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台湾学者的符号学研究》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140    2011-12-26 08:42:13

编者按:                                            

墨香满岸,因风布远

                                                 专辑主持人:彭佳
 
值此二零一一年岁末,“符号学论坛”特别推出了“台湾学者的符号学研究”专辑,以聆听传自海峡彼岸的声音,听智者们在文字中相遇,思想的碰撞、激荡、砥砺相生。
符号学最早自语言学而出,却由斜逸的旁枝成长为参天的巨树。对语言结构的研究远非符号学者的最终目的,而是求索途中的路径;经由这一路径,我们可以探究文化深层次的内里。龚鹏程的“中国文化符号学”理论无疑是这种探寻中尤其可贵的一次尝试。《深察名号:哲学文字学》一文深识而博观,通过对中国文字的解析,指出了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的、以文字为中心的特质。在世界符号学版图中,这样的探寻为中国符号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疆宇。
符号学理论虽高度抽象,却并非空洞的玄谈,它可以实在地落到对社会文化的具体理解。林信华深研社会符号学,他的《作为语言与社会之连结的符号学》一文阐明了符号与符号结构是如何深植于社会体系,并作为语言和社会的重要联结存在。
而语言从来是各种力量密集角力之所在,这也是为什么罗兰·巴尔特虽深知“每个人都是自己语言的囚徒”,仍致力于建立一种“零度的写作”。在吴锡德的《论罗兰·巴特的“中性”论述:兼论〈异乡人〉的“零度书写”》中,我们看到“中性”和“零度”作为一种美学标准的可能与不可能,看到巴尔特一生所努力追寻的风格和意义。
在每一个文本中,语言文字的游戏中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符号指涉,而蔡秀枝的《〈看不见的城市〉中的空间想象:记忆、符号与叙事》一文则展示了文本中的语言/符号游戏如何转化成充满意义的符号空间,以及这种空间叙事怎样建构出个人和城市的记忆。透过这些细致的理论和文本分析,文学的意义得到了更深层的探讨和挖掘。
文本中的空白和沉默并不是真正的“消音”,它们往往是领会叙述者意图的关键所在。李纪祥的《孔夫子的书写:?春秋?中的“阙文”与“不书”》一文通过对不同述本的细密梳理,向我们呈现了这两种在叙述中可区分的空白、以及在文字和空白的相互依存中回溯叙述者意图的可能。叙述中的“空白”作为一种书写符号,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等待读者去体味、发掘、解释和判断。
符号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地,是对视觉图像以及设计的研究。刘丰荣、陈锦忠、萧明瑜三位学者的文章,丰富了这个相对空白的领域。在这里,可以读到台湾学者和弗洛伊德、拉康的对话,看到他们的精神遗产是如何润泽了视觉符号学的沃土;可以看到皮尔斯和索绪尔两位符号学先师的理论在影像研究中的应用和推进;也领略了把汉字的“会意”引入到产品设计之中给这一新生的学科带来的创意和惊喜。奠基者们已然远去,但思想却历久弥新,在符号学的发展中再获生机。
在全球化急速来临的今天,“本土化”的诉求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而知识?理论的本土化发展和应用,也是学者们念兹在兹?未敢稍忘之事。邱顺应精研命名符号学,对台湾地产命名的语法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非常仔细和深入的分析。叶玉慧的《Cassirer's Cultural Semiotics in Operation》用皮尔士“符号三角”理论审视卡西尔的神话理论,则让我们看到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相融相汇。
凿壁求光,向海借文;我们相信这样的借鉴和学习不会是单向,而是两岸符号学界交流和互动的一个开始。感谢台湾学者的慷慨授权,使这一期的“台湾学者的符号学研究”专辑得以诞生;也使我们在岁末展望年初时,对符号学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和期许。愿海峡对岸的墨香能促进回转和对流,为两岸学界带来更清新的气息。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注意:下列文档链接为PDF格式,显示时间可能比一般网页稍长些,敬请稍加等待。) 
 
将中国文字与中国哲学联系起来,以全新的视角探寻中国符号学。 
看不见的结/解构与符号游戏却将被虚无化、空洞化了的本体论上的城市,转化成另外一个充满记忆的记号空间,以开启更多认知与等待实践的城市空间。
透过符号学的理论,发现以意指为基础的图像符号,及以意符为基础的造形符号,两者同时存在于影像中,并各自拥有自身的分节单位及组成方式;并就图像和造形两个符号系统,分析和整理出它们的单位及组成方式。 
本文将“阙文”与“不书”视作是《春秋》中“空白叙述”的两种表述形态。前者系一种“待书写” ,后者则是指向“空白”的“已书写” ,而非“未书写” 。 “待书写” 、 “已书写” 、 “未书写” ,作者实已对《春秋》本文进行出对于”空白”三态之区分。
在符号学家艾寇对符号以及符号系统的反省下,讨论语言符号的约定俗成性与结构性。 
对于强调内容及社会文化议题之前现代或后现代艺术作品、以及视觉文化中之视觉符号而言,图像志、符号学、以及Lacan 之后弗罗伊德精神分析与符号学之创新理论等较能提供适切之解读与研究方法。 
探究文桉里珍石宝器符号引用之类型择定与词素结构,首先针对择用符号之趋势做类型归整,其次再细究与结论这些珍石宝器符号在引用时之词素结构与句法原则。 
"中性"的概念与思辨一直都是罗兰‧巴特一生研究的主题,也是不断探索的美学问题,包含语言学、诠释学、文学等等外延议题。
「会意」原理是汉字「六书」造字方法中其中一项,其主要内容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文字组合起来,以表达一个新的意思。应用于产品设计之创意开展,则是产品设计具有会意的特质特征。 
用皮尔士“符号三角”理论审视卡西尔的神话理论。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