瓦”。不仅帖子与帖子之间的组合关系是图形式的,对其组成成分的称谓也被表格化,属于词义转换类。
3.比喻像似式网络语言符号
比喻像似是第三级像似,抽象程度更高。通常与本民族独特的认知范式相关,体现为某种“思维像似,‘拟态’像似”[⑤]。比喻像似式网络语言符号主要出现在社会时政语汇类、词义转换类、其他类、新造字/词类中,以词义转换类居多。比如网络语言中的“顶”与“踩”,“顶”的行为的完成,借助的工具是居于人体最上部位置的头;“踩”的实现,依靠的工具是位于人体最下部的脚,故“顶”意味着支持、赞扬,“踩”意味着贬低和不支持。这与中国文化的空间思维方式有关,把空间概念中的上/下位关系与社会权力关系的大小、社会地位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相匹配。“潜水”、“灌水”、“晒”、“工分”等网络语言也是比喻式像似生动的例子。
比喻像似式网络语言更多体现在网名中。网名五花八门,无奇不有,“透露出的信息往往比真名更多”[⑥],不仅体现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意识和思维模式,而且隐喻使用者的主观意志、情趣爱好、主体心志或审美意向,也反映使用者的文化水平和气质特征。其他类中,用火星文和各类图符拼贴的看似无意义的网名本身就充满意义:另类、青春、搞怪等。以网名“秋水伊人”来说,它在隐喻一位柔美、富有诗情且多愁善感的中国女性,或许该网民是在素描自己;或许是一位干着杂役的女工在抒写自己年少时的理想身份;或者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性在追忆年轻时的自己;抑或是一位有着特殊性取向的彪形大汉;也可能是博取同学开心的中学男生。无论使用者真正的身份如何,这一网名描摹着国人审美意向中的理想的女性形象。
网络语言源自模因,追求符号与对象在形象上、结构上或思维上的像似。这一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出国人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总是与“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本书跨学科的视角,丰富的语料,严谨的思路,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结论,无论在传播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模因论、语言学、符号学研究领域,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I
[]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
[]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5-157
[]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55
[]赵毅衡. 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80
[]胡易容,赵毅衡. 符号学-传媒学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3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