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阴阳符号与二进制算术符号比较

作者:孟华  来源:周易研究2000年2期  浏览量:7008    2009-08-30 12:49:41

 

    内容提要:人的理性能力表现为以“一”驭“多”的符号化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偶值性思维,即用二元性单位构成符号,来解释、区分世界。人类偶值性符号化能力包括两种,一个是信息编码式的,以0/1符号为代表;一个是类比象征式的,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二进制符号是以二元对立为结构基础的,其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区别;周易符号是以二元互补为结构基础的,其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相似或趋同。这两种结构方式的主要差异是:异质化和同质化,所指性和能指性,结构性和解构性。
 
    一 周易符号和二进制符号结构的二元性
 
    按照康德的观点,人具有一种以的理性能力。是各种感性材料,则是理性形式。金星在早晨出现的时候叫启明星,在傍晚出现则叫长庚星,这是感觉上的;但通过理性分析我们知道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颗星,这同一颗就是一种理性认识。由于人类具有以的理性构造能力,所以世界被赋予秩序和规律,变得可以被认识、为人类所利用。符号学把这种以的理性能力称之为人的符号化能力。我们知道,符号的基本特征是把感性材料提高、抽象到某种普遍的形式,以代表一定的意义或某类对象。符号本身就是相统一、相结合的产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我们可以对它们之间的忽略不计,用树叶一词加以概括、指称,此即。用语言符号为事物命名,就是对杂多的感性事物的一种抽象分类,使世界清晰可辨。
    符号学以的符号化能力主要表现为偶值性思维。所谓偶值性即二元性,指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格局,旨在所考察的各种素材中寻求功能性的二元区分形式。这一概念显然是符号结构概念的基础。结构主义者把对二元性的辨认看成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看到文化对自然的最初的独特的介入。结构主
义者因此认为,创造和感觉二元性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独特的人类心灵活动_创造结构的活动。二元性划分是人类为世界分类的最基本结构手段。如地球有南极北极,方向有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万物有阴面阳面,力量有强弱,人事有是非好坏,风景有美丑雅俗,关系有亲疏,味道有浓淡,范围有大小,量度有厚薄……据不完全统计,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涉及这类两极的地方就有几十处,至于《庄子》对它们的涉及,就更是数不胜数。久而久之,这种两极模式久成为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不论一个人地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大,都难以逃出这个巨大的二元背景的挟持和束缚……成为人不学而会的第二本性。[1]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符号结构的概念,所谓符号结构性就是二元性,即把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简化、抽象为简单的二值关系项,并由二值关系项的无穷组合,构成复杂的符号世界。人们的结构能力,就是利用偶值性符号手段来解释、区分世界的能力。
    人类的偶值性符号思维包括两种方式,一个是信息编码式的,将物质转化为比特;一个是类比象征式的,将现象转化为现象的形象。前者以二进制的0/1符号为代表,后者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
    人们将客观对象进行符号化二元处理,其中的一个类型是把物质的东西转化成比特。比特是信息的计算单位,它是一种基本的二元对立,可用0/1表示。拿一本有25万个词的词典为例,我们可以说每一个词均包含了18比特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必须在信息是在前半部分抑或是在后半部分之间做出许多选择。对这类问题回答18次
,就能在词典里确认任何一个词。因而,某一个词也就可以用一种二进制表达出来,比如01101100……”。因此,二进制符号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化认知模式[2],它反映了人类把握世界的符号化能力。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就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化能力。将多元、开放、多维的世界转化为二元对立的比特,是人类创制符号、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类符号化活动的另一类型是类比象征式的。类比或象征也是人类对事物进行符号化处理的认知模式,与信息方式不同的是,前者是借用与对象相似或相关的形象来虚拟客观对象的。如周易符号就是由这样一种类比象征的符号化方式构造的。周易符号虽然也是按偶值性结构原则建立的,但与二进制的0/1符号不同的是,周易符号具有很强的象形性质。所谓的爻是《易》的基本符号,有- -”“—”两种,即阴阳符号。周易的象形性首先体现于用爻结合的符号即阴阳符号,标志自然的形象。《易.系辞下》认为,爻的图象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化运动的产物,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由阴爻和阳爻构成的周易符号体系,被赋予了指称的普遍性。天下、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象,周易都能象其像。也就是说周易符号的能指(形体)与所指(所表达的意义内容)之间有一定象征性联系。周易符号由阳爻和阴爻构成了描写世界的最基本的两种卦象,由它们组成了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是先民从无数的自然物中概括出八种自然景象,用以说明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总图景的初步尝试。其中阴和阳的对立是宇宙间的根本对立。《易经》把自然与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就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与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周易是按照类比象征的偶值性结构方式建立的符号系统。其他象文学艺术、建筑、服装、神话、宗教等等符号系统,也是由类比或象征的符号化方式构成的。无论是信息编码式的二元性,还是类比象征性的二元性,都说明偶值性思维是人类以
 的理性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符号学最基本结构原则:有限的手段的无限运用
符号的二元性结构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它是组织人类行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力量和方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空间和时间的生活格式,这种不同的格式造成了文化的差异、社会的差异。这是本文真正关心的对象:二元性方式是怎样决定历史和社会的?比如东方中国的周易符号系统用二元化的两个基本符号解释世界;西方文明创制的计算机二进制符号用二元化的01来描写世界。东西文化虽然都遵循偶值性思维方式,但二元化的结构方式不同,却导致了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
 
