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邓晓宇评赵毅衡《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

赵毅衡在《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一书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这一现状,深入剖析了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泛艺术化盛行的当下,符号美学在人们的日常化文艺消费中有着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不断社会化适应的特质为其提供了生命力,也为当代艺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邓晓宇评赵毅衡《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

作者:邓晓宇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44    2023-11-07 16:21:36

 邓晓宇评赵毅衡《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

邓晓宇

21世纪是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发展新纪元,符号崇拜与价值追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消费动力之一,而我国逐渐步入正轨的艺术产业显然也与符号建构密不可分。不过,当今中国的艺术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商品先行、理论不足的客观困境,泛滥的虚实符号堆积在了人们消费选择的岔路口,却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上存在着双重缺陷。

赵毅衡在《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一书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这一现状,深入剖析了符号美学与艺术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泛艺术化盛行的当下,符号美学在人们的日常化文艺消费中有着重要的结构性支撑作用,不断社会化适应的特质为其提供了生命力,也为当代艺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本书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共分有三个主体部分,以对艺术产业的细分讨论为导入,分别论述了当代艺术产业的泛艺术化和符号特性、艺术产业文本意义的多元建构,以及艺术产业多重文本间的互动与演变。最终,本书以当今符号美学的“新感性”趋势为结语,再次强调了符号美学研究对于当今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为读者深入剖析艺术产业现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迪。

一、艺术产业“泛艺术化”的符号学指涉

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诸多曾经有高准入门槛的领域向大众开放,艺术产业也不例外。工业化带来的艺术世俗化、日常化,以及艺术作品的批量生产曾经引发讨论,并有批判学者认为这样的艺术已然失去“灵韵”。然而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艺术的普及却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群众审美水平,使艺术美传播更广、影响更深。

商品所附加的艺术属性和审美价值越发受到重视,甚至成为商业竞争的要素之一,这代表的也正是“泛艺术化”的切实体现。本书认为这一现象无需过度担忧,正如现今社会的公共空间也高度艺术化那般,城市空间的美化无论是出于公共服务还是商业属性的目的,其结果都能成为人们接触艺术意义的更多途径,“泛艺术化”会成为人类文化的未来。

在对艺术产业的目的性做叙述方面,本书引用了多位批判学派学者的观点,认为艺术产业具有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并落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即艺术想要获得影响力就必须产生经济行为。艺术产业的生存前提要求它必然进入社会系统,成为生产性产业,并与其他产业发生经济联系。与此同时,我国学者陆正兰还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提出了“第四种解码”,以群众为创造源泉,这无疑是开创性的。

而符号学基础则为艺术产业的自我反思提供了理论工具,每一件艺术产业的产品都处在“物—符号—艺术”的三联滑动中,在使用性、符号性和艺术性之间徘徊,并通常是三者并存,这取决于符号接收者所处的语境压力,即意义解读具有无限性和多元可能。任何符号文本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范畴身份,接收者必须按照这种文本身份予以理解。

事实上,三联滑动中的“部分艺术性”正是产业艺术的基础,其艺术解读的每一阶段,都可以用符形、符义、符用的符号学三分科来研究。从这一维度来看,符号组成意义文本,而这样的文本在符号使用过程中意义积累永不结束,这是符号系统在使用中生成的意义路径,也是环环相扣的艺术产业得到理论化定性的重要创新。

二、艺术产业中的文本意义编码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设计是人类拥有能动性的一种符号意义活动。一旦成为经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人就成为了“设计”这一宏观符号系统中的创造者和接收者,不断赋予和再建新的意义。而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其拥有自身独特的“设计三观”,即效用观、价值观、艺术观,这一体系会在实践中形成合一的论证方式,可称之为“元设计”。

“元设计”的特性是在拥有自身特色的同时,其艺术作品越是民族化就越能得到全球欣赏,正因它拥有全球化所必须的多样性,而这样的艺术设计的源头就是本民族的信仰体系,归根结底依旧是社会文化的结晶。

延伸来看,与民族发展和社会思潮同步出现的抽象艺术又为何会为大众所排斥,同时人们反而能够接受蕴含抽象新颖元素的设计?本书认为,这是由于大众观者需要文本具有“单一意义”,却不希望文本无意义,这是解码维度上的惯性处理造成的思维模式。

尤其对于现代艺术品而言,加入抽象艺术元素的目的是为了叠加使用物所拥有的艺术感,使之成为大众期待的“商品附加的艺术性”,这一过程中,三联滑动的变动不居使得该艺术品拥有的“三性并存”越发趋向符合大众趣味的符号文本。在建筑领域,这一特性则塑造了以视觉感知为主的“表皮建筑”,用以承担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

那么,当艺术作品受到如此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时,艺术中的主体性究竟是意义的“呈现”还是“再现”?作者的性质究竟是自发创作的主体还只是一种传达媒介?本书引用了多位中外学者对于这两类观点的论述,最终认为艺术家的主体能够局部进入作品,达到无处不在的碎片式主体性。而现代信息时代下,由多媒介承载的艺术文本则变式更为复杂,往往在不断的重复、错位和互动中形成多层丰富的全新意义文本。

三、艺术产业的文本共生与互演

作为多线融媒体时代的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产业的每一生产环节都涉及大量多领域的交叉合作。而这一过程正是符号系统中聚合轴与组合轴进行双轴操作以构建文本的典型模式,多元艺术文本的生产必然要经过聚合来选择符号,组合来链接符号的步骤,且这两者同时并行,共同作用于文本的建构与不断变形。

对于需要多人创作的艺术体裁而言,这样层叠的双轴操作最终会产生聚合系文本,应用于产业领域,则能够助推系列创作、系列研究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作为艺术产业生命力核心的IP价值。

与此同时,由于媒体发达之极致,人工智能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化,艺术产业的双轴操作过程被迫“浮出水面”。当每一环节都受到群众性的过程关注甚至互动时,大众就从过去的单纯欣赏艺术成品转而变为了聚焦每一次聚合选择的过程。

当代社会文化活动与艺术产业中,意义方式的选择暴露,出现了从组合朝聚合偏移的重大转折,正是这种无可避免的观众“过程卷入”,成为了艺术产业吸引观众越发重要的方式,可谓“大众艺术”的又一层飞跃,在演示者与接收者的身份互换与互动中完成对主体认同的观演再建构。

四、结语

在符号消费掀起又一阶段热潮的当下,艺术产业在快速扩张产业链、不断推出海量文化商品的同时,有必要再回归到符号体系的基础理论上来,从底层逻辑的维度对自己进行再审视。

如何在文本建构层面更合理的囊括美学考虑及观众互动的可能性,从而让艺术产业作为一种具备经济效益的生产性领域产生切实影响,本书从符号学角度提供了体系化的参考建议,填补了当代艺术产业缺乏理论支撑与引导的客观空白,也为该领域未来的创作创新挖掘了多元可能性和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