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从《矛盾论》看皮尔斯符号学

作者:郭鸿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6394    2009-10-06 22:29:52

 

摘要:皮尔斯符号学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是一种经验理论,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的所有思想和经验都借助于符号,检验经验的最后标准就是实践效果。符号与符号之间始终处于互动中,使符号不断变化、更新,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大、深化,逐渐接近真理。皮尔斯的符号由“符号代表物”、“对象”和“解释项”三个关联物构成,说明人类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认识客观世界,但这种认识还必须经过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经验的检验。因此,“解释项”是皮尔斯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虽然目前符号学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不多,但它为语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符号活动的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
符号活动的两个矛盾方面就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它们始终处于对立统一中,也就是俗话说的“互动”之中,对立统一推动认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人类不断探索,逐渐认识他们生存的世界。
人类认识世界,除了与客观世界互动以外,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通信息,交流认识。这样符号活动就从认知范畴跨入了交流范畴;研究生物体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认知性语言学就和研生物体之间的交流的交流性语言学联系起来了。
《矛盾论》是唯物论辩证法的经典,最能说明符号学和认知语言中的对立统一(互动),故作此文。
 
 
    皮尔斯符号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讲符号之间的互动(对立统一)和互动推动人类认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矛盾论》的第一句话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因此,用《矛盾论》的观点来讨论皮尔斯符号学有很强的针对性。
 
一、皮尔斯符号学的哲学基础
 
皮尔斯符号学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思潮最早表现为实证主义思潮。实证主义坚持把知识限于经验范围;推行科学主义,主张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现代数学和物理学方法推广于一切科学领域,使人文科学自然化;把哲学等同于语言哲学,它的人工语言学派把哲学等同于人工语言哲学,日常语言学派则把哲学等同于日常语言哲学。这就是所谓的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皮尔斯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是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他主张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也称为实效主义(pragmaticism)。他采用实效主义这个名称的原因,一是区别于其他以实用主义为名的哲学思想,一是更加强调效果。实用主义是实证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它的主要观点如下:
1. 物是经验的效果
皮尔斯的理论的出发点类似主观经验主义。他否定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他认为“事物就是效果”。其实质与传统的主观经验主义一样,把整个客观世界和个人的认识过程经验主义化。
2. 生物行为主义
皮尔斯把人的认识活动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人的行动信念不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认识上,它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皮尔斯理论的继承人莫里斯的生物行为主义思想更加突出,他创建了生物行为主义理论。
 
3. 效果的意义理论
皮尔斯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概念的意义不是由它反映的意义决定的,而是由它引起的行动的效果决定的。
4. 现代逻辑理论
在皮尔斯看来,符号学是“扩展了的逻辑学”,在一定意义上,逻辑学不过是符号学的别名。
(夏基松:1998)
 
二、从《矛盾论》看皮尔斯符号学
 
1. 在人类符号活动的认知、思维与表达、交流两方面,皮尔斯符号学侧重研究认知、思维方面(在符号活动的两个矛盾方面,认知、思维是主要矛盾方面)
 
皮尔斯符号学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是一种经验理论,一种感觉理论,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的所有思想和经验都借助于符号,检验经验的最后标准就是实践效果。人类符号活动有两个主要矛盾方面:认知、思维与表达、交流。皮尔斯符号学的主要矛盾方面是认知、思维。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皮尔斯符号学的性质是主要研究符号的认知、思维方面。另一方面,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主要矛盾方面是表达、交流,它主要研究符号的表达、交流方面。语言学中经常谈到的“互动”,实际上就是为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以下的小号楷体字是引文,黑体字是笔者加的。
2. 泛符号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皮尔斯符号学)是一门开放的、具有内在的可修改性的和彻底经验性的科学(of science as open, as intrinsically revisable, as radically empirical)。皮尔斯符号学不是他的哲学的一个分离的、独立的部分,而是贯穿他整个思想或被他整个思想所贯穿的一门学科。皮尔斯认为,所有的思想,我还要说,所有的经验,都借助于符号,因此他的符号理论是一门经验的理论,一门感觉的理论。(Peirce’s Theory of Sings)
皮尔斯的三角符号也是他称为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的支持,这种认识论强调检验知识的最后标准就是实践经验。皮尔斯用他的实用主义格言来概括这种认识论:“当我们考虑对象形成的概念时,我们只考虑它的效果,产生实际影响的效果。这样,从这些效果得到的概念就是我们从对象得到的全部概念”( Semiotic in Education)
皮尔斯符号学是泛符号论,它认为:人类的一切思维都是用符号进行的,都借助于推理。如果不能说世界充满了符号,至少可以说人类生活在符号之中。
符号与符号之间始终处于对立统一(互动)中,符号不断变化、更新,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扩大、深化,逐渐接近真理
皮尔斯认为,所有的思想,我还要说,所有的经验,都借助于符号,因此他的符号理论是一门经验的理论,一门感觉的理论。Peirces Theory
任何一个解释项都能成为下一个符号活动的对象 - 下一个符号活动就是一个标准。用心理学解释,
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不断活动的世界上;我们反思过去,把模糊感觉变成成熟概念,这样无止
境地进行下去。
此外,如果我们追溯以往的符号活动,就会碰到较为不发达的符号,但永远也碰不到一个没有解释项的对象。因此,原则上,无止境的符号活动是双向进行的。但我们注意到,皮尔斯所持的‘渐进’观点,也就是说,人们逐渐接近真理
A Short Organon on Signs from: "Tobin Nellhaus",
 
