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媒介现象学

作者:张骋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6    2025-05-18 22:23:46

 媒介现象学

主持人:张骋

 

媒介现象学的诞生,本质上是现象学哲学在媒介技术浪潮中的范式迁移。其思想根系深植于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传统 —— 当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构建 “意识的意向性结构” 时,已为探讨媒介与人类经验的关系埋下伏笔:意识对对象的 “意指” 需通过符号、表象等中介物完成,而媒介正是这类中介物的技术化延伸。海德格尔对 “座架”(Gestell)的批判,则进一步揭示了技术如何作为一种 “解蔽方式” 统治人类的认知框架,这一洞见成为媒介现象学解构 “媒介即工具” 传统观念的核心武器。20 世纪末,德国学者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揣测与媒介:媒介现象学》中完成理论奠基,他创造性地将 “现象” 概念与媒介技术结合,提出媒介并非信息传递的 “容器”,而是 “现象的生产者”—— 它通过符号编码、技术装置等机制,主动建构着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美国学者唐・伊德的技术现象学则为该理论提供了方法论工具,其提出的 “具身关系”“解释学关系”“他者关系” 三重框架,如解剖刀般剖开了人与媒介交互的深层结构:当我们用手机拍照时,镜头成为眼睛的延伸(具身关系);阅读电子书时,屏幕亮度与字体大小影响着意义的解读(解释学关系);与智能语音助手对话时,算法模拟的 “人格” 引发主体间性的错觉(他者关系)。

这一理论的革命性在于突破了传统媒介研究的二元论窠臼。传播学的经验学派将媒介视为可测量的信息通道,批判学派视其为意识形态的喉舌,而媒介现象学则以 “关系本体论” 重构研究范式:媒介既非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也非完全受制于社会结构的被动工具,而是与人的感知、认知、存在形成动态共生的 “现象性整体”。

在数字技术狂飙的当代语境中,媒介现象学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介入性与理论前瞻性。当元宇宙、生成式 AI、脑机接口等技术重塑人类生存图景时,该理论为解析技术异化提供了独特的批判维度。以虚拟现实(VR)为例,用户的数字化身(avatar)看似是物理身体的虚拟映射,实则引发了 “现象性自我认同” 的危机:当一个现实中的内向者在虚拟空间中扮演社交达人,其在 VR 场景中的情感体验是否构成 “真实的自我经验”?鲍里斯·格罗伊斯警示,过度沉浸于媒介建构的 “拟像现实” 可能导致 “感知贫困”—— 人类与世界的原初关联(如触觉对材质的感知、嗅觉对环境的记忆)被技术中介物逐渐剥离,最终陷入海德格尔所言的 “存在之遗忘”。正如伊德在《技术与生活世界》中所言:“关键不是拒绝技术,而是学会以更具现象学敏感性的方式与技术共在。” 媒介现象学的终极使命,正是在技术理性扩张的时代,为人类守护那片未被完全 “座架化” 的经验原野,让人与世界的相遇始终保持着现象学意义上的开放性与丰富性。

总之,媒介现象学揭示了一个根本事实:我们并非“使用”媒介,而是“存在于”媒介之中。在算法、AI、元宇宙加速发展的今天,回归现象学的“经验描述”与“存在追问”,或许是理解并重塑数字时代人类生存的关键路径。

 

 

相关论文:

张骋: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网络短视频互动传播中的人媒关系

张骋:人机融合语境下传播学的后人文主义转向

张骋:媒介直观:新媒介时代符号现象学的起点

张骋:麦克卢汉从现象学那里继承了什么——一种基于“媒介哲学”的思考与展望

张骋:新媒体时代传媒的转向——从工具到本体

胡翼青:现象学视角下的“基础设施隐喻”:基于媒介本体论的探索

胡翼青:二象性视野中的媒介问题——再思媒介研究的认识论困境

胡翼青:人与非人:透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技关系

孙玮:破域:数字时代的媒介论

孙玮:智能体:迈向媒介的个体化——基于媒介学视域的分析

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

芮必峰:理解媒介:从对象到现象

芮必峰:从离身到具身——媒介技术的生存论转向

刘海龙:媒介与媒介性:姿态理论与传播研究

赵海明:基于关系视角的具身传播再认识——一种媒介现象学的诠释

王颖吉:技术媒体、具身认知与万物闪耀——休伯特·德雷福斯的媒介现象学及其当代意义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