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饮食的符号学研究

作者:石访访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6266    2018-01-03 22:19:23

饮食的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石访访

 

饮食,是一项基础的生物活动,但只有人类从事烹饪的身体实践,并建立起独立的饮食体系。人类的饮食属于一种广义的饮食行为,在指向摄取食物的动作性过程之外,包含了食材的获取与加工、烹饪的实践操作、饮食的场景与礼仪等。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物与社会的双重属性,使得饮食活动在满足生物果腹之欲的同时,具有文化的意义。

换言之,饮食活动实际上构成一个节点。它一方面证明了人类的生物属性,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文化行为,一种沉淀着特定文化价值的非语言符号。人类在对食物的追求中,交织重叠着对自我的认知与对生存意义的追求,饮食以及围绕着饮食的活动构成一个绝佳的演练场所,使人类得以观看自身如何在进行基础的生理活动的同时,成为文化中追求意义的个体。

饮食被赋予“意义”,使得饮食符号学研究成为可能。这种意义的赋予依赖文化,在文化的指导下,人类的烹饪与饮食成为一种意义操作的行为。不同的个人与群体将他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注入饮食活动中,使其成为展开社会关系的场所与身份认同的标识。厨房与餐桌构成隐秘而出色的空间,前者展现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创造性行为,后者呈现组合与聚合操作的成果,文本从发送到接收的符号过程完成在空间的转换中。在这个符号过程中:对于发送环节的关注,延伸出烹调的符号学研究,集中于主体的身份及其身体实践行为,烹饪主体的性别在家庭与社会空间明显的差异性及其背后的主导机制,成为研究的关注点,而主体在烹饪中的选择与思考则展现出主体创造的活力;对于饮食文本的研究,在关注食物符号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涉及食物与其符号意义之间的连接机制,而伴随文本与语境的支持将饮食纳入社会文化甚至是权力机制中;对于接收环节的研究,关注饮食在人类感官经验中所占据的特殊性地位,以及饮食被赋予的强烈的道德色彩和由此产生的诸种极端饮食行为。

本期所选取的文章中,鲁绒益曦《中国烈酒的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简论》与龚莉萍《成都酒吧:城市符号文化》在符号学的视域下对“酒”做出考察,前者对从古代至现代中国烈酒的符号变迁及其背后主导的意识形态做出论述;后者则聚焦于酒吧的环境中,在诸多伴随文本的支持下,各种酒所具有的符号文化内涵以及各种饮酒方式的编码与解码的特殊规则。续静与瞿明安的文章则关注“食物”的符号意义以及其间的连接机制;孟华与张明娟的文章则在选取中西典型食物的基础上,对中西饮食符号与文化做出比较研究;而朱林与刘晓嵩的《凉山彝族治疗仪式的生态符号学分析——以会理县“密”仪式为例》虽然并非直接研究饮食的文章,而其在对凉山彝族“密”仪式的分析中所涉及的献牲与共食,以及对仪式中关于食物的双轴操作的论述,显示出饮食的符号性。围绕着饮食的活动是人类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在物与符号的张力之间,饮食为人类的生活与变迁做出兼具“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表述与展演。

 

 

石访访:《饮食 性别 文化:一个符号人类学视角的分析》

鲁绒益曦:《中国烈酒的符号学与意识形态简论》

龚莉萍:《成都酒吧:城市符号文化》

续静:《韩剧的中国饮食符号研究》

瞿明安:《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

孟华:《香与鲜:中西饮食不同的设计理念》

张明娟:《饮食文化中的罪感与乐感中西食物象征比较》

朱林,刘晓嵩:《凉山彝族治疗仪式的生态符号学分析——以会理县“密”仪式为例》

冯智明,倪水雄:《贺州客家人祭祀饮食符号的象征隐喻——以莲塘镇白花村为个案》

西蒙娜·斯坦诺:《传统的生成:意大利面何以成为意大利人民族认同的象征》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