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胡易容著《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出版

作者:胡易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919    2024-06-28 13:57:54

 

胡易容著《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以符号学的视角讨论传播问题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传媒符号学:后麦克卢汉的理论转向》讨论媒介技术与符号的关系;第二部《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研究图像转向的媒介图景;这本《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的总纲,从文化的生成逻辑探索传播符号学理论基础。全书围绕意义的认知、转换、解释,展现传播符号学的“意义形式论”特质,并显示其对赛博时代意义问题的理论解释力。在本书中,中华文化符号不再仅仅是“东方主义”式的对象,而是传播符号学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本书广泛适用于新闻传播学各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也可为语言及文化学者提供一个跨学科的参考。

 

丛书简介:

赵毅衡、胡易容总主编“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学研究丛书”是在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 2013 年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今中国文化现状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最终成果的基础上,积十年之功,多次反复修订而成。丛书以符号学为视角,观照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主张。其中最基础的内容是要处理“文化”“符号”等基本问题。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任何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学就是意义学。符号学的任务,是为当代人文社科各种课题,提供一个共通的方法论。而文化,是社会所有相关表意活动的总集合,所有的文化问题,分析到底都是有关意义的产生、传播、阐释等问题,符号学的核心领域就是文化,这是丛书讨论的理论出发点。

应当说明的是,对当今中国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成果,但多集中在社会学、思想史、文化理论等领域,从符号学视域讨论中国当代文化的系统性工作还有很大空间。从符号学角度讨论文化问题,特点是不局限于现象描述,深入寻找现象背后的规律,从而能够对文化的发展趋势做出前瞻与建议。集中讨论文化,并不是说文化之外,符号意义之外的其他重大变化无须重视。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中国政治的有效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的、长期性的要素,可能会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更深远的影响。因此,分析改变文化格局的各种力量及其结构,找出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影响方式,对这些影响的符号学特征展开研究,或可为中国文化当前形势做出估量,并提供建设性的展望。

要完成如此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就必须建立一个总体理论框架,从整体层面上讨论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并进行综合和学理上的提升,而中国符号学史上尚未有系统地完成这一工作的先例。这种探索的意义无论是在理论和自主知识话语上,还是在社会文化的阐释与读解上,都意义非凡。人类对意义行为(表意,传达,理解)一直非常关注,此种关注,历史上以认识论、语言学、逻辑学、修辞学、阐释学等各种形态出现,而符号学是关于意义问题的最终综合探讨。因此,文艺学、诗学、美学,甚至动物学、心脑神经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都为符号学的勃兴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当代符号学正是综合各学科才建立了意义研究的成熟方法。因此,只有从根子上弄懂符号学理论的各种变体及其最新发展,才能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才不至于为解决文化中不断冒出的新问题奔命应付,也不至于对一些“新潮流”、新术语浅尝辄止。就符号学理论而言,李幼蒸的《理论符号学导论》评述西方符号学诸家,相当详备;胡壮麟、王铭玉、张杰等发展了语言符号学,使之成为中国符号学的最大支脉;赵宪章对现代形式美学作了相当系统的整理和发展;叶舒宪、彭兆荣、徐新建等在符号人类学上卓有所成。合起来看,国内符号学学界,已做出不少成绩,但是留下的空白更多,建立一个中国自己的文化符号学体系,还有待学者们努力。

这倒不完全是中国学界的责任:从世界范围看,符号学本身的发展就遇到了比其他理论更多的困难,至今没有一个比较完整而合用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国内外一些题称“文化符号学”的著作,大多只是罗列各种应用范围(如传媒、时尚、影视等)的专题讨论或文集。建立一个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涵盖并指导各种可能的应用领域,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但建立文化符号学的确相当困难。首先,因为文化本身是个“开放概念”,当前的变化使其边界更为流动,本丛书对文化的定义也必须有一定弹性,必须避免套入僵化的模式。其次,文化符号学发展至今,文献资料虽然丰富,研究路线却相当散乱。绝大部分文化符号学理论文献是汇集各家之作的文集,说明至今国际

符号学界没有一个具有普遍说服力的文化符号学理论。最后,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建立并非细读国内国外已有资料就能完成,因为没有一种文献建成了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我们不得不对一个世纪以来各个学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包括学科融合与课题应用方面的成绩进行总结提升,尤其是结合中国符号学的思想资源,从而在当今文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推进符号学这门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的支柱性学说。

尽管困难重重,但可发展的空间也是可观的。首先,在理论建设和话语范式上可望建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话语体系。现有的文化符号学的理论研究多为散论,唯一具有系统性的研究是塔尔图-莫斯科学派建立的“符号域”理论体系,该学派过分依靠自然科学来进行对文化意义生成机制的探索,过度科学化容易失去人文色彩。该学派和神经科学的结合具有新意,却还不具备严谨、完备的科学证据支撑。综合各家理论和话语模式,尤其是针对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文化符号学理论,是中国符号学界不能回避的学术责任。

其次,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将形成基于中国文化符号资源整合的“中国符号学”理论谱系。符号学本身就具有跨学科发展的特点。然而,符号学至今被广泛视为“西学”,这是一个致命的偏见。中国传统符号学思想非常丰富,亟待系统整理。本丛书将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学资源进行总的理论整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为符号学的发展开拓新的疆域。要建立一个文化符号学,我们采取的方式,一是沿着符号学发展脉络,总结符号学至今为止的理论成果,将其作为进一步讨论的基础;二是检阅今日符号学发展的现状,尤其是与其他现代批评学派,以及与中国传统符号理论的结合;三是总结符号学以人文社科为主的各个领域的应用。在总结这三个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综合出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化符号学理论。如前所述,“文化”是个伞形术语,覆盖面极广,必须讨论的问题很多,本丛书以文化符号学的基本观照着重在五个具体面上深入开展,分别为:

(一)当今中国的媒介文化与传播符号学

(二)当今中国消费文化与商品符号学研究

(三)当今中国信息文化的社会符号学研究

(四)当今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思想根源与伦理符号学研究

(五)当今中国生态文化与发展的符号学研究

以上选择,并不能代表当今文化发展的所有方面,因为研究本身不可能面面俱到,那样只会每处都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不作选择的文化符号学最后必定是抽象到脱离实际的,因此,选择是必需的。本丛书以文化现象为牵引,力图不仅作理论层面的分析,还尝试把文化符号学理论应用到当今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现实问题之上,为当今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基于符号逻辑的观察。

 

 

图/《文化传播符号学论纲》书籍封面

 

作者简介:

胡易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教授、博导,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符号与传媒》主编,主要从事符号学研究(传播符号学、数字人文、品牌战略等)。近年主持及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课题“'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华文化经典符号谱系整理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六项。主编《传播符号学·国际视野》《中国符号学丛书·互鉴》等系列丛书,出版《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等专、编、译著8部,围绕“文化·符号·传播”等相关主题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