    二 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
 
    二进制符号和周易符号结构方式的主要差异是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
  所谓的二元对立,是以两项之间的对立性差异为基础的。其基本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区别或对立。二进制符号的在和的对立中获得了自己的价值,在和的对立中获得了自己的意义。所以,二元对立实际上反映了理性逻辑思维的抽象原则: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出发,发现偶值性事物之间其最简单、最基本的区别性对立特征,二者之间非此即彼、决不混淆,从而进一步进行思维抽象。理性逻辑思维所遵守的基本思维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矛盾律的公式是:不能既是A又不是A。排中律则是:或者是A或者不是A。由此可见,逻辑思维规律反映了一条最基本的结构原则:非此即彼。所谓的二元互补是指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包含的。二元互补的观点旨在消解对立双方的界限,强调彼此间的趋同和动态转化关系。互补的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相似或趋同;对立的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不同或对立。可见,二元互补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结构方式,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动态转化的辩证关系。二元互补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二元对立强调区别,因此它尽量突出二项之间的距离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对立具有感觉的性质,因此具有在场的、实证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品格。二元互补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相似,相似具有联想的、不在场的、主体选择性的、一元化的品格[3]。相似即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或距离感,因此,二元互补强调的是中介性问题,比如中国道教徒说,神仙代表着阴阳同体,所谓阴阳同体,即人自己就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融合,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既有自己,又有他人。中国古人塑造的介于佛道的男女同体的观音形象,可能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了。[4]二元互补这种中介性即消解双方的界限的特征,在道家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语言本身就处处展现着一种反向之力。其中许多句子,常常是先肯定,后否定,否定中又暗含另一种肯定;有时是先是向一个方向发展,眼看就要走到极端了,就自动生发出一种反向力对之消解。这样的句子,在《道德经》中比比皆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既可道,又不可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时,就已经不是道。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从前方迎接它,不见其头;在后面尾随它,不见其尾。可见它的头不是头,尾不是尾,头和尾被消解后,其深刻的边缘意义就出现了。
    “道常无为无不为”:道不干什么,但又什么都干。这样一来,无为全消解了,剩下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中间状态。
    从这些语言本身来看,它们回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非常神秘的边缘领域超然领域。[5]这个边缘领域就是中介性、二元互补性。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书法的笔触,戏剧艺术的唱腔,诗词界,都在追求二元互补,追求两极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一种中间状态。即使是一个点或是一个线,也要通过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反向而动的原则,克服极化倾向,消灭差别,因此它们从不单纯地停留在阴或阳,而是进入阴阳之间更自由广阔的边缘地带[6]。
本文认为,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的二元互补模式和以二进制算术符号0/1为代表的二元对立模式,代表了人类二元化结构性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们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无处不在。
   
