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符号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联姻

作者:董明来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4720    2020-07-06 21:34:02

 

符号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联姻

董明来

 

根据事件的编年史顺序,现代符号学与现象学传统,几乎于同时发轫:它们生长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交界处,见证了西方资本主义从其黄金年代的乐观顶峰跌落,坠入几乎长达半个世纪的动荡、痛苦与迷惘。与外部事件之纷乱相应和的,是人们内在精神世界的秩序重塑,而现象学和符号学传统,又都恰好各自独立地汇入了被称为“语言学转向”的思想变革之中:符号学众多现代起源之中,作为索绪尔语言学之遗产的结构主义思想,一度是“符号学”的同义词。而另一方面,正如德里达所指出的那样,在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的思想中,表达与意义问题始终有着起源性、奠基性的意义。

符号学与现象学在问题意识上的这种原初的共通性,如今已经几乎是学界的共识。然而,基于这种共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反而恰恰是其在纵深与广度上的持续进击:且不提胡塞尔本人的意义理论对于海德格尔、英伽登、伽达默尔的启发性,亦不提德里达站在言说的角度对胡塞尔的挑战;光是在当代世界学术的领域内,这两个传统中丰富养分进行同时汲取的尝试,就始终有着沉重的存在感——当代认知符号学的开创者约伦·索内松学术中的核心线索,就是将胡塞尔的意识分析技术,引入皮尔斯符号学分析的、经验主义的立场。而音乐符号学这一迷人学术领域的起点,则又恰好是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现象学与阐释学。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学与现象学这两个传统的交流甚至联姻,就不只是学术史研究的对象,而是活泼地运作于当下的学术实践。本期专题所介绍的研究,就也径直跳过了海德格尔、英伽登、德里达们的经典研究,而直接进入现象学符号学的,生命的当下。

在当代学人对现象学与符号学的双重关注中,首先值得介绍的自然是对胡塞尔本人之意义现象学的研究本身。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这类研究在西方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但是,通过倪梁康的《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以及榊原哲也的“Husserl on Expression and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我们可以看到此类扎实、传统的意义现象学研究,如何稳健地壮大自身。

倪梁康的《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以及郑辟瑞的《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则让我们看到了现象学学者对于比较研究的敏感性。这种比较的敏感性,自然不只属于胡塞尔学者们。伏飞雄、董丽云、赵宝生、戴登云、董明来们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同时投身于现象学和符号学这两个传统的学者们,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的范式做出何种精彩的表演:在胡塞尔之外,海德格尔、利科、艾柯、德里达,甚至禅宗高僧们,都收到了这些学者精神性的邀请,进入这场关于意义的争执与融合之中。

我们已经知道,符号学传统与现象学传统之间的对话的基底,乃是意义现象本身。而对于意义现象本身来说,意义与真实和真理之间的关系,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当代,这一问题又突入了阐释学的领域。颜小芳的《社群真知与公共阐释——符号学、禅师学交叉视阈下的“真理”问题探讨》,就是对这些当下讨论的,最当下的回应。而在其《真知与符号现象学》中,赵毅衡则更是明确地提出,要真正地切近真理与真相问题,符号学与现象学的传统,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真知问题之外,艺术现象亦是当代中国人文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论题之一,而符号学家们,在此亦未曾缺席。在其《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现象学存在论重建》中,赵奎英敏锐地意识到了艺术符号学需要一个可靠的哲学基础,而现象学与存在论,则或许可以承当此任务。而董明来对艺术经验的研究,则从形式上同时呼唤了现象学和符号学的传统技艺,那就是对结构和意识的拆解与分析。

总而言之,从本期的选文中可以看出,站在现象学与符号学交界处上的当代学者,正在尝试从所有可能的角度与方向,穷尽这两种范式的可能性,从而让对话本身的声音,也能够拥有更加丰饶的层次。

 

 

选文列表

1.       董明来:《论艺术经验的现象学基础》,《外国美学》第31辑(2020.6

2.       董明来:《符号与在场性: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分歧》,《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0辑,2011年。

3.       倪梁康:《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含义?》(一),《现代哲学》2003年第3

4.       倪梁康:《现象学如何理解符号与含义?》(二),《现代哲学》2003年第4

5.       赵毅衡:《真知与符号现象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5卷第2期(2016.3

6.       郑辟瑞:《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

7.       郑辟瑞:《语言与现象学的还原——现象学家如何自我言说》,《人文杂志》2009年第1

8.       孙周兴:《天与地,以及诗人的位置——再论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2期(2012年4月)

9.       颜小芳:《社群真知与公共阐释——符号学、禅师学交叉视阈下的“真理”问题探讨》,《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1卷第1期(2020.1

10.    伏飞雄:《论义是否可发生在语言与符号之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4期(2019.7

11.    戴登云:《构理论的“始基”及其重建——重新反思文字的起源、媒介与我思的关系》,《当代文坛》2012年第3

12.    倪梁康:《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对石里克、维特根斯坦与胡塞尔之争论的追思》,《浙江学刊》2006年第5

13.    赵奎英:《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现象学存在论重建》,《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4

14.    董丽云:《创造还是约束——海德格尔与艾柯阐释观比较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2卷第5期(2010)。

15.    赵宝明:《禅宗诗学的本真修辞与海德格尔的解蔽说》,《文化研究》第23辑(2015

16.    Sakakibara, Tetsuya (榊原哲也). “Husserl on Expression and 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 《哲學與文化》36.4 (2009.4).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