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上海大学“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联合主办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谢天振教授认为,总结“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探讨新的研究方向,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复旦大学中文系、台湾大学教授张汉良对“文学关系研究”作了结构性的思考,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界定为“文学关系研究”,详述了影响比较、类比比较等研究模式。复旦大学中文系陈思和教授指出,中外比较文学关系是上世纪80年代比较文学复兴后的最早起源点,当时对中外文学认识的大前提是:
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被重新纳入世界文学视野。对研究者来说,如果现在继续沿用传统来源的思路来研究当代小说,将会遇到困难,因为当下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学都可能受世界性因素的影响。陈思和表示,希望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成为充满对话、多元的学术展示平台,能够展示出接受影响者对所接受的核心概念的补充、丰富和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殷国明教授就何谓“世界”、什么是“世界性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人文学者应该有理想、有激情、有远景目光。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兰教授指出:“世界文学不是大国文学,不是强势文学。世界性的因素也不是现代因素、西方因素,而是人类共通的人性在文学中的表现。”诗人肖开愚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记忆和梦想,完全的创新几乎不可能,也不会为人所接受,文学的创作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重复同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