   三 二元互补和二元对立结构方式的主要区别
 
    1 异质化和同质化 
    0/1符号的两个关系项是在对立区别中获得了各自的价值,强调的是非此即彼的差异性,因此是一种异质结构。而阴阳符号是消解关系项之间的界限,造成亦此亦彼的中间状态,强调两项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使每个关系项移心化即向另一关系项转化,克服各自的个性和差异,存异求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境界。因此,阴阳符号是一种同质结构。0/1符号是以异质性即自己不同的特征进入符号结构的,阴阳符号是以同质性即自己的相同特征进入符号结构的。
    中国文化的龙和西方文化的独角兽也表现了上述区别。独角兽是西方神话中的一种动物,样子象马,但头上长着一只独角。龙是汉民族崇拜的神话动物,它是各种动物杂凑起来的:狮头、鹿角、蛇身、鹰爪。这两个动物的区别在于,独角兽是马和独角的叠加,其形象看上去整体是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保持了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差异性或异
质性,马的形象与独角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不和谐感,使人感觉到其组成要素之间间距性的存在。而龙的形象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看上去是对立的:狮头(凶猛、征服者)与鹿角(温顺、被征服者),蛇身(爬行)和鹰爪(飞行),但从整体上看,它们之间的对立和间距性却消失了,奇妙地溶为一同质体。龙的形象使我们感到,人世间势不两立的两极以及各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力,都在这儿达到奇妙的和解和平衡。[7]龙这种二元互补的结构性质,使我联想到中国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是怎样凝聚在一起的。
    甚至在中西乐器上也存在对立和互补的差异。西方四弦的小提琴比中国两弦的二胡更具国际性,这里音域的宽窄恐怕是造成它们之间差别的一个理由。音乐上的音域概念告诉我们,从高音到低音这两极之间的对立越大,音域就越宽,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自由度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音代表情感,低音代表理智,只有高音和低
音之间的远距离、大跨度的两极对立,才能产生绚丽多彩的乐章和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音域就是思想域、情感域。两弦的二胡音域窄,消解了从高音到低音的对立,消解了情感与理性的界限,这可能与二元互补的结构方式有关。
    2 能指化和所指化
    在符号学中,能指表示符号的形式或符号本身,所指代表符号的内容或客观对象。所谓的能指化即以符号能指为认同坐标,强调能指的支配性和存在性。而所指化则是以符号内容或客观对象为认同坐标,强调所指的中心地位。
周易的阴阳符号是两种卦象,由它们组合成八个单卦,再由八卦相互配合排列而形成六十四重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先民从无数的自然物中概括出八种自然景象,用以说明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总图景的初步尝试。因此,阴阳符号的主要特征是,即象征性。《系辞上》: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易传》的作者认为,八卦可像宇宙一切事物,每卦可像多种事物。《说卦》里就一一指明,如乾卦和坤卦,就分别可像马、牛、首、腹、天地、父母等等。
周易的阴阳符号体系中,被赋予了指称的普遍性。天下、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象,周易都能象其像。如果说是能指,是所指,则是亦能指亦所指。不仅周易,整个汉字系统作为象形文字系统,也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能指与所指不分的混成状态[8]。阴阳符号的这种能指亦所指的互补性质,导致了所指的能指化或所指的不在场性。我们说某个卦象像马、牛、首、腹、天地、父母等,其实是说它处于不像之间的互补状态。说它,即所指的能指化,能指本身即所指,阴阳符号的自身即含有意义;说它不像,就是所指的不在场,正因为所指的不在场,卦象才可以象征若干对象。阴阳符号的这种所指的能指化或所指的不在场性,说明周易符号更注重的是能指,而不是所指即的对象。因此,互补方式是倾向于能指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是由女演员扮演的;他的道白是拿腔拿调的,他的动作是舞蹈,服装也没有多少历史根据。如果观众不认为演戏是假扮,他就不会相信这个梁山伯是男性,更不用说为他撒下同情的眼泪了。所以,中国的戏剧与话剧
不同,是高度能指化的,观众更感兴趣的是能指的,而非所指的。有些农民看到话剧演员像生活中的人那样说话、走路;既不唱、又不跳,他们就觉得这不像戏。因为他们心中的戏即能指性、假扮性。
而0/1符号在形体(能指)上完全是抽象的差别性单位,其能指自身没有任何象征意味,仅仅作为事物的一种标记符号。二进制符号处于两种对立当中:其一,0与1之间的对立,在相互区别中获得各自的价值。其二,能指与所指的对立,由于能指形体没有任何象征意味,使得能指完全形式化为一个纯标记单位,使得它与所指对象明确地分离开来,因此其能指具有透义性的特点。所谓透义性,即所指的在场性:透过能指直达所指。所指的在场有两种含义:其一,唤起一个概念或事物。其二,呈现一个实体对象。无论哪种情况,以所指为认同坐标,是0/1符号的最大特征之一,就像话剧,它总是写实的、指向真实对象、指向所指的。二元对立方式是倾向于所指化的,而互补的阴阳符号是以能指为认同坐标的。就哲学的观点而言,二元对立倾向于客观性的经验,强调的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客体间可感觉到的实体性差异,最终导致对外物之性能和面貌的认识。二元互补注重主观性的体验,将客体化为一种准主体,二者相融合,形成一个不分主客的边缘世界[9]。
    3 结构化和解构化
    二元互补的阴阳符号强调能指、符号的在场,所指、对象的不在场,使得符号的结构要素产生一种游移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二元互补的阴阳符号类似德里达所谓的区分延搁区分是指,在空间上(线性排列上)阴阳符号之间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指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在巫师(运用周易的人)看来,阴与阳没有本质区别。如生与死的概念:生死不过是从一个世界移到另一个世界,而且两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灵魂不死,并可以有一种生死可逆观:人甚至可以借尸还魂[10]。这就是所谓的区分,一符号总是为另一符号所限定,二者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以互相指涉代替等级制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延搁即前面所说的能指化:在时间上看阴阳符号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
引出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确定一个能指的所指,结果发现的仍是一个能指。就像巴尔特所比喻的剥洋葱,每剥掉一层能指(皮),结果发现的所指仍是一层能指(皮),一直剥到最后,还是空心的。所以发现所指就意味着是一个无穷延搁过程。它宣判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时,暗示了意义选择的无穷可能
性[11]。
二元对立则是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即对立的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能指/所指、符号/对象……前一项依附于后一项,后者是中心。这种以客体、理性为中心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哲学:先有一个本源的、本质的东西,而后有派生的、非本质的东西。在二进制的0/1符号中,它所遵循的所指化结构原则便是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的:符号结构不过是客体逻辑关系的同构性反映,因此,符号结构要体现事物的客观规则,要按客体逻辑关系建立起等级制的完整结构。
阴阳符号的解构性和0/1符号的结构性,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可以体现出来。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是非中心的散点透视画法,西洋画采用的是中心主义的焦点透视画法。所谓焦点透视画法,指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使平面上的景物产生立体感、真实感。如一幅画分近景、中景和远景,那么远近不同的景物的大小比例一定是不同的。画中一般有一个中心:眼前之物细腻清楚(焦点),中景事物大体可见,远景之物只现轮廓。这种焦点透视极真实地把眼睛看到的真实空间表现出来。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只表现二维空间,画面上往往没有突出的中心。宋代画家郭熙曾总结过中国画的空间形态: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
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里的三远是说在一幅画里可仰山颠、窥山后,望远山。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固定于一点的再现真实的空间是不可能三远兼顾的。所以在中国画里缺少那种定于一点的中心意识,每一部分都是相对自足的整体。整体布局具有一种非中心的解构性。而焦点透视则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结构性表现。
    再看[元]马致远的名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
 
