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神话学作为文学人类学的范式

作者:朱林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818    2013-12-28 16:12:34

 

神话学作为文学人类学的范式
 ——评叶舒宪《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
 
文学人类学就是以人类学的视角思考和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者在人类学的影响下,自觉地以跨文化视角研究文学的发生、文学的形态、文学的规律的学问。文学人类学一开始是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现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渐已成为独立的学科。自泰勒、弗雷泽、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开始,神话学作为文学人类学的范式便奠定下来,至今依然是文学人类学不老的话题。笔者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便是叶舒宪教授从神话学角度研究文学人类学的重要著作。《金枝玉叶》顾名可知,作者是参照西方人类学泰斗级著作《金枝》,从中国视角入手所做的探源研究,同时作者又关照当今,探讨了文化产业与符号经济,是本书的亮点之处。本文试图从以下四方面解读这本著作:一,神话历史与跨学科研究;二,大传统与小传统,口头活态与文字固态;三,四重证据法与立体释古;四,文化与符号经济。
 
一,         神话历史与跨学科研究
神话在非学人看来只不过是荒诞不经,行文拙劣的故事,在大学学院制教学中,神话也只是放在民间文学中讲述,将神话和历史放在一起大有贬低历史严肃性的意思。其实不然,神话既是我们祖先的民族记忆,其中又蕴含着国家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同时我们又在不断更新和创造着神话(例如罗兰·巴特《神话修辞学》从符号学角度批评的资本主义中产阶级神话)。以色列籍的历史学教授约瑟夫·马里将英文的mythhistory合成一个词“Mythistory,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神话历史》(Mythistory)。作者在序言中说:“神话历史是构成现代史学的要义,这就像所有的现代艺术和人文学科一样,都存在于对神话的认知中”。【1】神话学不只是和历史相联系,它还和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交织在一起,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例如中国民俗学家钟敬文就论述过民族志与神话学的关系。
 
二,         大传统与小传统,口头活态与文字固态
   大传统与小传统(great and little tradition)是美国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在1956年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的概念,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上层人士、知识分子、统治阶级的文化,小传统是指农村中多数农民所代表的乡野文化。台湾学者李亦园将大小传统对于与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雅文化集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叶舒宪教授通过神话溯源,认为“有必要从反方向上改造雷德菲尔德的概念,按照符号学的分类指标来重新审视文化传统,将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叫做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的的文化传统视为大传统”【2】。口头活态与文字固态的比较涉及到文学发生学问题。叶舒宪教授在其著作《文学人类学教程》中说:“面对以来西‘文学’和‘文学史’观念的误区,需要清理批判的三大症结是A .文本中心主义 B.大汉族主义 C .中原中心主义,首先要重建人类学的文学观,其宗旨是按照文化相对主义原则,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内部的多样性,以及汉文化内部的多样性”。【3】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三组对立概念:活态文学VS固态文学;多元族群互动文学VS单一的汉字文学;口传文学VS书写文学。举例来说,《诗经》这个概念从文学发生学来看是诗乐舞的综合体,到后来文字时代“诗已成经,歌而不存”。文字中心主义遮蔽了文学的原生形态,庆幸的是,庙堂之外,学府之外还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传承,而且还有力地回答了中国有没有史诗的质疑,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江格尔》、《格萨斯尔》、《玛纳斯》至今还在传唱着,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活着的荷马”。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不过是下里巴人,无足道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在进入文学的多媒介传播时代,很多人都在惊恐地说文学艺术有可能消亡的时候,为什么看不到文学艺术从开始本来就是多媒介活态的存在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将文学的范围拓展到文字文本以外,那么经典的文学概念就有必要改写。
 
三,         四重证据法与立体释古
   “四重证据法”是叶舒宪教授明确提出来的,在此之前经历了从一重证据到三重证据的发展。一重证据法即传世文献,这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主要方法,以解经为代表,以乾嘉考据为最盛。1925年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除一重证据外还包括新出土的文字材料。三重证据法包括前两重以及具有人类学特色的材料,例如民间口传叙事、仪式、民俗学、民族学等所提供的跨文化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时候就自觉行走于山川之间,获取多重资料。在近现代学术史上,顾颉刚、杨向奎等人提出了三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即为前三重加上出土和传世的实物或其形象。在实际研究中这四重并不能都能获得,但叶舒宪教授提倡尽可能多地获取,现在四重证据法已经应用于证据学中。上文提到的《金枝玉叶》就是作者利用多重证据,努力还原历史语境,探索中国神话历史的编码。例如《从女娲到女蛙——中国的蛙神创世神话及信仰背景》作者就广泛运用了马家窑陶壶蛙人、纳西族巴格图(青蛙宇宙图),作为旁证。《从“太初有熊”到“太一生水”——四重证据探索儒道思想的神话起源》,作者就充分用到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出土文物为证。通过多重证据,作者展开了多维叙述和立体释古。
 
四,         文化与符号经济
 在《金枝玉叶》下编中,作者收录了《<阿凡达>与文化寻根思潮》与《文化再启蒙:文化产业学科的观念基础》等文章,探讨了时下文化创意产业问题。作者发问,为什么国外能够产出《魔戒》、《哈利波特》、《阿凡达》、《黑客帝国》等剧作,对国家GDP贡献如此巨大,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却很不得力呢?叶舒宪教授以及国内很多从事神话研究的学者都曾探讨过《哈利波特》、《阿凡达》、《黑客帝国》、《达芬奇密码》等影片的中西方元素、基督教信仰和异教信仰。以《阿凡达》为例,这部影片不只是留于传统的人文关怀,它还有文化反思的立场,胸襟抱负之大是国内《泰?濉返热炔ザ窀憔缢?荒鼙鹊摹M?币妒嫦芙淌诨褂兄?模?⑽饰?裁刺ㄍ迮纳愕氖肥?拮鳌度?驴?middot;巴莱》在太反响巨大,在大陆却反响平平?难道大陆人只有消化恶搞剧、抗日奇侠剧的品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也还要通过富于文化含量的创意产业提高一下国人的品味。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企业家和从业者要有“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气魄,自觉地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从事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有必要走出书斋,走向生活和田野。
 
注释:
【1】       转印自叶舒宪:《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页。
【2】       叶舒宪:《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4页。
【3】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第9495页。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