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顺,男,1957年8月生,成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四川大学“《儒藏》工程”学术委员、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儒家哲学;中西比较哲学•儒学与现象学比较研究;中国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发表文章一百多篇。 近年提出了影响广泛的“生活儒学”思...
作为理解宗教与哲学中“超越”观念的语义背景,“超越”这个词语的一般语义结构是“某 主体超越某对象(的界限)”。从主词来看,宗教的超越主体是“上帝”或“天”;而哲学的超越主体则是人。从宾词来看,宗教所超越的界限是凡俗世界,故而上帝或天是“超凡的”,此即所谓“外在超越”;而哲学所超越的界限则是经验,故而人的理性或心性可以...
儒学的“恻隐”不是舍勒的“同情”:恻隐并不基于认知或“再感知”;恻隐不是“再体验”,即不是“参与”到对象的体验中;恻隐也不是“价值盲”,而是价值的源泉。恻隐即爱或爱的原初显现,而非与爱对立的“低级”情绪。恻隐是一切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本源。 ...
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是如何兑现启蒙承诺——人的解放,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坚持的诉求。因为时至今日,作为某种主体的"人民"依然要么是前现代的"臣民",要么是现代化的"大众",而真正的"人"尚未诞生。哈贝马斯寄希望于对话范式的转换,即从主体性范式转换为交互主体性范式,为此而建构了"对话伦理学"。然而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主体间性的...
既有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时间观念已经受到了挑战。但这种挑战并不是用另外一种现成的时间观念来代替它,而是追问任何一种时间观念是何以可能的,亦即揭示一切时间观念的本源,从而重新给出时间观念。通过对现象学、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时间观念的分析,可以发现,时间观念产生于从“无间性”到“有间性”的递转之中,而此“无间”即是“...
首先表达一个歉意:今天是周末,占用大家宝贵的周末时间,很不好意思。同时,我也要对古籍所、舒老师[①]表示感谢,给我提供这个机会,向在座诸位汇报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大家都知道了吧?那么,我为什么会选这个题目呢?那天古籍所跟我联系的时候,我想了一下,这个题目比较恰当。第一个原因是:我猜想...
人工智能的超速演变,不久就将替代人类智能主导当代文化。这个...
以符号学的观点观照,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在运用符...
当人被定义为"符号动物"时,符号化思维和符号化行为就成为人的本...
国际传播不仅需要言语传播,更需要非言语传播实现高语境文化与...
(主持人:伏飞雄)21世纪初西方“跨媒介叙述学”研究勃兴前,已...
“出位之思”其实也就是“跨媒介”问题。所谓“跨媒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