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的文化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陆正兰
探讨音乐,就不必讳谈流行。作为音乐的文化符号学动力,“流行”是音乐表意的基本方向,也是当今消费社会,音乐产业追求最大社会化的基本方式,原因很简单:歌曲不仅是让大家听的,哼唱的,更是让大众在各种场合传唱的。传唱,是歌曲成功的证明。可以有抽屉文学,沙龙戏剧,歌曲不可能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这一期动态的《流行音乐的文化符号学研究》,与其说赶上了个鲍勃.迪伦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髦,还不如说时机早就在那里,问题早就浮出水面,这个专栏早就需要做。迪伦用他的歌,唱出了最有深度的诗,并让亿万人呼应,这就是歌词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流行的力量。
本期刊出的一组中外论文,观点可以商榷讨论,论题却相当新锐。流行歌曲有什么符号学特征?唱出来的歌词是不是一种诗?为什么流行音乐的符号场域不断在扩展?歌词如何在中国文学运动中担当了先锋的作用?当代“神曲”的出现算不算歌曲艺术的一种标出?中国的“歌词人”如何在他的歌曲中标新立异?崔健、汪峰、闫肃、张黎、乔羽、庄奴、方文山、林夕等,他们的成绩应当如何做文化符号学的评价?当今歌坛占百分之八十的情歌中又有怎样的性别符号表征?这些论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者走进这片青葱的田野来。
10, 陆正兰 歌曲文本的性别符号传播
11, 李诠林 歌词研究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