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符号学》专辑
主持人:赵毅衡
“中文屋”,都知道这是哲学家塞尔的著名思想实验:假定有一个不露面的智能体,坐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携带着一本中文翻译程序的书。写着文字的纸片通过小窗口递给他,他按程序用中文写译出的回条递出。只要他的程序足够正确,屋外之人难以知道他是否真的懂中文。塞尔用这个思想实验,挑战计算机智能:理论上在这个屋内的智能体,能让人认会他有中文的思维能力,但是塞尔尖锐地指出:“程序不是心灵,它们自身不足以构成心灵”。
这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已经在我们眼前变成实际,即刚降生二年多的GPT,以及生成各种文本的AGI系统,尤其是中国科学家迎头赶上的DeepSeek。本书把塞尔这个实验推进到必须进入的后一步,推到当今的文化实践之中,请这位藏身于中文屋黑箱的人工智能先生走出来,走到社会中来。此时他应对的任务就无比复杂化,我们就能看到他如何理解需要处理的文化问题。或许可以知道他至今十分模糊的真实面目,或许能知道他的出现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前程。本书目的。
作为意义形式理论的符号学,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利器,也是剖解人工智能社会文化影响的解剖刀。因为人工智能主要的工作,就是解释意义、加工意义数据。其中迅速兴起的AIGC分支,主要工作是应人格需求,产生意义文本。人工智能既然是在从事意义活动,就不得不遵循意义活动的规律,就不可能永远保持神秘的面孔。他既然已经在走出中文屋,也不会高位居尊注视人类蚁群蠢动。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问题,能够被理解,也必须能理解。哪怕我们这样的技术“黑箱”之外的思考者,也能看到人工智能给文化带来的冲击。
既然人工智能生产的依然是携带意义的符号组合,文字、图像、数字等文本,它就是可以被符号学研究分析的对象。符号就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有符号携带。符号学是意义形式之学,文化是一个社会意义活动的总集合。当然,人文学者不会妄自尊大,不会闯进人工智能涉及的众多技术妄言,况且技术更新速度太快,更替频繁。本专辑不可能随时“追新”,只是探讨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人的生存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拥抱人工智能,紧追新时代,也对他的影响保持人文学的观察的兴趣。
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