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伍晓明著《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出版

作者:伍晓明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054    2023-04-17 09:21:11

 伍晓明著《之前,之间,之后,之外》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涉及文学、符号学、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著作。凝聚了作者多年来的学术心得。基本主题是哲学、文学、文化领域中我/们与另一者——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在我们之间、在我们之外的另一者——的关系。本书各章所考虑的是不同主体/主题本身如何面对其另一者。在集合或普遍层面上,是一文学如何面对另一文学(文学之前的比较),一文化如何面对另一文化(文化之间的认同与交流),一语言如何面对另一语言(语言范式与思想范式的关系),一思想如何面对另一思想(或中国思想和欧洲思想如何互相面对),人如何面对其作为另一者的兄弟,人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动物。在具体和个别层面上,则是我们的历史人物如何面对另一者:孔子如何面对作为另一者的问者(孔子的问与知),孟子如何为天子舜设想对待诸多另一者(首先是舜自己之父瞽叟)的方式,以及我们可以如何设想舜自己会采取的不同于孟子为他设想的方式,等等。面对另一者就是对之做出应承或负起责任。因此,本书的最终关切是伦理,是我/们与另一者的超乎功利的伦理关系。

 

作者简介:

伍晓明,复旦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及任教于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2018年从坎特伯雷大学退休。2019-2022年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思想、比较哲学、比较文学及西方文学理论。著有《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有(与)存在:通过“存在”而重读中国传统之“形而上”者》《“天命:之谓性!”——片读<中庸>》《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等,译有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及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另外于是,或在超过是其所是之处》等。

 

 

第一部分 谁是另一者?

新冠病毒之前的人———关于“我/我们”与“另一者” (3)

一、新冠病毒之突如其来 (5)

二、“此一者”“另一者”“第三者”“他者”(9)

三、另一者之为另一者 (18)

四、新冠病毒作为另一者 (22)

五、新冠病毒作为人类的醒来召唤 (26)

六、隔离与孤独 (34)

七、另一者与死亡 (38)

八、共同体与个人(46)

九、另一者与边界 (50)

十、替罪与牺牲 (56)

十一、余思 (62)

 

第二部分 文学与文化如何自我认同?

“文学”之前的 “比较”  (71)

一、存在于文学 “之间” (72)

二、比较之前的文学:汉语传统中 “文 (与)学”之意义 (78)

三、比较之中的文学:现代汉语中 “文学”观念的成形 (85)

四、同时性的 “审己—知人”:鲁迅之例的简略分析  (89)

五、“原始比较”:传统之 “(事)后构 (造)”与认同之追认 (94)

六、文学 (家)(的)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之例 (98)

七、作为伦理学的比较文学 (104)

八、不是结论 (111)

 

文化之间:认同,别异,交流 (113)

一、“交流”的可能性的条件  (113)

二、“内诸夏而外夷狄”  (115)

三、中国历史之例:内外之必然混淆与难分 (118)

四、外作为内所恐惧和所欲同化的另一者 (121)

五、“文德”的相对性:质疑 “文化主义”  (124)

六、文化 “势差”与 “被动的文化交流” (128)

七、为另一者负起责任的文化交流 (131)

 

第三部分 语言,范式,概念,解构

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139)

一、“范式”危机,还是文化危机?  (140)

二、从方法到范式 (143)

三、作为范式的语言,作为语言的范式 (148)

 

度之无度与无度之度———略论李泽厚 “人类学本体论第一范畴” (157)

一、难舍难离的 “本体论” (158)

二、可疑的生存目的论 (162)

三、区别人与动物的 “度”何在?  (166)

四、“度”如何可以是人的创造?  (169)

五、从 “适-度”到 “制-度”,再到作为 “之间”的度  (174)

 

“间之有”与 “有之间”———从外部解构的 (不)可能性  (180)

一、汉语和法语 “之间”的 “Entre”  (180)

二、“Entre”的存在,“Être”的之间  (187)

三、“间-距”,“认-同”  (197)

四、假如我们走出 “母语” (203)

五、内外解构,解构内外 (212)

 

第四部分 经典如今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吾有知乎哉?”———孔子的问与知 (221)

一、问之为问 (221)

二、知之为知 (228)

三、“吾有知乎哉?” (234)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试思孔子如何答问  (236)

一、经典作为开放的思想场域 (236)

二、“空空如也”———孔子何以知己之不知而犹答?  (239)

三、“一言兴邦”与 “一言丧邦”———一个典型的 “两端”  (243)

四、“竭”之又竭———假如孔子处在孟子的地位之上  (246)

 

孟子之后,舜当如何?  (255)

一、引言:经典作为文本 (255)

二、如果天子之父杀人 (257)

三、伦理之困与选择之难 (259)

四、舜真会按照孟子为他做的选择行动吗?  (262)

五、在我为我之 “第一他人”受过与我为天下之人尽责之间 (265)

六、设想舜欲令皋陶废除死刑? (268)

 

“定性”作为工夫的哲学内涵与主体性本身作为超越性  (272)

一、概念:内在、超越、工夫 (273)

二、工夫要转化出什么?  (278)

三、牟宗三诠释下的 《定性书》 (282)

四、如果人只有 “感性之心”?  (287)

五、简短的结语:回到 “恻隐之心” (296)

 

“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人类和平的可能性  (299)

一、格言的问题 (299)

二、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君子何患无兄弟 (301)

三、《诗经》描绘的兄弟关系的两面:“兄弟急难”与 “兄弟阋于墙” (303)

四、中国历史上的兄弟相残:占有与权力 (305)

五、兄弟关系何以并不保证相亲相爱相助:“我”作为潜在的谋杀者 (307)

六、兄弟作为唤起我之羞恶与辞让之心的他人:放之四海的兄弟关系 (310)

 

第五部分 翻译之翻译

英译 “之后”的 《中庸》 (317)

一、“回译”问题———假设经典已失  (318)

二、诚之翻译与翻译之诚 (323)

三、“回译”作为可能的文化馈赠 (331)

 

主要参考文献(339)

 

 (347)

 

图 书籍封面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