3.符号的定义
皮尔斯符号学的符号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它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主要起认知作用,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因此“符号对某人来讲,在某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代表某物”。
 
符号是对某人来讲,在某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代表某物的东西它向某人说明,也就是在那个人的头脑里创造一个对等的符号,或一个扩展了的符号(Peirce’s Theory of Signs
    
2)在索绪尔语言符号学中,符号是语言中的一个单词,而皮尔斯符号学的符号代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在内,它代表一个概念、一个命题。
 
皮尔斯符号学不是以作为符号的词为基础的,而是以感觉联系起来构成可理解性或理解(intelligibility or comprehension)的命题(proposition)为基础的。在这个意义上,皮尔斯符号学不是一种语言理论,而是一种意义产生的理论。因为,“解释”(interpretant)这种对可理解性的经验本身并不是“所指”(signified)而是意指行为(an act of signification)的结果。.(Peirce, Charles Sanders by Leroy F. Searle)
皮尔斯符号并不是和一个单词以及与诸如交通信号灯等简单信号相联系;一个符号可以有任何大小和复杂程度。命题、论点、三联图画、爵士乐即兴重复段、剧本、仪式都是符号。Semiotic in Education)
尽管皮尔斯的符号学(semiotics)与索绪尔符号学(semiology)似乎很相似,但不容勿视的是:这两种理论的第一个基本区别就是,皮尔斯符号学不是以作为符号的词为基础的,而是以感觉联系起来构成可理解性或理解(intelligibility or comprehension)的命题(proposition)为基础的.(Peirce, Charles Sanders by Leroy F. Searle)
 
4.符号由三个关联物构成:符号代表物(representamen)——》对象(object)——》解释项(interpretant)(矛盾的总体,三个关联物之间依次形成两个矛盾方面)
    这个由三个关联物构成的符号基本模式是矛盾的总体,说明在认知中有三个不可缺少的、互相关联的因素:(人类进行抽象思维的)符号(“符号代表物”),认知的客体——客观世界(“对象”)以及认知主体——人(“解释项”)。“解释项”是皮尔斯符号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核心,也是它们与索绪尔语言符号学的分水岭(索绪尔的符号模式是:“能指”+“所指”,没有“解释项”,这个模式主要说明表达和交流)
 
1)每一个关联物都是一个符号,它们合起来构成符号活动的基本模式
构成符号的三个关联物本身也是符号,它们之间的作用是双向进行的(互动的,对立统一的)。“符号代表物”与“对象”的对立统一(互动)产生意义,这种意义又与“解释项”(心智)对立统一(互动)产生人头脑中的一个对等的符号(一种认识),一个变化或扩大了的符号(一种扩大或深化的认识)。这个符号还可以和“解释项”(心智)再次作用,产生更新的符号,符号始终在更新和变化中,说明人的认知不断扩大和深化,逐渐接近真理。此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智,对“符号代表物”代表的意义有不同的解释。“解释项”始终是主要矛盾方面。
皮尔斯把这种关系看作符号活动 - 从符号到对象,到解释。(Semiotic in Education
符号活动的描述给予我们观察活动中的符号的三重观点:本身起符号作用的符号,作为符号活动对象的符号,以及作为符号活动的效果的符号(解释)(Peirce’s Theory of Signs
符号是对某人来讲,在某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代表某物的东西。它向某人说明,也就是在那个人的头脑里创造一个对等的符号,或一个扩展了的符号Peirce’s Theory of Signs
如果我们追溯以往的符号活动,就会碰到较为不发达的符号,但永远也碰不到一个没有解释项的对象。因此,原则上,无止境的符号活动双向进行的。但我们注意到,皮尔斯所持的‘渐进’观点,也就是说,人们逐渐接近真理。(A Short Organon on Signs from: "Tobin Nellhaus")
 
