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董迎春《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525    2012-12-25 15:27:21

符号学开拓丛书(第二辑):

走向反讽叙事——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

80年代的“诗歌话语”是一种“文学场”,不断与政治相纠缠同时又在极力挣脱政治束缚,它构成了80年代最重要的且最有影响的文化景观之一。我们考察作为“文化”的80年代诗歌,就是考察这种文学话语背后渗透的意识形态,破解隐藏背后的“权力”关系。“诗歌”作为“文化”的重要样式,参与了各个阶段意识形态的建构。选择“80年代诗歌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也旨在探究80年代诗歌作为“文学场”背后所渗透的“意识形态意蕴”。
根据后现代叙事学理论家、“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海登•怀特的叙述话语理论,来考察80年代诗歌的“情节编织”、“论证模式”,以及最终揭示的“意识形态意蕴”,通过对80年代四种“诗潮”的整体观照、80年代诗歌话语的语言层面的剖析、当下重写诗歌史的解构、建构研究,来还原80年代诗歌的文化现场,最终考察发现,20世纪80年代诗歌晚期走向反讽叙事,且影响到90年代以来的当代诗歌书写。
 
  
 
走向反讽叙事——80年代诗歌的符号学研究      I
序诗:时辰之诗    III
  1
第一节当代诗歌研究现状 1
第二节80年代”与“话语分析”     8
一、“80年代”的界定 8
二、“话语分析”:符号/意义     11
第三节 80年代诗歌话语:原因与价值 15
一、选题原因   15
二、论述框架   16
三、研究价值   18
第一章 80年代诗潮“命名”:思潮论 20
第一节“朦胧诗”:“政治型写作” 20
一、命名    20
二、“介入”:政治型写作    30
三、“失意”:政治透支与审美疲劳 35
第二节“第三代诗”:“消费型写作”/“思想性写作” 41
一、命名    41
二、“口语写作”:大众化“消费型写作”    51
三、“后朦胧诗”:精神传承下的“思想性写作”      58
四、“非非主义”:一种“实践”与“形态” 61
第三节“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   68
一、命名    68
二、“女性诗歌”:“身份性写作”    71
第四节“大诗写作”:“普世性写作”   83
一、命名    83
二、大诗写作:以海子长诗为代表 91
小结     96
第二章“石头的转义”:语言论(上)    97
第一节北岛:“隐喻”式写作   97
一、北岛的“隐喻”     97
二、北鸟的“政治型写作”话语,主要体现以下几种特征: 100
第二节于坚:“转喻”式写作   108
一、拒绝隐喻:解构宏大叙事   108
二、“语感”:超越“语义” 114
三、“冷抒情”:从“恸哭”到“戏谐” 115
第三节西川:“提喻”式写作   119
一、“提喻”:综合型写作    119
二、“提喻”:“内在性”精神关联    125
三、“西川体”与“思想性写作”    129
第四节伊沙:“反讽”式写作   132
一、互文性反讽      134
二、狂欢式反讽      137
三、反讽:“同一性”的切断     139
小结     141
第三章 80年代诗歌“走向反讽”:语言论(下) 143
第一节隐喻:“形式论”诗学(表现) 143
一、“朦胧诗”隐喻 143
二、“第三代诗”隐喻   147
三、“反讽叙事”隐喻   151
第二节转喻:“机械论”诗学(还原) 153
一、“朦胧诗”转喻 153
二、“第三代诗”转喻   155
三、“反讽叙事”转喻   159
第三节提喻:“有机论”诗学(综合) 161
一、顾城的提喻      161
二、“第三代诗”提喻(“后朦胧诗”)   165
三、海子的提喻      168
第四节反讽:“语境论”诗学(批判) 174
一、“朦胧诗”反讽 174
二、“口语写作”反讽   176
三、反讽:走向中心     180
小结     182
第四章 80年代诗歌解构与建构:文学史论    183
第一节“重写诗歌史”:问题与理论     183
第二节“情节编织”:《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   191
第三节“文学场”:80年代“三种话语”   197
一、政治话语   197
二、消费话语   200
三、艺术话语   202
第四节“文学史写作”:审美自主 204
小结     208
结语反讽之后 209
参考文献   214
一、相关诗集   214
二、中文译著   216
三、中文著作   219
四、英文部分   224
索引    226
后记    229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