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歌结构研究

作者:张杰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4178    2009-08-30 22:35:16

        编者按:本文选自张杰、康澄著的《结构文艺符号学》。该书包括三大编:方法编、理论编和比较编,本文属于理论编。

第六章诗歌结构研究
 
第一节 诗歌的本文结构
洛特曼非常重视艺术本文与非本文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历史的文化环境中来探讨艺术本文结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洛特曼超越了他的前辈俄国形式主义。
然而,洛特曼毕竟还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他在许多理论观点上与俄国形式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他仍然是在用陌生化的程度来衡量文学体裁的艺术性,把诗歌看成是文学本文的最高艺术形式,他对文学本文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从诗歌本文结构开始的。
因此,可以说,洛特曼的诗歌本文结构系统分析是其结构文艺符号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研究无法越过的主要对象之一。
洛特曼从多元共生、相互联系、比较研究的多个角度出发,深刻揭示了诗歌本文结构内在的自控和循环关系的综合系统。在洛特曼看来,诗歌之所以能够比其他文学体裁具有更强的艺术性,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量,主要是由于诗歌本文中各个要素之间、各种关系之间的结构和内涵更为复杂。
诗歌本文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成为了本文意义的生成器,这一生成器具有能够生成更多信息的独特功能。诗歌本文较其他文学体裁来说,往往拥有更大的意义容量,诗歌词语在聚合体和组合体的轴线所构成的诗歌本文机制中可能产生出各种潜在的意义。
然而,用自然语言构成的非艺术本文却不一样,使用自然语言的说话者所进行的主要是以下两种不同的活动:
1、将词语连接起来,形成一些正确的语义和语法链。
2、从某些众多的因素中选取一个适合于该句子的。
艺术本文的机制则主要在于,把本文的各个段落相互连接起来,由此按照内部的重新解码形成补充意义并均衡本文的各个段落,把它们转化成结构的同义语,按照外部的重新解码形成补充意义。
均衡在艺术语言中,尤其是在诗歌语言中,较自然语言有着另一种意义:由于艺术本文中成分之间的相互对立关系,在差异中可以揭示出相同之处,而在相同之中又可以揭示出意义的差异。在非艺术本文中决不允许的连接和选择,在艺术本文中则是完全可能的。
应该说,规则无论对于艺术语言还是自然语言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生存条件,但是规则反过来又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程度的约束。一般说来,在相同规则的约束下,艺术语言较自然语言表达信息的容量更大,而这又是由艺术本文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诗歌本文和诗歌语言则是艺术本文和艺术语言的典型代表。
无论哪一位伟大的诗人一般都无法改变自然语言的语法规则,然而,在诗歌本文中语法规则又具有其独特的功能,这里语法功能的表现往往不在于意义或信息的直接传达,而是恰恰相反,要使部分语法功能摆脱语言自动产生作用的状况,延长读者对诗歌本文的审美欣赏过程。例如,语法的重复就起着对诗歌本文明显的补充组织作用,词汇和语句的对立联系令读者感受到语言艺术的存在。
洛特曼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及诗歌本文的对称性交叉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每一个词原则上都可以与别的词形成对照,成为它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因此诗歌本文是诸多矛盾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越复杂,语义和情节越丰富,就越会打破语言本文自动生成意义的机制,给予本文更多的自由,其中每一个符号能够蕴含的意义也就越丰富。
不难见出,诗歌本文结构的文法联系往往是时断时续的,给人以松散的感觉,但内在的本文意义却又把看似松散的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往往越是松散的本文,其可产生的意义反而越多。以诗歌本文为代表的艺术本文结构能够承载比任何非艺术本文更多的信息量。
诗歌本文结构创造出的独特世界是与自然语言本文的语义系统不相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诗歌本文的整体结构是建立在各个局部子结构冲突的基础之上的。在诗歌本文的机制中,每一子结构的原则都在内部组织自身结构的同时,与外部其他子结构发生冲突,甚至从外部破坏其他子结构。当然,这种冲突也会出现均衡的状况,这也就是冲突的“零度”表现。在洛特曼看来,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能量就来自于这些结构与结构、规则与规则之间的冲突。