2) 符号(“符号代表物”、“对象”和“解释项”)中的“解释项”(认知主体)起主要作用,认知就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间的互动,“解释项”不是“所指”而是“意指行为的结果”,它起解释作用,而且这种解释作用永无止境。(在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之间,认知主体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第三项,即解释项,皮尔斯确认了人类经验在符号制作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新三角符号中,解释项变成了对象,产生一连串的符号意义。在皮尔斯理论中,解释项是新三角符号的支点,使意指过程中人类经验的作用能得到解释而使解释过程的最后终结成为不可能。
“任何一个解释项都能成为下一个符号活动的对象”,“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不断活动的世界上;我们反思过去,把模糊感觉变成成熟概念,这样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如果我们追溯以往的符号活动,就会碰到较为不发达的符号,但永远也碰不到一个没有解释项的对象。因此,原则上,无止境的符号活动是双向进行的。但我们注意到,皮尔斯所持的‘渐进’观点,也就是说,人们逐渐接近真理。”“所有的经验都是符号,事实上产生经验的自我和世界间的相互作用也产生符号。‘自我’就是一个符号。” (Submitted Proposal (Paper and Other Format Session) SIG: Semiotic in Education)
5.符号的三种主要分类(矛盾的特殊性,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说明符号活动的三个方面:符号活动的过程、方式和结果:
《矛盾论》指出:
“为要暴露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接上的特殊性,就是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的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的本质成为不可能,这也是我们所做研究工作时必须十分注意的。(毛选299页)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各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殊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毛选305页)
 
前面我们已讨论了符号的基本模式,“符号代表物”——》“对象”——》“解释项”,它是皮尔斯符号学总体上的矛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研究皮尔斯符号学理论的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特殊性。皮尔斯符号有三种三分法:
 
1)    按符号活动过程(认知过程)划分的符号
代表可能性的符号(qualisign)——》代表事实的符号(sinsign)——》代表事物发展规律的符号(legisign)。
人类在认知中,首先认识事物的性质,然后肯定该事物是事实,最后了解该事物发展的规律。
 
2)按“符号代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划分的符号(三对不同性质的矛盾——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
象似符号(icon):“符号代表物”与“对象”之间有共同点
标志符号(index):“符号代表物”与“对象”之间有因果/依存关系
象征符号(symbol):“符号代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共识
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分别通过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因果关系或社会共识认识新事物
 
3)按符号活动的意指效果划分的符号
Rheme:一种可能性的符号(a sign of possibility)
Dicisign:一种事实的符号(a sign of fact)
Argument:一种理性的符号(a sign of reason)
 
意指效果(significate effect)的三个等级:
感情的解释(emotional interpretant)
有力的解释(energetic interpretant)或心智的努力(mental effort)
逻辑的解释(logic interpretant)
 
从认知的效果讲,首先认识事物的可能性,然后肯定该事物是事实,最后从理性上认识该事物。
‘感情的解释’是一种纯感情的、自然的感受,而‘有力的解释’或‘心智努力’指一种有意识
的认知活动,而‘逻辑解释’是一种理性认识。人的认识是从(无意识的)感性认识,到有意识
的认识,再到理性认识。
 
大约在1903年,皮尔斯告诉我们三种三分法,第一、符号本身是一种性质(quality),一种实际存在(actual existence),或一种普遍的规律(general law);第二、符号具有对象的某种特性(character),符号与对象之间有一种存在关系(existential relation),或与‘解释’(interpretant)有某种关系;第三、‘解释’代表一个可能性符号(a sign of possibility),一个事实符号(a sign of fact),或一种理性(reason)符号 Peirce’s Theory of Signs by Lay Zeman2.243).
 