这些名词性排比句所渲染的意境,完全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效果。每个名词代表一个独立的意象,各意象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从属、等级关系,每个意象都是相对自足的整体,同时彼此间因为相似又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意象。汉语学者申小龙认为,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的语言,句子组合自由,不受语法形态的约束,是一种散点透视的语言。而西方语言则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焦点透视的语言,其严格的主谓框架反映了西方语言中语法与逻辑的密切关系[12]。二元互补的散点透视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空间组织形态,马克思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组织形态,正是散点透视的结构原则。至今我们仍能在全息式、小而全的社会组织单位中发现二元互补的散点透视的结构原则的存在。
尽管周易阴阳符号的解构与西方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结构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取消了两项关系单位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结构的动态相互转化过程,但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解构主义的符号是再符号化的结果,是针对所谓的二元对立的符号进行的解构。阴阳符号则是对现实的符号化,解构符号是对符号的再符号化:从二元对
立的符号到二元互补的解构符号,这本身仍然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二元对立原则。而阴阳符号从未走出否定的第一步。因此,解构符号从本质上讲仍是二元对立的。其二,阴阳符号是同质性的,具有二元关系的两项单位之间在结构上的间距性被消解了。而解构符号是异质性的,两项单位之间的间距性是一种被意识到的消解: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间距性,又要消解它。其三,阴阳符号是熟悉化的,解构符号是陌生化的。同样是二维空间的散点透视表现手法,毕加索的画与中国画截然不同。中国画是无意识的自然形态的解构,是按照熟悉的结构方式创作的结果。而毕加索的画是一种后现代的零散化效果:有意识的拆散。阴阳符号的解构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力量。而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符号是一种主体创造行为,是一种陌生化创造,即对二元对立的结构产生一种陌生或距离感,变得很奇特,不自然,改变人们的感知方式。所以,阴阳符号是结构前的解构,解构主义符号是结构后的解构。前者是前现代的,是一种熟悉化,没有反思的;后者是后现代的,是一种陌生化,反思的。
 
 
 
 
注释
[1]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6页。
[2]丁宁编译《信息论》,国外社会科学98年1期。
[3]见孟华《论符号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云梦学刊1998年1期。
[4]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207页。
[5]同上,11页。
[6]同上,101页。
[7]同上,21页。
[8]参见《思想文综》1期,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32页。
[9]同[1]46页。
[10]漆浩《巫、医与气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37、38页。
[11]《文化与艺术论坛》1期,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48页。
[12]申小龙《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250页。
 

 

 
 
 
                         
 
 
    内容提要:人的理性能力表现为以“一”驭“多”的符号化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偶值性思维,即用二元性单位构成符号,来解释、区分世界。人类偶值性符号化能力包括两种,一个是信息编码式的,以0/1符号为代表;一个是类比象征式的,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二进制符号是以二元对立为结构基础的,其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区别;周易符号是以二元互补为结构基础的,其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相似或趋同。这两种结构方式的主要差异是:异质化和同质化,所指性和能指性,结构性和解构性。
 