诗人创作诗歌本文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送艺术信息,而艺术信息又要化为艺术本文之后才能得以传达。如果是科学信息或其他非艺术信息,他们本身就是非常清晰的信息,不太可能给读者以更多的阐释余地,在传递过程中又不可能完全被读者接受,这样就必然会丢失一部分。但是,艺术本文的信息传递却不一样,艺术本文的信息常常并非很清晰,甚至作者有意留给读者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因此,读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丢失掉其中的某些部分,可同时也会在那些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上创造性地使其产生信息增值,而且增值往往是艺术家本人意识不到的,比实际创作的艺术模式更为复杂、丰富和具有魅力。例如,维纳斯的断臂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达的丧失,但它又为后人提供了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显而易见,艺术本文比非艺术本文传递的信息量要大得多,诗歌本文比其他文学本文的信息传递量又要多些,因为诗歌本文可想象空间更大,其信息增值功能也更强,尤其诗歌语言的特殊结构,如隐喻等,就是增加信息量的机制。
洛特曼认为,诗歌本文的意义丰富源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他把这些关系分为:音素与词、词素与词、词与词、词与行、行与行、行与韵脚、韵脚与韵脚、韵脚与各结构部分、各结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本文与非本文、单个作品与文学整体等。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有的是纵向的,有的是横向的,意义就在这种纵横交错之中产生。
洛特曼还比较了诗歌本文与散文本文在结构原则上的差异。他指出,一般艺术本文都建立在两种结构原则的基础之上,第一种原则可以对应为由h1向h’2的转移,也就是重复的等价性节律原则。这一原则能够把本来在自然语言中不相等的因素相等起来。第二种原则可以对应为由h2—h’2的转移,这是隐喻的原则,它将在自然语言中不可能连接的因素连接起来。如果说在第一种情况下“节律”是广义上的概念,包括音位的等价性等,那么在第二种情况下隐喻则从更广义上消除了本文中任何因素之间的界限。重复性的节律原则可以看成是诗歌结构的主要原则,连接性的隐喻原则则可以视为是散文的结构原则。
应该指出的是,隐喻原则不仅是结构散文的原则,而且更主要是诗歌结构的原则,而且在新时代的欧洲文学中,包括俄罗斯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是与反浪漫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而抛弃语言的隐喻性恰恰被视为是一种主要的散文结构特征。
然而,这里所说的散文中的隐喻原则是连接性的,并非是诗歌本文中的非连接性隐喻,它是由一般对隐喻和转喻对立解释中的隐喻,加上各种因素之间连接的其他方式组合而成的,这时本来意义上的隐喻只是连接性隐喻原则中的一个部分。因此,这里的隐喻是更广意义上的隐喻。
显然,诗歌本文的结构主要来自于诗歌本文结构的重复性节律原则,在下一节,我们将着重探讨诗歌本文结构的重复性特征。
 
第二节:重复性——诗歌本文结构的重要特征
一种文学作品体裁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主要特征一般反映在自身结构的独特性上,而诗歌本文结构的独特性则主要表现在它的重复性上。
诗歌结构的这种特点最明显地表现于诗歌的音响组合中。诗歌语言拥有独特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首先是源于一种音韵的重复,它是与诗歌本文的结构分不开的。这种音韵的重复把音响与意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洛特曼强调,诗歌的音响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洛特曼所指的诗歌语言的音乐性主要是韵脚的音乐性,而并非语音语调。韵脚其实就是语音的重复,与诗歌的节奏有关。他区分出“同音”与“同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韵脚。无论是“同音韵脚”还是“同义韵脚”,都具有重复发音的特点,但“同音韵脚”意义不同,而“同义韵脚”则意义重复,在音响方面“同义韵脚”显得较为单调,“同音韵脚”则较为丰富。因此,洛特曼认为,诗歌的音乐感,特别是韵脚的音响效果不仅来源于词语的音组合,而且取决于词语本身的意义。
可以说,词语的音的重复是诗歌组织的重要手段,也是诗歌审美意义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探讨诗歌本文结构的意义方面,洛特曼还深入研究了诗歌语法结构的功能。显然,诗歌的语法组织规则必须大体符合自然语言体系的一般规则,但是在诗歌中语法功能又发挥着独特的意义补充功能。诗歌语法结构的这一独特作用是一般其他体裁文学作品所不可能达到的。
