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真相何存——论微博的“有图有真相”

作者:陈兰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746    2013-09-01 18:14:18

 

现今,许多微博用户已不再满足于仅用文字发布信息而借用图片,图文并茂的信息体现了文象互补。
图片的信息含量极其丰富,尤其是关于信息源的图片,既可证实微博主亲历事件的在场性,又可直接说明信息的真实性。图片的这种优势恰恰是观念性文字的一个短板。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增加了微博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使略显单调的文字叙述更加形象具体,可谓是“有图有真相”。
本文试图运用汉字符号学观点审视“有图有真相”究竟是否属实?所谓的“真相”又是哪种程度的真相?
声称“有图有真相”的人认为,照片不同于绘画等图像证据的“相似性临摹”,它是对事实的客观再现。这种理据落脚于相机和照片的属性;微博上上传的照片大多是相机拍摄的,而人们普遍相信相机是一种内在地具有客观性的表征媒介,“相机眼”被认为像是一面展示自然的镜子。因相机而生的成品——相片被认为具有作为证据或根据的特殊价值,它们是某种非个人化的合法证据,是事物的客观表象和单纯记录,具有纯粹的信息价值。但是作为证据的照片符号根据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二分原则实际上应该被分为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从表达层面来说,相机和照片的客观属性确实会让人误以为照片可以被当作某种事实存在的直接证据,而从内容层面来说,照片所反映的客观事件被分割成独立个体的事件,这种非个人化的证据变成了个人化的证据。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有图有真相”的欺骗性就在于用“中立客观”的外衣来“遮盖”“各有所思、各取其需”的实体。
“有图有真相”的实质含义就是照片是事实真相的完美证据。但汉字符号学认为,证据是证明事实原委的中介,中介是一种符号,证据符号复原过去的、不在场的事实,但永远也无法成为事实本身的重现。证据并不是事实,它只是一种具有较高真实关联度的符号。证据符号反映内容的真实程度有所区别,即便是照片也不能绝对反映真实,而只能是更高程度的逼近事实。
像镜子一样反映现实的符号被称为镜像符号。这种符号的特点一是原点化程度高;镜像符号高度逼真地“临摹”原点。二是有存在性同一性的关联;镜像符号与它所记录的事物要同时出场。照片属于镜像符号;一方面它高度逼真地“再现”现实,另一方面,照片形象的产生与对象同时“登台”,互为依存。
 然而,微博上所宣扬的“真相性”原点式符号——照片到底是“原点式[A1] ”的还是“原典式”的?原点性照片要求并指引人将注意力投注在图片背后的真实对象上而忽略照片自身的结构系统,但是对于微博上的照片,很多人并不关注照片符号指涉的真实对象,反而关注真实对象的符号化表现——照片的结构系统。所以实质上是从“原点性”跨越到了“原典性”,如此一来,真实性关联也就弱化了。
另外,照片形象与对象的相关性同一性仅仅存在于照片拍成的瞬间。照片拍成之际还能指称在场物,而上传到微博后瞬间“变身”成了现实物。在场物真实关联度最高,现实物次之。而微博主正是利用这一真实关联度的差异,原型或原点不在场后“乘虚而入”,插入带有自己目的性的技术手段。
    “有图有真相”者的另一个“引以为豪”的理由便是照片所提供的一种在场性证明——“即时视证”;人们构造了这样的观念,一张照片的纪实本质,因它与其作者的个人真实经验有关而增加了力量。由“就在那里”的感觉得到的可靠性,赋予照片一种特有的真值,这些照片可以声称它们是由个人实在的经验形成的。然而,这种个人的实在经验真的“实在”吗?他真的“参与”了那些他声称“参与”过的事件吗?对于相信了“有图有真相”的上当者来说,他们错在太过相信自己的眼睛,错在把微博照片里的博主看成了一种在场物。而博主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利用微博照片的不在场性来论证虚构的在场性。
即便是不做任何手脚、不进行技术处理,微博上的照片其实也不能如实反映事件的真相。首先,拍照的一瞬间其实就是对现实切分而仅仅选取整个事情的某一个角度,这种脱离了前后语境而成的照片的真实所指只是这一事件的一瞬间,这一时空的某一定格。而被上传到微博上后,这张照片指称的是整个事件,然而这个事件整体和拍照当时的事件整体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前后言说的故事有所差异,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
其次,对于微博上的照片,微博主的意图本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被观看被欣赏的展品,而是作为相对应的“配套”的文字内容的佐证。然而,富于色彩性和易读性的照片因吸引力更强而被“凝视”。人的眼睛能够看到视觉领域的一切物象,但凝视却只关注其中的某一点而忽视其它物象。凝视照片、忽视文本的做法使得照片并不单纯地反映文本所言的真相,反而自行生产出另一种脱离文字内容的真相,这种“喧宾夺主”的现象使得文本内容被“后台化”。在“看图说话”中,因社会经验背景和个性特征不同,微博关注者会形成独特的习惯视角,对于同一张照片的凝视点会有所差异而形成各自的“真相”。
证据力极强的照片即便是最逼近“原点”也不可能成为“原点”,因为它是一种符号,一种中介物。这种镜像证据符号相对文本来说有很多“剩余[A2] ”,但是仍旧逃脱不了自身的“局限”,微博照片的一个局限在于它是现实物而不是在场物,因而也有了人为操作或阐释的空间。PS技术让真实性关联削弱,让同一性关联失真。就算是没有介入PS技术手段的照片也不能声称代表“真相”,因为微博上的真相大多带有个体性。所以,所谓的“真相”在很多时候实则“陷阱”。
 

 [A1]“原点”和“原典”:我在汉字符号学中使用的术语,指现实对象的符号化程度的大小或符号与现实的接近程度的大小。较为接近起源、真相或事实的符号现象或未被符号化的事实我们称为“原点”,符号化程度较高、远离原点的符号事实称之为“原典”。原点和原典的划分是相对的。
 
 [A2]“剩余与局限”:汉字符号学术语。所谓剩余,指一个符号有着其他符号所不具备的特性或优势,这使得该符号补偿其他符号的局限成为可能。所谓局限,指一个符号有着其他符号所没有的缺陷或不足。比如口语符号与心灵、现场情景直接关联,而文字符号则是“离境化”、反思性的;口语稍纵即逝,书写却具有对语言的物质铭刻性,使信息超越时空限制得以留存。所以,口语符号和文字符号各自都有相对于对方的剩余和局限。
 

 

批注人:孟华

陈兰:中国海洋大学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传播)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