    一 周易符号和二进制符号结构的二元性
 
    按照康德的观点,人具有一种以的理性能力。是各种感性材料,则是理性形式。金星在早晨出现的时候叫启明星,在傍晚出现则叫长庚星,这是感觉上的;但通过理性分析我们知道它们实际上是同一颗星,这同一颗就是一种理性认识。由于人类具有以的理性构造能力,所以世界被赋予秩序和规律,变得可以被认识、为人类所利用。符号学把这种以的理性能力称之为人的符号化能力。我们知道,符号的基本特征是把感性材料提高、抽象到某种普遍的形式,以代表一定的意义或某类对象。符号本身就是相统一、相结合的产物: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我们可以对它们之间的忽略不计,用树叶一词加以概括、指称,此即。用语言符号为事物命名,就是对杂多的感性事物的一种抽象分类,使世界清晰可辨。
    符号学以的符号化能力主要表现为偶值性思维。所谓偶值性即二元性,指成双的功能性差异的复杂格局,旨在所考察的各种素材中寻求功能性的二元区分形式。这一概念显然是符号结构概念的基础。结构主义者把对二元性的辨认看成是儿童最初的逻辑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看到文化对自然的最初的独特的介入。结构主
义者因此认为,创造和感觉二元性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独特的人类心灵活动_创造结构的活动。二元性划分是人类为世界分类的最基本结构手段。如地球有南极北极,方向有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万物有阴面阳面,力量有强弱,人事有是非好坏,风景有美丑雅俗,关系有亲疏,味道有浓淡,范围有大小,量度有厚薄……据不完全统计,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中,涉及这类两极的地方就有几十处,至于《庄子》对它们的涉及,就更是数不胜数。久而久之,这种两极模式久成为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背景,不论一个人地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大,都难以逃出这个巨大的二元背景的挟持和束缚……成为人不学而会的第二本性。[1]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符号结构的概念,所谓符号结构性就是二元性,即把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简化、抽象为简单的二值关系项,并由二值关系项的无穷组合,构成复杂的符号世界。人们的结构能力,就是利用偶值性符号手段来解释、区分世界的能力。
    人类的偶值性符号思维包括两种方式,一个是信息编码式的,将物质转化为比特;一个是类比象征式的,将现象转化为现象的形象。前者以二进制的0/1符号为代表,后者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
    人们将客观对象进行符号化二元处理,其中的一个类型是把物质的东西转化成比特。比特是信息的计算单位,它是一种基本的二元对立,可用0/1表示。拿一本有25万个词的词典为例,我们可以说每一个词均包含了18比特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必须在信息是在前半部分抑或是在后半部分之间做出许多选择。对这类问题回答18次
,就能在词典里确认任何一个词。因而,某一个词也就可以用一种二进制表达出来,比如01101100……”。因此,二进制符号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化认知模式[2],它反映了人类把握世界的符号化能力。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就是一种对复杂事物的简化能力。将多元、开放、多维的世界转化为二元对立的比特,是人类创制符号、传递信息的基本方式之一。
    人类符号化活动的另一类型是类比象征式的。类比或象征也是人类对事物进行符号化处理的认知模式,与信息方式不同的是,前者是借用与对象相似或相关的形象来虚拟客观对象的。如周易符号就是由这样一种类比象征的符号化方式构造的。周易符号虽然也是按偶值性结构原则建立的,但与二进制的0/1符号不同的是,周易符号具有很强的象形性质。所谓的爻是《易》的基本符号,有- -”“—”两种,即阴阳符号。周易的象形性首先体现于用爻结合的符号即阴阳符号,标志自然的形象。《易.系辞下》认为,爻的图象是仿效天下万物变化运动的产物,故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由阴爻和阳爻构成的周易符号体系,被赋予了指称的普遍性。天下、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象,周易都能象其像。也就是说周易符号的能指(形体)与所指(所表达的意义内容)之间有一定象征性联系。周易符号由阳爻和阴爻构成了描写世界的最基本的两种卦象,由它们组成了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是先民从无数的自然物中概括出八种自然景象,用以说明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总图景的初步尝试。其中阴和阳的对立是宇宙间的根本对立。《易经》把自然与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就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与发展变化的概念。因此,周易是按照类比象征的偶值性结构方式建立的符号系统。其他象文学艺术、建筑、服装、神话、宗教等等符号系统,也是由类比或象征的符号化方式构成的。无论是信息编码式的二元性,还是类比象征性的二元性,都说明偶值性思维是人类以
 的理性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们都体现了符号学最基本结构原则:有限的手段的无限运用
符号的二元性结构体现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它是组织人类行为、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力量和方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空间和时间的生活格式,这种不同的格式造成了文化的差异、社会的差异。这是本文真正关心的对象:二元性方式是怎样决定历史和社会的?比如东方中国的周易符号系统用二元化的两个基本符号解释世界;西方文明创制的计算机二进制符号用二元化的01来描写世界。东西文化虽然都遵循偶值性思维方式,但二元化的结构方式不同,却导致了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
 
