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刊物

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研究

作者:冯月季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930    2024-03-01 13:49:48

 中国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研究

 

主持人:冯月季

 

中国近代史的开启,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来自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然而,世界文明与文化的传播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若从历史长时段的范畴来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从来都没有中断过。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广泛传播,影响力深远且持久。因此某种程度上而言,历史上“西风东渐”的另一面,也存在着中国文化的“东风西渐”。而“文化”的传播,不仅是物质的传递和观念的表达,更需要具体的符号形式作为载体。

因为历史悠久,中国文化符号传播到世界的具体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不过,从现有的典籍和文献中可以发现,自公元前四世纪起,“中国”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出现在西方的历史学和博物学的著作中,中国被称之为“赛里斯”(Seres)或“秦”(Sin-nim),意指“丝绸”。这说明,在世界第一个轴心文明时期,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就由古代印度和波斯传播到西方世界;其后,随着海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地理大发现,中国文化符号不仅深刻影响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出现了所谓的“东风西渐”现象,尤其是在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和艺术符号广泛传播流行的“中国风”(Chinoiserie)。

考察中国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历史,其目的不仅在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产生的世界性影响,而且需要反思的是,中国在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经在西方世界流行的“中国风”为何逐渐式微并最终发生了翻转,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以晚发现代化国家和传统文化符号大国形象融入世界市场,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为何在文化符号的创新方面却显得乏力,以至于在今天,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依然主要是由传统文化符号塑造的“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形象。

这样的国家形象定位显然与今天的中国实际现状不符,也与当下全面实施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生抵牾。在传统文化符号大国基础上,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当代文化符号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回望人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等外在文明形式的传播与交往,往往是建立在以文学、艺术、哲学等文化符号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文化符号是国家和社会文明发达程度的标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重要的标志是中国文化符号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刮起“中国风”。

 

 

参考文献

冯月季:《中国当代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叙事体系建构》,《对外传播》,2023.11

冯月季:《文明互鉴与文化转码》,《理论学刊》,2023.4

冯月季:《当代文化符号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2023-4-26

冯月季:《中华文化符号的内涵、疆界与生成要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3.1

杜莹杰 贾晓萌:《电视剧的中国故事与国族符号的国际传播》,《现代传播》,2021.9

王鑫:《流动性、具身性与符号性: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议程与路径拓展》,《新闻记者》,2022.9

阮静:《中华文化符号与中国文化传播》,《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6

陈伟 卢德平:《共同体意识与现代性转化: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的时空价值与规约》,《现代传播》,2021.11

谢清果 韦俊全:《意象中国:作为华夏文明传播符号的“意象”及其传播模式》,《新闻与写作》,2024.1

吴阿娟 韩阳:《从文化符号到精神标识:对外传播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与融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23.10

樊丽 吴晓东:《地方与国家的“合奏”:中国文化符号海外传播突围路径》,《编辑之友》,2023.8

刘莉:《中华文化符号的层次、特征与传播》,《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3.3

白晓晴:《融合中的传承:微信平台中电子贺卡的春节文化符号传播研究》,《现代出版》,2020.1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