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研究所微信开通:微信研究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212    2014-08-20 09:48:42

 

编者按:“循”微杜渐——微信时代的如何阅读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最大的时间吞噬器。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微信、微博等媒体。由此,不少人无时不刻都在把玩手机,坐车、走路、吃饭都在刷微博、查微信,甚至和朋友相聚,面对面坐在咖啡厅的时,还在盯着自己的手机。随着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我们俨然成了“低头族”。

已经有不少人反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接触,从各个角度展开了讨论。本专辑收集了几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切入此论题。

1 《“微学术”有“大智慧”——关于“微信”诸问题的线上学术讨论》为本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宗争专门为本专题所进行的“线上讨论”,该文为此讨论的成果。几位传播学与符号学领域的学者,从符号学角度,对“新媒体”、“微博”、“微信”等话题进行了“线上”专题讨论。讨论在严肃而热烈的气氛下展开,各位学者各抒己见。本次讨论并未形成一致的答案,这也符合学术探讨百家争鸣,不拘一格的特点。但讨论的形式本身,已经说明,网络不仅仅是消费社会进行娱乐符号生产的媒介和场所,也能够承载严肃的学术话题讨论。

2. 薛晨所著的《微信如何改变当代社会的自我意识》一文从微信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究微信盛行原因,通过采用符号身份理论分析,认为微信的使用缩小了人性中向上或向下变异的趋势,使得当代社会人的身份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和掌控,从而使深陷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身份危机中的人们获得一种缓解其身份危机的有效方式。

3. 赵星植所著的《话语生产与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一种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一文采用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工具探究了新媒体事件的话语生产机制及其传播特征。研究认为,及物性建构策略与互文性建构策略,作为新媒体事件的主要话语生产工具,使个体话语在社会符号活动层上确立了事件意义的主动性解释规则;并且在模仿层面上为事件从公共空间的边缘迅速移动到中心积聚了话语力量。

4. 詹恂、严星所著的《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一文对微信的主要功能特点及人际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结合数据分析及相关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微信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然而,不管理论界如何讨论,人们仍然抓住手机不放,深度卷入移动互联网已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或许我们更应有的态度是“循”微杜渐:在零碎的时间里,阅读相对零碎的片段,并享受阅读的乐趣。为此,在继开通网站、网刊、微博之后,我们也尝试建立一个“符号与传媒”的微信分享平台:在零碎的时间里,翻翻符号学的论文摘要、看看符号学的术语。

我们在需要写文章时,才在CNKI等数据库查找阅读论文,这种任务式的阅读,损失了不少乐趣。若希望在枯燥学术阅读中寻找一些乐趣,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零碎式学术阅读:没有具体的产出目的、只是有时间就翻翻,看看那些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和思考。这是我们建立符号与传媒微信平台的根本原因。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能分享一段文字:可以是一篇摘要、一个术语、一个问题。

大家可以搜索订阅号:“符号与传媒”或“semiotics2008”来订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精彩的论文、有趣的文章,期待大家发给我们,让更多人的人分享和阅读。联系方式:semio.china@gmail.com。感谢大家一直来的分享。(饶广祥)

1. “符号与传媒”微信正式开通 

2. 宗争:《“微学术”有“大智慧”——关于“微信”诸问题的线上学术讨论》

3. 薛晨:《微信如何改变当代社会的自我意识》

4. 赵星植:《话语生产与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一种社会符号学的视角》

5. 詹恂、严星:《微信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