    二 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
 
    二进制符号和周易符号结构方式的主要差异是二元对立和二元互补。
  所谓的二元对立,是以两项之间的对立性差异为基础的。其基本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区别或对立。二进制符号的在和的对立中获得了自己的价值,在和的对立中获得了自己的意义。所以,二元对立实际上反映了理性逻辑思维的抽象原则:从事物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出发,发现偶值性事物之间其最简单、最基本的区别性对立特征,二者之间非此即彼、决不混淆,从而进一步进行思维抽象。理性逻辑思维所遵守的基本思维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矛盾律的公式是:不能既是A又不是A。排中律则是:或者是A或者不是A。由此可见,逻辑思维规律反映了一条最基本的结构原则:非此即彼。所谓的二元互补是指任何事物都包含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包含的。二元互补的观点旨在消解对立双方的界限,强调彼此间的趋同和动态转化关系。互补的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相似或趋同;对立的原则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不同或对立。可见,二元互补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结构方式,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动态转化的辩证关系。二元互补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特征。二元对立强调区别,因此它尽量突出二项之间的距离感,明确二者之间的界限。对立具有感觉的性质,因此具有在场的、实证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品格。二元互补是我的价值在于与你的相似,相似具有联想的、不在场的、主体选择性的、一元化的品格[3]。相似即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或距离感,因此,二元互补强调的是中介性问题,比如中国道教徒说,神仙代表着阴阳同体,所谓阴阳同体,即人自己就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融合,既有男性又有女性,既有自己,又有他人。中国古人塑造的介于佛道的男女同体的观音形象,可能是这种情况的最好写照了。[4]二元互补这种中介性即消解双方的界限的特征,在道家著作中得到充分体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就会发现,老子的语言本身就处处展现着一种反向之力。其中许多句子,常常是先肯定,后否定,否定中又暗含另一种肯定;有时是先是向一个方向发展,眼看就要走到极端了,就自动生发出一种反向力对之消解。这样的句子,在《道德经》中比比皆是:
“道可道,非常道”:道既可道,又不可道;道可以说出来,但说出来时,就已经不是道。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从前方迎接它,不见其头;在后面尾随它,不见其尾。可见它的头不是头,尾不是尾,头和尾被消解后,其深刻的边缘意义就出现了。
    “道常无为无不为”:道不干什么,但又什么都干。这样一来,无为全消解了,剩下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中间状态。
    从这些语言本身来看,它们回到了介于二者之间的一个非常神秘的边缘领域超然领域。[5]这个边缘领域就是中介性、二元互补性。中国传统艺术,绘画、书法的笔触,戏剧艺术的唱腔,诗词界,都在追求二元互补,追求两极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一种中间状态。即使是一个点或是一个线,也要通过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等反向而动的原则,克服极化倾向,消灭差别,因此它们从不单纯地停留在阴或阳,而是进入阴阳之间更自由广阔的边缘地带[6]。
本文认为,以周易阴阳符号为代表的二元互补模式和以二进制算术符号0/1为代表的二元对立模式,代表了人类二元化结构性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们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中无处不在。
   