这里首当其冲的要数语法构造的重复,在诗歌本文中,语法重复像音韵重复那样,可以使得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有序地排列起来,能够形成一种对仗的艺术效果。这样一来,语法重复就克服了自然语言语法的自动意义转换功能,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欣赏过程。
诗歌的语法构造重复往往直接关系到诗歌本文的结构系统。这种系统大都是一种各种句子和结构的对称性交叉和重叠,每一个词语都处于这种交叉和重叠之中,互为对象,也就是互为同义词或反义词。诗歌本文系统就是建立在各种音韵的重复、语法构造的重复之上。诗歌的重复性节律原则在诗歌本文内部起着结构的作用,并且尽可能地以音韵和语法的重复破坏本文系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诗歌的审美效果也就源于这些重复性的构造,并由此产生出巨大的诗歌能量,因此,一般来说,诗歌本文的艺术性要比其他文学体裁的艺术性更强些。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诗歌能量的释放来把握诗歌本文意义的。
当然,诗歌的音韵和语法重复不仅属于诗歌的形式和结构因素,而且也直接影响着诗歌本身的内容和意义构成。因此,诗歌的重复性结构也可以说是内容的,是有意义的。重复性节律原则使得诗歌本文比散文本文或科学本文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多的可解读性。
人们在使用自然语言的时候,基本上是尽可能在缩小语言本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努力在使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尽量一一对应,并且不让对方感觉到语言的存在。语言在这里其实是变成了表达思想和意义的交际工具。
然而,重复性的诗歌本文构造却使得诗歌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如果说自然语言是指他性的,那么诗歌语言则在重复性节律原则的作用下就在语言的指他性上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成为了一种自我指涉性的语言,在一定范围内破坏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以此增添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重复性节律原则既在诗歌本文的音韵和语法方面起着结构的作用,更在诗歌语义系统的组织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语义系统的重复是诗歌本文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不过这种重复不是完全相同的语义系统的重复,而是不同语义系统的叠加和交叉。
在这一点上,我们不难见出,洛特曼在自己的理论中,是怎样把诗歌本文的形式研究与意义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形式本身就具有意义,意义也无法脱离形式而存在。
洛特曼明确指出,诗歌本文不同于科学本文,在科学本文中往往只存在着一个语义系统,如若要引进另外的语义系统,就必须替代原来的语义系统。科学对话往往是排他性的,是非此即彼的。诗歌本文却不一样,常常是同时多个语义系统构成一个复杂的语义场,新的语义系统的出现并不一定要排斥原有的语义系统,而且完全可以是一种即对立又共生的关系。艺术的对话只要有多个语义系统同时存在就可以进行。
洛特曼还列举了19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诗歌《祈祷》为例,说明在这首诗中同时存在着三个语义系统。诗歌本文的意义就产生于这三个系统的交织之中。 洛特曼的例证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
诗歌本文在音韵、语法和语义系统上的重复性构造,为读者的解读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天空。不同的读者或者不同语境中的同一读者,对同一诗歌本文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时甚至是相悖的意义。
洛特曼在对诗歌本文结构的重复性特征分析中,指出了诗歌本文结构的表意功能,把诗歌的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洛特曼的这种对诗歌结构的独特研究,代表着现代西方诗学研究的方向。
显而易见,诗歌本文结构的重复性是诗歌创作的一个主要艺术特征,而这一特征是怎样实现的呢?这便是本章下一节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诗歌本文意义的时空构造:聚合轴与组合轴
如果说重复性是诗歌本文结构的主要特征,那么这一特征的实现又是通过具体的时空构造来加以实现的。在时间与空间这两极上,洛特曼首先关注的是空间因素,即使探讨时间问题,也大都是从空间的视角出发的。
