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从叙述学的角度上看节目话语权控制

作者:韩迅韬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2401    2012-07-04 23:15:34

 

 

 从叙述学的角度上看节目话语权控制
——娱乐性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作为叙述者的思考
韩迅韬       
北京大学09级本科影视编导专业
 
【摘要】
娱乐性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是一种影音复合型的叙述文本,渗透着叙述理念。本文借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来对娱乐性谈话节目的话语权控制进行一定的分析。通过分析主持人、嘉宾、观众以及后期制作等叙述主体与过程来浅析主持人作为叙述者通过对于节目整体的参与和掌控而完成娱乐性谈话内容的叙述。
 
【关键词】叙述 叙述者 主持人
 
叙述学是一门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来研究文学作品的新兴学科,虽然其理论是建立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上的,但随着“叙述”概念的不断推广,关于叙述的研究也逐渐可以用于一些“非文学领域”。约翰·费斯克就曾经指出过,“有关叙事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于文学研究领域,然而对于非虚构故事的叙述也能够借用这套理论进行分析,因为叙事也是非虚构故事的一个特征,其间专业化符码决定着每个故事的某种结构,顺序及组成部分。”[1]
“电视作为叙事文本的特点在于电视对于叙事媒介的整合性、对叙事内容的包容性以及对叙事技巧的依赖性,电视的这些魅力也论证了利用叙事理论进行电视节目分析的有利优势和必要性。[2]电视作为影像的叙事媒介,可以看作是一种声音和图像结合的复合型的叙事文本,而其中的娱乐性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谈话节目的一种,也必然处处渗透着叙述理念,因此,可以借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来对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     叙述者的话语构建——主持人的风格掌控
 
现今中国的娱乐性谈话节目一般是由主持人、嘉宾有时候还会有现场观众组成,围绕一个话题或是一个人,通过谈话将一个个小的事件连接起来,使节目进行下去,完成整个节目信息的叙述。节目的每一个部分都离不开事件,因此也就离不开嘉宾和主持人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共同“叙述”,正是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构成了节目的主干部分,支撑起来谈话的内容。在这之中,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节目叙述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1、主持人——框架性叙述者
主持人是娱乐性谈话节目最为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是整个节目的品牌。
由于娱乐性的谈话节目本质上还是以在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为主体,在这之中,主持人扮演了引导谈话内容的主要角色,即叙述者。虽然嘉宾对于主持人引导的反映也决定了叙述的丰富性以及叙述的面貌,但是决定谈话行文方向的主持人无疑更为重要。
而能让主持人把握绝对话语权的途径就是“提问”。这和主持人在节目中言语的主导地位有关。“言语地位占主导地位的常常以提问、截流、评点的话语形式占据‘优势’,而节目主持人则在访谈类节目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优势地位。”[3]通过提问,主持人可以引导话语发展的方向,可以控制叙事的节奏。因为主持人需要在规定的话题中不断引领谈话的方向和节奏,推动节目向下进行。在无法操控嘉宾的谈话水平,而主持人又必须保证节目内容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节目的娱乐性的情况下,主持人需要知道何时抛出问题,何时引回,何时活跃场上气氛等等,所以说主持人的话语构建对于整个节目来说,是结构性的,即节目本文框架性叙述者[4]
而提问的方式与内容决定了一个主持人在控制整个节目叙述中的风格。主持人通过自己的谈话风格为整个节目奠定基调。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主持人对于娱乐性的谈话节目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也不可能将主持人与节目割裂开来看。由此可知,不同于新闻播报等节目,娱乐性的谈话节目是以自己的节目个性为生存的基础的,一旦主持被更换,整体的节目走向便会大幅改变,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康熙来了》中,小S因怀孕而找到大S和Salina来代班主持的几期节目明显娱乐性与嘉宾的互动不够强,收视率也有所下降。更何况很多节目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为节目名称的一部分如《康熙来了》、《非常静距离》等等,主持人更换的话,整个节目便无从存在。
综上所叙,叙事类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对叙事结构的构建起了很大的贡献,而其中,主持人最为重要的功能表现在“提问”的功能,以此为核心来完成引导叙事的发展,控制叙事的节奏、转换叙事内容等功能。没有主持人的带动与引导,整个叙述过程也就几乎不能正常而充分地进行。因此,主持人是整个叙述的叙述者。
 
2、嘉宾——叙述辅助者之一
嘉宾作为娱乐性谈话节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虽然嘉宾是所叙述事件的主人公,但他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参与整个节目的叙述,因此只能算是辅助的叙述者,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称形式来完成整个叙述的表达。
最常出现叙述方式仍然是嘉宾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嘉宾通过自己的讲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传达给观众。第二人称的叙述也同时存在:主持人通过提及有关嘉宾的故事经历,从而引导嘉宾进一步就此话题的叙述更进一步的细节,即通过在谈话中提到“你”,来激励嘉宾用做出回答。这种方式容易赢得嘉宾的信任、并且拉近同电视观众的距离。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通过现场放一些介绍性视频的时候,对于嘉宾故事的阐述还会出现第三人称的叙述,用以增加客观性。
当然,无论是以第几人称叙述出现,嘉宾之于节目最重要的不是其个人的影响力与个人魅力,重要的是和根本的是嘉宾是否是理想的完成叙述的“工具”,因为嘉宾在节目中承担了辅助的叙事职能。“一直以来,叙述学的研究就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5]因此,对于出席节目的嘉宾,他们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它们需要是一个好的辅助叙事者,他们最为核心的是要具备有效的叙述素材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最终辅助主持人完成节目的叙述。
3、现场观众——叙述辅助者之二
现场观众(如果存在的话)与主持人、嘉宾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在现今的中国娱乐性的谈话节目内无外乎两种方式: 一是话语上的互动, 即观众参与话题的议论、讲述或者是提问; 二是层面是心理上互动,如对于话题的掌声、笑声等。但无论如何,现场相比较之前二者而言,是对于整个叙述过程参与度最小的,因此其职能成为主持人掌控全局的附属品。
 