   三 二元互补和二元对立结构方式的主要区别
 
    1 异质化和同质化 
    0/1符号的两个关系项是在对立区别中获得了各自的价值,强调的是非此即彼的差异性,因此是一种异质结构。而阴阳符号是消解关系项之间的界限,造成亦此亦彼的中间状态,强调两项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差异性,使每个关系项移心化即向另一关系项转化,克服各自的个性和差异,存异求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境界。因此,阴阳符号是一种同质结构。0/1符号是以异质性即自己不同的特征进入符号结构的,阴阳符号是以同质性即自己的相同特征进入符号结构的。
    中国文化的龙和西方文化的独角兽也表现了上述区别。独角兽是西方神话中的一种动物,样子象马,但头上长着一只独角。龙是汉民族崇拜的神话动物,它是各种动物杂凑起来的:狮头、鹿角、蛇身、鹰爪。这两个动物的区别在于,独角兽是马和独角的叠加,其形象看上去整体是部分之和,每一部分保持了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差异性或异
质性,马的形象与独角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不和谐感,使人感觉到其组成要素之间间距性的存在。而龙的形象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每一部分看上去是对立的:狮头(凶猛、征服者)与鹿角(温顺、被征服者),蛇身(爬行)和鹰爪(飞行),但从整体上看,它们之间的对立和间距性却消失了,奇妙地溶为一同质体。龙的形象使我们感到,人世间势不两立的两极以及各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力,都在这儿达到奇妙的和解和平衡。[7]龙这种二元互补的结构性质,使我联想到中国这个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是怎样凝聚在一起的。
    甚至在中西乐器上也存在对立和互补的差异。西方四弦的小提琴比中国两弦的二胡更具国际性,这里音域的宽窄恐怕是造成它们之间差别的一个理由。音乐上的音域概念告诉我们,从高音到低音这两极之间的对立越大,音域就越宽,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自由度就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音代表情感,低音代表理智,只有高音和低
音之间的远距离、大跨度的两极对立,才能产生绚丽多彩的乐章和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音域就是思想域、情感域。两弦的二胡音域窄,消解了从高音到低音的对立,消解了情感与理性的界限,这可能与二元互补的结构方式有关。
    2 能指化和所指化
    在符号学中,能指表示符号的形式或符号本身,所指代表符号的内容或客观对象。所谓的能指化即以符号能指为认同坐标,强调能指的支配性和存在性。而所指化则是以符号内容或客观对象为认同坐标,强调所指的中心地位。
周易的阴阳符号是两种卦象,由它们组合成八个单卦,再由八卦相互配合排列而形成六十四重卦。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先民从无数的自然物中概括出八种自然景象,用以说明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以理论思维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总图景的初步尝试。因此,阴阳符号的主要特征是,即象征性。《系辞上》:天垂象,见凶吉,圣人象之。《易传》的作者认为,八卦可像宇宙一切事物,每卦可像多种事物。《说卦》里就一一指明,如乾卦和坤卦,就分别可像马、牛、首、腹、天地、父母等等。
周易的阴阳符号体系中,被赋予了指称的普遍性。天下、宇宙、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象,周易都能象其像。如果说是能指,是所指,则是亦能指亦所指。不仅周易,整个汉字系统作为象形文字系统,也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能指与所指不分的混成状态[8]。阴阳符号的这种能指亦所指的互补性质,导致了所指的能指化或所指的不在场性。我们说某个卦象像马、牛、首、腹、天地、父母等,其实是说它处于不像之间的互补状态。说它,即所指的能指化,能指本身即所指,阴阳符号的自身即含有意义;说它不像,就是所指的不在场,正因为所指的不在场,卦象才可以象征若干对象。阴阳符号的这种所指的能指化或所指的不在场性,说明周易符号更注重的是能指,而不是所指即的对象。因此,互补方式是倾向于能指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是由女演员扮演的;他的道白是拿腔拿调的,他的动作是舞蹈,服装也没有多少历史根据。如果观众不认为演戏是假扮,他就不会相信这个梁山伯是男性,更不用说为他撒下同情的眼泪了。所以,中国的戏剧与话剧
不同,是高度能指化的,观众更感兴趣的是能指的,而非所指的。有些农民看到话剧演员像生活中的人那样说话、走路;既不唱、又不跳,他们就觉得这不像戏。因为他们心中的戏即能指性、假扮性。
而0/1符号在形体(能指)上完全是抽象的差别性单位,其能指自身没有任何象征意味,仅仅作为事物的一种标记符号。二进制符号处于两种对立当中:其一,0与1之间的对立,在相互区别中获得各自的价值。其二,能指与所指的对立,由于能指形体没有任何象征意味,使得能指完全形式化为一个纯标记单位,使得它与所指对象明确地分离开来,因此其能指具有透义性的特点。所谓透义性,即所指的在场性:透过能指直达所指。所指的在场有两种含义:其一,唤起一个概念或事物。其二,呈现一个实体对象。无论哪种情况,以所指为认同坐标,是0/1符号的最大特征之一,就像话剧,它总是写实的、指向真实对象、指向所指的。二元对立方式是倾向于所指化的,而互补的阴阳符号是以能指为认同坐标的。就哲学的观点而言,二元对立倾向于客观性的经验,强调的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客体间可感觉到的实体性差异,最终导致对外物之性能和面貌的认识。二元互补注重主观性的体验,将客体化为一种准主体,二者相融合,形成一个不分主客的边缘世界[9]。
    3 结构化和解构化
    二元互补的阴阳符号强调能指、符号的在场,所指、对象的不在场,使得符号的结构要素产生一种游移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二元互补的阴阳符号类似德里达所谓的区分延搁区分是指,在空间上(线性排列上)阴阳符号之间总是互相转化、互相指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在巫师(运用周易的人)看来,阴与阳没有本质区别。如生与死的概念:生死不过是从一个世界移到另一个世界,而且两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灵魂不死,并可以有一种生死可逆观:人甚至可以借尸还魂[10]。这就是所谓的区分,一符号总是为另一符号所限定,二者互相制约、互相转化,以互相指涉代替等级制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延搁即前面所说的能指化:在时间上看阴阳符号总是延搁所指的在场。这种由符号的共时态区分
引出的历时态的延搁,加深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本质。确定一个能指的所指,结果发现的仍是一个能指。就像巴尔特所比喻的剥洋葱,每剥掉一层能指(皮),结果发现的所指仍是一层能指(皮),一直剥到最后,还是空心的。所以发现所指就意味着是一个无穷延搁过程。它宣判了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时,暗示了意义选择的无穷可能
性[11]。
二元对立则是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即对立的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能指/所指、符号/对象……前一项依附于后一项,后者是中心。这种以客体、理性为中心的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哲学:先有一个本源的、本质的东西,而后有派生的、非本质的东西。在二进制的0/1符号中,它所遵循的所指化结构原则便是本质主义、中心主义的:符号结构不过是客体逻辑关系的同构性反映,因此,符号结构要体现事物的客观规则,要按客体逻辑关系建立起等级制的完整结构。
阴阳符号的解构性和0/1符号的结构性,在中西绘画的比较中可以体现出来。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绘画采用的是非中心的散点透视画法,西洋画采用的是中心主义的焦点透视画法。所谓焦点透视画法,指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中的事物,使平面上的景物产生立体感、真实感。如一幅画分近景、中景和远景,那么远近不同的景物的大小比例一定是不同的。画中一般有一个中心:眼前之物细腻清楚(焦点),中景事物大体可见,远景之物只现轮廓。这种焦点透视极真实地把眼睛看到的真实空间表现出来。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只表现二维空间,画面上往往没有突出的中心。宋代画家郭熙曾总结过中国画的空间形态: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
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里的三远是说在一幅画里可仰山颠、窥山后,望远山。用西方的焦点透视画法,固定于一点的再现真实的空间是不可能三远兼顾的。所以在中国画里缺少那种定于一点的中心意识,每一部分都是相对自足的整体。整体布局具有一种非中心的解构性。而焦点透视则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结构性表现。
    再看[元]马致远的名句: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
 
