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AI 符号学》专辑

作者:赵毅衡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98    2025-03-11 12:43:38

 AI 符号学》专辑

主持人:赵毅衡

 

“中文屋”,都知道这是哲学家塞尔的著名思想实验:假定有一个不露面的智能体,坐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携带着一本中文翻译程序的书。写着文字的纸片通过小窗口递给他,他按程序用中文写译出的回条递出。只要他的程序足够正确,屋外之人难以知道他是否真的懂中文。塞尔用这个思想实验,挑战计算机智能:理论上在这个屋内的智能体,能让人认会他有中文的思维能力,但是塞尔尖锐地指出:“程序不是心灵,它们自身不足以构成心灵”。

这个著名的思想实验,已经在我们眼前变成实际,即刚降生二年多的GPT,以及生成各种文本的AGI系统,尤其是中国科学家迎头赶上的DeepSeek。本书把塞尔这个实验推进到必须进入的后一步,推到当今的文化实践之中,请这位藏身于中文屋黑箱的人工智能先生走出来,走到社会中来。此时他应对的任务就无比复杂化,我们就能看到他如何理解需要处理的文化问题。或许可以知道他至今十分模糊的真实面目,或许能知道他的出现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前程。本书目的。

作为意义形式理论的符号学,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利器,也是剖解人工智能社会文化影响的解剖刀。因为人工智能主要的工作,就是解释意义、加工意义数据其中迅速兴起的AIGC分支,主要工作是应人格需求,产生意义文本。人工智能既然是在从事意义活动,就不得不遵循意义活动的规律,就不可能永远保持神秘的面孔。他既然已经在走出中文屋,也不会高位居尊注视人类蚁群蠢动。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问题,能够被理解,也必须能理解。哪怕我们这样的技术黑箱之外思考者,也能看到人工智能给文化带来的冲击。

既然人工智能生产的依然是携带意义的符号组合,文字、图像、数字等文本,就是可以被符号学研究分析的对象。符号就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有符号携带。符号学是意义形式之学,文化是一个社会意义活动的总集合。当然,人文学者不会妄自尊大,不会闯人工智能涉及的众多技术妄言,况且技术更新速度太快,更替频繁。本专辑不可能随时“追新”,只是探讨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人的生存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拥抱人工智能,紧追新时代,也对他的影响保持人文学的观察的兴趣。

 

 

选文:

赵毅衡:建立一个人工智能符号学

赵毅衡:人工智能会有艺术能力吗?一个符号学考察

赵毅衡:作为意义主体的“后人类”:人类之后的符号学

赵毅衡:异智能体符号学的四个基本方面

徐新建:人类学与数智文明

徐新建:文学“超托邦”:科玄并置的科幻世界

臧金英:AI时代精神符号学与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

苟志效:论AI符号学的认识论问题

张增玮:马西莫.莱昂内数字-文化符号学研究

张司司:AIGC绘画在符号学视域下的价值重构

姚婷婷,蒋蓉: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人工智能翻译研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