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精神符号学研究

作者:李思屈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613    2022-01-11 20:35:35

绕不开的精神现象:精神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李思屈

 

作者简介

李杰,笔名李思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数字娱乐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中国海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家,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会文化政策与文化创意产业海外项目评审员,日本吉田秀雄纪念事业财力2002年度客座研究员。以符号学为工具研究精神文化传播现象和文化消费规律,研究动漫、游戏、影视、广告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规律,以及新媒体条件下实效广告传播的规律。独立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和省级重点课题5项。专著《数字娱乐产业》(2007)获浙江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编著出版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文化产业概论》(2021)。近年来发表《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2017)《AI时代价值传播与人类精神》(2018)、《精神符号学的概念 方法与应用导论》(2021)等传播符号学、文化产业研究和认知神经传播学术研究论文约70余篇。

 

精神符号学处理的是人类精神现象,要解决的是科技时代的信仰重建与价值传播问题。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通过精神的逻辑展开来描述精神的现象,而我们的精神符号学则通过现象来观察精神。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以辩证逻辑的方式描述精神的运行,而精神符号学考察的则是人类生活世界的具体呈现的精神样态。

文科的学术不能成为思想的避难所,文科创新必须面对精神现象及其濱化逻辑。文科的沦丧始于概念翻新而精神陈旧,传统文化的精神的承继发展更不容于采取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的学术套路。

探索人类心灵的永恒结构,是自维科以来人文科学的学术抱负,也是符号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即“寻找心灵本身的永恒结构,寻找心灵赖以体验世界的,或把本身没有意义的东西组成具有意义的人们需要那种组织类别和形式”(Jameson,1970,p. 109)。我们之所以提出精神符号学,是因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聚焦于人类精神现象,区别于当下流行的普通符号学,尤其不同于那些把符号学定义为“研究符号现象”、或“研究表征行为”的各种符号学定义。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我们的符号学目前需要处理、又能够处理的,只是精神的符号化显现,或价值的符号化生成与传播。精神符号学把符号视为精神的载体,进而探索人类精神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基于这一目的,我们把符号定义为“符号是承载了一定精神内容的物质形态”。(李思屈,2017)

目前已经公开发表的精神符号学相关成果主要分为三个大类,一是以符号学方法描述精神现象,探索人类精神的技术呈现、精神符号的生产及其演化;二是追踪时代精神、解决精神建构与价值传播问题;三是关注文化产业与数字娱乐中的精神生产与符号消费,探索中国创新文化培育与符号传播问题。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李思屈:精神符号学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李思屈:精神符号学导论

李思屈:符号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内在逻辑

李思屈:AI时代的人类精神与价值传播

张杰、余红兵:反思与建构:关于精神文化符号学的几点设想

李涛:动画符号学建构的阿基米德点探析:基于精神符号学的研究

李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型研究

陈中、姚婷婷:三心合一:精神文化符号学认知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知”

赵小波:文化产品互动营销的精神符号学本质

何苗:精神符号在电影中的选取、植入与传递——电影《盗梦空间》的符号学阐释

关萍萍:试论网络游戏玩家的“游戏内传播”:格雷马斯方阵视角下的游戏价值论

潘骏晖:007 系列电影中的植入式汽车广告研究——基于广告符号学理论的分析

诸葛达维:游戏社群情感团结和文化认同的动力机制研究

王武林: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漫文化传播及其竞争力研究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