二、     叙述者的最终呈现——节目的成型制作
 
在主持人通过嘉宾的辅助完成叙述者的任务的时候,最终的叙述实质上并非完全和现场的对话等同,因为这种娱乐性谈话节目常常通过后期剪辑与制作增添一些辅助的叙事元素。如插入一段非对话式的讲述或是视频,它可以对画面的叙述起补充的作用;另一方面,镜头的剪辑、声效与音乐的加入等都从各自不同的感官和角度丰富了叙事内容。正如马塞尔·马尔丹所说;“尽管电影画面拥有形象上的准确性,可是在解释上却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含混性。”[6]
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附加的内容只是为了能让叙述更有效进行的工具,只有依托随叙述者才能深入到故事内部。显然,它们在叙事中只起到补充与强调作用,无法控制整体的叙述框架和叙述内容。
    因此,虽然节目内容叙述的最终表达与主持人作为叙述者的原型文本有所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主持人的引导语风格仍然是最为核心的。
 
总之,在娱乐性谈话节目中,无论是节目中的叙述者还是整个节目最终的叙述过程,主持人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无论是节目本身的主题、请来的谈话嘉宾、现场观众、还是后期制作的改进,都是围绕主持人的风格而展开节目内容的叙述。最终,主持人作为一个框架性叙述者,通过对于节目整体的参与和掌控完成了娱乐性谈话节目内容的叙述。
【后记】
本学期我们组的课题的开展主要围绕的是谈话节目,在前期我们以台湾的娱乐谈话节目《康熙来了》为例,对比分析大陆同类型的《超级访问》,藉此来分析《康熙来了》更为火爆和好看的原因。在这一过程分析中,我们认为人们看热闹的围观心态以及对于别人隐私的窥视欲成恰恰《康熙来了》收视的基础,人们通过观看《康熙来了》等一系列类似的娱乐节目满足这两方面的欲求从而达到在心理层面上与明星身份对等甚至是转置的体验——通过看到明星的丑事和八卦而将高高在上明星拉下神坛,由此在屏幕前达到一种潜意识中隐藏着报复心态的群体性的狂欢。
当然,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唯收视率论,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其本身的精彩程度、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于舆论的导向作用等多个方面都应该成为整个栏目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第二期,同时也受到外院小组“民生新闻”节目的启发,我们决定将我们的节目增加更多对于社会的关注。当然由于先前的铺垫,我们组节目的大方向仍然延续第一次的娱乐导向,并以符合大众内心的想法为标准,准备制作一档关于民众对于当下一些社会问题的“吐槽”节目,让嘉宾对于这些问题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为了增加节目的新颖性,结合一些中国传统曲艺的元素——让助理主持人以中国传统曲艺人的形式出现。
由此,我们根据以上的分析而制作了一期概念节目。但最终我们发现,想要全部实现之前的创意并不容易,当然,这也与我们水平与经验的缺乏不足有关,但在整体上我们对于节目掌控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其中,我们也发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主持人风格对于节目整体的走向以及风格的掌控的起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风格究竟是否需要保持一致性?而通过老师的讲授,我对此又有了新的思考,因此完成了这篇文字。
而对于未来的这类节目的发展,面对观众日益碎片化的观看方式以及更强烈的娱乐需求,这类电视节目只能以通过越来越强烈的娱乐刺激来留住观众,因此不可能承载过多的思考与精神内涵,企图通过快餐式的电视节目而达到社会舆论的导向以及文化价值的输出并不容易,所以我认为在未来,娱乐类的谈话节目仍然会继续向“商业化”与“娱乐至死”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毅衡《叙述者的广义形态:框架—人格二象》,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xsxts_show.asp?id=1740
2、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4、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5、马俊俊《叙事类访谈节目的叙事模式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 2008
6、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 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
专题之二


[1] 约翰·费斯克 《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4 第178页
[2] 马俊俊《叙事类访谈节目的叙事模式分析》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系 2008
[3] 王群,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艺术》,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第37页
[4] 赵毅衡,《叙述者的广义形态:框架-人格二象》,符号学论坛,http://www.semiotics.net.cn/xsxts_show.asp?id=1740
“在演出性媒介虚构叙述中,表演者不是叙述者,而是演示框架(例如舞台)里的角色,哪怕他表演讲故事,他也不是讲述源头。我们可以从戏剧这种最古老的演示性叙述谈起。戏剧的叙述者是谁?不是剧作家,他只是写了一个稿本;不是导演,他只是指导了演出方式,他和剧作家在演出时甚至不必在场;不是舞台监督,他只是协调了参与演出的各方;也不是舞台,它是戏剧文本的空间媒介。”
[5]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第56页
[6]马塞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第8页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