洛特曼在自己的代表作《艺术本文的结构》一书中,专门列出一节来研究艺术空间的问题。他指出:“空间的历史和民族语言的模式是构成‘世界图画’——某种类型文化的完整思想模式的组织基础”。
在具体分析诗歌本文的时空构造时,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者一样,也是从语言学的研究模式出发的。他借鉴了索绪尔的语言研究方法,即把语言研究模式分为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的方法,侧重于共时性研究方法。
洛特曼认为,诗歌本文的意义实现是通过两个时空交错的轴来完成的,即“意义的聚合轴”与“艺术本文构造的组合轴”, 前者是一种时间外的聚合体,各种因素聚集在不同层次上,以不同的变体分别代表着一种确定的意义;后者则是一种时间内的组合,各种因素存在于同一层次和单一时间平面上,并在彼此相互关系中获得意义。
从意义的聚合轴来看,世界图画是通过一定的语义层次的等级结构来描绘的。洛特曼认为,这些等级结构可以分为顶部与底部两极之间的直线结构、内部与外部两极之间的向心结构等等。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套接的关系,每一层又有内外两层,外层为内层的表达。在诗歌本文研究的聚合轴上,洛特曼把词汇、语法和音位等层面均看成是一些在语义上等价的不同层次,各个层次环环紧套,尽管存在着一些自身结构上的差异和独特性,但从整个诗歌本文结构系统来看,它们之间的等价性从不同的层面形成着本文的共同意义。
诗歌的重复其实是不同层面、不同因素在相同层面或不同层面上等价性意义的反映。等价性又不是僵死不变的,因此等价中又蕴含着不同。这样,由等价性建立起来的关系就会出现“相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相同”这样的状况。最终诗歌语言要实现自然语言所无法实现的复杂的自动调整的语义系统。例如,音位语法将语义上不同的因素带入相等的位置,将相等的因素带入不同的语义之中。
在分析等价性缺失的语义作用时,洛特曼是从两个方面来思考的:
第一,不变量因素的变体语义作用(为什么不变量语义因素要通过一些变体来表达)。
第二,该不变量语义因素与本文其他部分的不变量语义因素之间的关系,与同一个作者的其他本文的不变量语义因素之间的关系。
洛特曼提出的“意义的聚合轴”为探讨诗歌本文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词形的变化提供了方便,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词形变化轴。每一结构关系都可以被置于音位与音位、词与词、词组与词组的关系中来考察。这种研究特别适合于抒情诗的分析,洛特曼在《艺术本文的结构》一书中还以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一首短诗为例,分析了其创作中“我”与“非我”之间的缺失联系。
如果说“意义的聚合轴”是一种词形变化轴,那么“意义的组合轴”就是一种句型变化轴。从意义的组合轴来看,诗歌本文的意义又是由另一种方式构成的,即各个因素之间的连接。句型变化主要是指语言的线性连接和本文中不同或相同因素的时间性序列组合。句型变化轴主要适用于叙事文学作品。这里又可以区分出两种情况:相同的(或者结构上等价的)因素之间的连接与不同结构因素之间的连接。
第一种情况是,相同因素在一个整体中的重复,构成的是一个类似于几何装饰图案的结构,而不可能是一个句型结构。在结构上是否存在明确的开头和结尾,是内部专门链(句子)与非内部专门链(装饰图案型)的主要区别。
与此相关,假如在第一种情况下,句子的长度在很大的程度上赋予其结构,那么在第二种情况下——本文就具有开放的特性。相同因素的连接是作为言语本文的合并来构建的,例如叙事体裁的文学将本文分成等价的段,对于诗歌本文是诗节,对于散文是章节。像《叶甫盖尼•奥涅金》这样的本文就是按照原则上开放的本文来构筑的,普希金多次强调,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作为“搜集”新的诗节来构筑的。
按组合轴线构筑的艺术本文的句子和句子中各因素的连接是很难绝对对立的。在采用将本文的开头和结尾作为必须具备的结构因素时,我们就提供了一种将整个本文以一个句子的形式来研究的可能性,但有着自己的开头和结尾并按照某种组合略图来构建时,组成本文的段也是句子的,这样任何有意义的艺术本文的段都可以作为一个句子、作为句子的连贯性来解释。
洛特曼分别从聚合轴与组合轴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之后,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两根轴的交叉与联系。任何诗歌本文都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同时句子间的联系也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句子内的联系,或是相反。
意义的聚合轴与意义的组合轴是洛特曼对诗歌本文结构的时空研究的成果。这一研究与洛特曼后期的文化类型研究息息相关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以洛特曼为代表的塔尔图符号学派与以莫斯科大学教授乌斯宾斯基为代表的莫斯科符号学派走到了一起。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