……皮尔斯把这种关系看作符号活动 - 从符号到对象,到解释,并把这种关系看作对符号的三种三分法:第一种三分法为:qualisigns, Sinsigns和 Legisigns(同上2.244);第二种三分法为:图像(icon)、标志(index)和象征(symbol);第三种三分法为Remes,  Dicisigns 和Argument(同上2.250)。
 
皮尔斯喜欢称它为一种“意指效果”(significate effect) ..... 这就导致不同种类的解释项
..... 但讲得最好的是三种解释项 - “可能的”(possible),因为在第一个解释项以后还不能确
定有没有更发达的解释项产生。开始的解释项是“感情的”(emotional )。……下一个是“有力的”
(energetic)解释项,它是一种行动,可能是身体的行动(对指令的反应),但更像一种心智的努力
……最后是“逻辑的”解释项。( A Short Organon on Signs from: "Tobin Nellhaus",
http://archives.econ.utah.edu/archives/bhaskar/1996-12-14.144/msg00067.htm)
 
 
三、皮尔斯符号学为社会人文科学(语言学)提供科学动力
 
虽然皮尔斯符号学目前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不多。笔者仅发现它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应用。但正如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一样,皮尔斯符号学为语言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学动力。
总的来说,这种动力是语言的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和统一产生的,也就是人们经常讲的“互动”。在三个关联物构成的皮尔斯符号模式中,主要矛盾方面是作为认知主体的“解释项”。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两个矛盾方面中,认知主体是主要矛盾方面。“符号代表物”并不一定代表事物的意义,它代表的意义必须经过认知者的经验的检验,检验结果就是认知者的认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认知阶段(时间)对同一事物也有不同的认识,都是因为决定认识的主要因素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
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也就是两者之间的互动,对立统一推动认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人类不断努力探索,逐渐认识他们生存的世界。这就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历史。
人类认识世界,除了与客观世界互动力以外,还需要人类互相间的互动。他们之间的互动就是互通信息,交流认识。这样,符号活动就从认知、思维的范畴跨入了表达、交流的范畴,就从研究生物个体的人的认知、思维的自然科学范畴跨入了研究作为生物体之间的表达、交流的社会科学的范畴。这样,“互动”概念就成了研究社会交流的语言学科的动力。例如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形式(结构)与语言情景、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互动;语言各层次(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之间的实现关系,就是这些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语域的各方面(语场、语旨和语式)与各语义成分(功能)之间的激发关系,就是它们之间的互动。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说明使用语言不是单向信息传输,而是双向交流,也就是发话者与受话者之间的互动。他的理论还说明,任何人讲话或写作都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即单向行动,而是互动,要么针对别人说的话,要么针对别人以往说过的话或将来可能说的话。这样就构成了对话的“多声性”和“多义性”。
除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以及认知主体之间的的互动外,还有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也会产生新知识。克里的蒂娃(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intertextuality)就是一个例子。“互文性”理论来自“对话”(dialogue)理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文性”就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文本是信息单位,也是知识单位。所以“互文性”是知识之间互动的理论。
皮尔斯符号学在语言学科中最直接的应用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在这两门学科中,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互动”。认知语言学是在心理语境中,作为认知主体的“解释项”与“符号代表物”和“对象”互动产生的意义之间互动,目的是对语言结构(形式)和意义的成因和心理过程,作出解释(一种溯因分析), 或者是听话人根据自己的心理语境(心智)对说话人讲的话的意义作出解释。而语用学是在具体(物理)语境中,作为认知主体的“解释项”与“符号代表物”和“对象”互动产生的意义之间的互动,目的是对说话人说话的真实意图作出解释。笔者相信,我们对皮尔斯符号学继续深入研究,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参考文献
毛泽东,1937,《矛盾论》,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出版
夏基松,1998,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Jay Zeman,Peirce’s Theory of Sign
(http://archives.econ.utah.edu/archives/bhaskar/1996-12-14.144/msg00067.htm)
Semiotic in Education
(http://edtech.connect.msu.edu/Searchaera2002/viewproposaltext.asp?propID=6838)
A Short Organon on Signs, from “Tobin Nellhaus”
(http://archives.econ.utah.edu/archives/bhaskar/1996-12-14.144/msg00067.htm)
Leroy F. Searle, Peirce, Charles Sanders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