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女人在何处

作者:张颖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5232    2012-05-29 22:27:14

 

女人在何处
    ——评《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
初次接触此书,有一种柳暗花明之感。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意识形态,当时,读克里斯苔娃、拉康、德·劳拉提斯之后,各类术语萦绕在我的脑海,彼此独立却息息相关,无奈肤浅的理论积累,使得我无法理清头绪,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精神分析符号学”的漩涡里面挣扎。而休·索海姆的《激情的疏离》一本书,让我借助研究女性电影理论的契机,从史论的角度接触到了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精神分析更是浓墨重彩,作为有效的方法论运用到女性电影理论的建构之中去。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基于性别立场的批判性思考,女性与男性,从生理性别而言,是完全相异的。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打着反抗“两性共体”(androgyny)的诗学观,而是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通过对电影的研究,表达女性主义对文化、身份、身体的立场。而读着读着,我的脑海被问题弥漫。这里还是想先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脉络谈开去。
首先“激情的疏离”是劳拉·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电影批判立场,她认为“释放观众的观看,使之进入辩证的矛盾过程和激情的疏离状态”,即摆脱对电影的迷恋认同,而将关注点转移到电影文本背后的运作机制,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关注电影中的性别运作,关注女性问题,而对电影与女性问题的关注点的转移,可以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看出来。
 梳理一下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发展发现,最早,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关注的问题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再现;随着符号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精神分析被引入电影研究,女性主义电影的关注点转移到电影文本本身的研究。而这一关注点的转变,正与20世纪70年代关注左派意识形态——符号学——精神分析为框架的电影“文本分析”和电影精神分析方法的“《银幕》理论”相呼应。《银幕》理论感兴趣的是“‘故事’的深层组织、文本模拟的现实—想象关系是如何将主体自然而然地”结构化、自然而然地‘刻写’入一个结构位置——意识形态无意识作用于接受主体、对主体进行定位的方式和机制。”1】发展到后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注点从文本本身转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精神分析理论依然是电影分析的利器,只是与第二个发展阶段的关注点不同,聚焦的是观众—银幕的关系以及电影观看的过程,尤其是女性观众与女性主体的建立,女性观众的观影位置、认同方式和快感机制成为电影理论的研究核心。
作为研究方法的精神分析从运用于文本研究到运用于阅读行为,本身也印证着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转变。而将精神分析和电影文本的研究结合得相当巧妙的著作,不得不提齐泽可的《斜目而视:通过通俗文化看雅克·拉康》,其中将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到希区柯克的文本研究之中,其中的经典论述“欺诈的辩证”(dialetic of deception)、推拉镜头(tracking shot);令人拍案叫绝。  
到了麦茨,他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是这一转变的集大成者,他从对电影文本的探讨转移到电影“装置”,电影观众如何被意义捕捉并建构出电影的意义。麦茨关注阅读过程以及电影中的精神分析的,他认为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之中,观众认同的是摄像机。“当观众作为视点与自己认同时,他只能同摄像机认同,摄像机此时已经看到观者正在观看的影像,并且摄影机的位置决定没影点。”2】而在放映的过程中,放映机取代了摄影机的位置,放映机是“全部视像‘焦点’幻觉般存在之处”3】。观众所正是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之中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之中,从而来获得电影快感。
随着阅读的深入,问题出现了。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中对女性观众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建立在质疑麦茨的电影符号学的理论之上的。无论是弗洛伊德、拉康还是麦茨的著作,尽管关于男女的性别身份问题,麦茨对二者都有修正,但是出于一种男性的性别立场,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他所设想的观众依然是“男性气质”的,而女性依然是被凝视的对象,是缺席的,是异于男性的他者。女性迷恋电影的根源在哪里?电影是如何运用到女性的主体性研究的?女人是如何参与到幻想、欲望或者想象阶段之中去的呢?如何解释女性观众观看好莱坞大片获得的观影快感?换句话说,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理论之中,女人在何处?
多恩在研究女性电影时,将其划分为四种亚类型:“医学话语”电影、母性情节剧,爱情故事和“偏执狂”电影。但这种划分仍然无法解决“女人在何处”的问题,女人的缺席和如何在父权制中获得主体性,在我看来,依然难以自圆其说。
父权制、压抑、他者、缺乏、缺席、否定“以父之名”(name of father)等等,这些词汇往往与女性主义形影不离,精神分析理论被大范围地运用于女性主义研究,但是同时,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却常常无法通过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清楚女性的主体性问题。在无数次的论证和决绝的反抗之后,理论建构者依然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在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之中,无论是作为女性观众,还是作为女性主体,女人在哪里?
能不能将精神分析之于女性主义研究,看作是武侠小说之中频频露脸的毒药鹤顶红之于一位濒临渴死的行者,明知会猝死,却无奈饮鸩止渴,而对这位行者而言,甘露在哪里呢?我无法从《激情的疏离》之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但是我欣赏作者,至少这本著作让我遥望到甘露的可能。
 
 


1黄望 “‘《银幕》理论’中的‘文本分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一期,第84页,后全文转载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0年第6期
2 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46页
3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46页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