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符号美学系列:符号美学的哲学面向专辑

作者:董明来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1599    2022-11-12 11:02:47

 符号美学系列:符号美学的哲学面向专辑

主持人 董明来

 

美学,从来都首先是一种哲学。从历史上来说,它从现代欧洲哲学,尤其是早期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深厚土壤中生发出来:作为德国哲学的奠基人,康德也是美学的助产士;在黑格尔对德国哲学之经典样态的总结中,对理念论美学的完善表达,是不可忽略的一环。美学和欧陆哲学的这种纠缠甚至在后者结束了其黄金年代后,也仍然在持续: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以至于伽达默尔等思想家对德国哲学传统的“内部爆破”,首先呈现为对艺术和美学问题的,新的研究策略。而在作为二战后欧陆思想另一重镇的法语思想界,美学书写和哲学构建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加紧密:无论是对于以萨特、梅洛-庞蒂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还是对于包括了拉康、巴尔特、克里斯蒂娃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思潮来说,美、感知、艺术等问题都绝非人类生活的“一个特殊侧面”——恰恰相反,它扎根于主体存在的基本结构之中,因此思考美学问题,就是思考生存问题本身。

美学是一种哲学:这也不止是欧陆思想传统才有的信念。对于英美思想家来说,思考美学问题也是他们确立自己思想独特性的一种有效策略:众所周知,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代表作之一,恰恰是关于美学的《艺术作为经验》(Art as Experience)。作为当代英语学界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流派,分析美学和实用主义似乎在美学问题上达成了某种合作性的立场:在当代英美思想家看来,美学实际上就是艺术哲学,并且这种艺术哲学应该被放在分析哲学和实用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展开。

虽然一般来说英美和欧陆的思想传统有着巨大的区别,但二者之中的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域,却从来有着极大的重叠和交叉。毕竟英美哲学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批判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美学”。而在二者都关注的问题之中,最为核心的其实是两个:1. 艺术与感知之间的关系;2. 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之间的关系。在从康德以来的欧陆美学传统,一般都默认艺术之为艺术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感知出场样态,同时大都认为如此这般的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有着某种本质上的鸿沟。无论是保守的黑格尔,还是持有激进左派立场的萨特和梅洛-庞蒂,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这种“欧陆美学共识”。甚至是已经被深刻地卷入了与英美思想之对话中的当代欧陆美学,也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强调感知的传统:这在波默(Gernot Böhme)的气氛美学或者说新感知学,泽尔(Martin Seel)的“显现美学”,以及维贝克(Peter-Paul Verbeek)、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对设计的哲学思考中,有着清晰的体现——这些思想家倾向于认为美学绝非仅仅与艺术相关,但仍然强调它作为“感知学”的源始身份。

而现代英美分析美学和实用主义美学的特殊性,恰恰在于对“欧陆美学共识”的质疑:无论是实用主义的奠基人杜威,还是迪基(George Dickie)、卡罗尔(Noël Carroll)、古德曼(Nelson Goodman)、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等当代分析美学家,都宣称对艺术品的经验就是审美经验,而这种经验应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因为受到先锋派以来之当代艺术的深刻启发,以丹托(Arthur Danto)为代表的一批英美思想家都开始认为对艺术的感知并不特殊:它只是一种特定解释的结果。当然,分析美学思想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作为分析美学实际上的奠基人,比尔兹利(Monroe Beardsley)对艺术经验的看法非常接近于康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是以上提及的大多数英美思想家的共同论敌。

要澄清以上简短梳理出了当代美学的种种争执,一种意义哲学的眼光或许是必须的。关于艺术、感知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疑惑,实际上是关于意义与感知之关系的疑惑:意义是否先于感知,感知之中是否卷入了非命题的意义,以及艺术作为特殊的意义文本,究竟首先是被经验,还是首先应当被释义(paraphrase)?因此,本期所选的论文,不但有具体关注当代美学争执之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也试图囊括从意义哲学出发对试图切近美学领域的努力。

 

 

董明来:论艺术经验的现象学结构

董明来:从胡塞尔现象学出发论表意过程与编码-解码之区别

赵毅衡艺术与动势

赵毅衡、罗贝贝艺术意义中的三维配置:符形、符义、符用

赵毅衡贾佳艺术文本的组合轴演变与体裁位移

陆正兰赵毅衡艺术与物

陆正兰赵毅衡艺术符号学:必要性与可能性

吴兴明重建意义论的文学理论

赵奎英当代艺术发展引发的四大美学问题

李素军“何为艺术”与“艺术何为”——分析美学视野下的迪基——比尔兹利之争

彭锋“艺术”到“艺术界”——艺术的赋魅与祛魅

林云柯分析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一种基于亨普尔模型的艺术理解视角

牛春舟朱玉凯梅洛-庞蒂知觉理论与数字艺术审美体验转向

杨光艺术中的气氛空间——气氛现象学视角的考察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