这些名词性排比句所渲染的意境,完全是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效果。每个名词代表一个独立的意象,各意象之间没有逻辑上的从属、等级关系,每个意象都是相对自足的整体,同时彼此间因为相似又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整体意象。汉语学者申小龙认为,汉语是以名词为中心的语言,句子组合自由,不受语法形态的约束,是一种散点透视的语言。而西方语言则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焦点透视的语言,其严格的主谓框架反映了西方语言中语法与逻辑的密切关系[12]。二元互补的散点透视可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空间组织形态,马克思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组织形态,正是散点透视的结构原则。至今我们仍能在全息式、小而全的社会组织单位中发现二元互补的散点透视的结构原则的存在。
尽管周易阴阳符号的解构与西方的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结构有相似之处,二者都取消了两项关系单位之间的界限,体现了结构的动态相互转化过程,但二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解构主义的符号是再符号化的结果,是针对所谓的二元对立的符号进行的解构。阴阳符号则是对现实的符号化,解构符号是对符号的再符号化:从二元对
立的符号到二元互补的解构符号,这本身仍然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二元对立原则。而阴阳符号从未走出否定的第一步。因此,解构符号从本质上讲仍是二元对立的。其二,阴阳符号是同质性的,具有二元关系的两项单位之间在结构上的间距性被消解了。而解构符号是异质性的,两项单位之间的间距性是一种被意识到的消解: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间距性,又要消解它。其三,阴阳符号是熟悉化的,解构符号是陌生化的。同样是二维空间的散点透视表现手法,毕加索的画与中国画截然不同。中国画是无意识的自然形态的解构,是按照熟悉的结构方式创作的结果。而毕加索的画是一种后现代的零散化效果:有意识的拆散。阴阳符号的解构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力量。而后结构主义的解构符号是一种主体创造行为,是一种陌生化创造,即对二元对立的结构产生一种陌生或距离感,变得很奇特,不自然,改变人们的感知方式。所以,阴阳符号是结构前的解构,解构主义符号是结构后的解构。前者是前现代的,是一种熟悉化,没有反思的;后者是后现代的,是一种陌生化,反思的。
 
 
 
 
注释
[1]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6页。
[2]丁宁编译《信息论》,国外社会科学98年1期。
[3]见孟华《论符号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云梦学刊1998年1期。
[4] 滕守尧《文化的边缘》,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207页。
[5]同上,11页。
[6]同上,101页。
[7]同上,21页。
[8]参见《思想文综》1期,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32页。
[9]同[1]46页。
[10]漆浩《巫、医与气功》,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37、38页。
[11]《文化与艺术论坛》1期,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48页。
[12]申小龙《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250页。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