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讯书评
   书讯书评
徐剑宇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如果说文字借助古登堡印刷术的改进而充盈每个中世纪民众的生活日常,由此促进了文艺复兴光辉时代的到来;那么当今世界中,充盈着民众生活日常的,我想是无处不在的主要提供视觉感知的物,这一转变正与作者在《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以下简称《图像符号学》)一书中所谈及的理论的“图像转向”有关。

徐剑宇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作者:徐剑宇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10    2023-11-07 16:23:51

 徐剑宇评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

徐剑宇

如果说文字借助古登堡印刷术的改进而充盈每个中世纪民众的生活日常,由此促进了文艺复兴光辉时代的到来;那么当今世界中,充盈着民众生活日常的,我想是无处不在的主要提供视觉感知的物,这一转变正与作者在《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以下简称《图像符号学》)一书中所谈及的理论的“图像转向”有关。

作者认为,从更深刻层面来说,“图像转向”不只是图像填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个缝隙,也不仅限于米切尔所说的日常生活图像的理论化解读,这种有关图像的理论是人类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本书即是从这一点出发,试图探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类社会把握世界的新方式,也即书名副标题所揭示的,“传媒景观世界的图示把握”。

探讨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作者并没有浮于空泛的论证,而是从实例、历史脉络、理论三个方面对书中提到的诸多问题进行既有高度又落到实处且令人信服的有逻辑的论证,也正因如此,本书虽篇幅不长,但探讨的问题是复杂且深奥的,本文作为一篇书评难以概括该书内容的方方面面,故仅针对阅读过程中个人认为最有启发的观点以及研究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开章明义且一以贯之

在绪论一章中,作者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统领式的概括,明确了本书两个关键词“图像”及“像似性”的意涵。

作者首先梳理了图像理论的发展与时代背景:从16世纪前的基于生活经验解释图像的前肖像学时代,到16世纪肖像学/图像志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注重形象、故事和寓言而非实际生活经验,最终在20世纪经由瓦尔堡学派(阿比·瓦尔堡、潘诺夫斯基等)的努力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的基础,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图像研究的新方法,及通过对符号性价值世界内在含义的研究来理解艺术图像。

而后顺着现代图像学的道路,米切尔、贡布里希等艺术研究者不断地发展图像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如今人文研究中重要的一条图像学路线。

作为一种方法论,符号学之于研究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的导向,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本书可以视为以图像符号认知形式对当代传媒文化的框架性思考。这种符号形式分析逻辑使得本书研究对象尽管庞大,却能归口于符号形式特征,推演出一些文化模式的形式特点。

同时,作者也通过简述“图式”的理论脉络来论证本书符号学方法的合理性。书名副标题中的“图示把握”来源于康德的“图式”概念,在本书中的使用意涵为一种特有的知性经验把握方式。而作为一种人文的研究,必须明确自身“知识经验”的边界是某种观照对象的方式,而非理解传媒景观世界的唯一途径。这即是在说本书所要讨论的是从“图式”这一角度出发理解传媒景观世界,这是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显示了十足的严谨性。并且,“图式”作为一种知性经验把握方式,也符合符号学以感知为意义起点的理论预设。

同样的,作者也指出借用“图式”这个术语也旨在表明本研究的形式论特征,将传媒景观的诸种特征归纳到一种可理解并且具有一定操作可能性的形式经验当中。即便抽去具体的某一案例,这些形式经验在符号逻辑法则上也依然是成立的。即这一借用能够提供一种具有高度的理论抽象,以容纳本书想要分析归纳的传媒景观的形式特征,从而避免传媒学研究当中个案繁多但抽象不足的情况。

另外,作者认为,康德的“图式”具有一种“总体性的把握”特征,即一种宏观视角,在传媒研究中,宏观视角的缺失是持续存在的一个问题,《图像符号学》一书无疑也是一项传媒研究,这种视角的补充也是学科发展中所必须的。

另外,开篇最重要的贯穿全文的主线即是“像似性”这一概念,讨论图像不可能脱离像似性去讨论,作者针对像似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有关图像、语言、语象、艺术、拟像、景观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在多处论证中我们都能发现作者是始终围绕“像似”这个关键词展开。

例如第一章针对图像与像似符的关系提出两个问题:像似符是否包括非图像符号?图像全域是否都处于符号范畴内?

对于两个问题的回答层层递进,首先明确像似符还包括图像外的符号类型,将讨论中心锚定在图像上;而后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提炼出关键点——“建构在像似性基础上的图像在何种情况下,不必是一个符号”,同时因为“比喻像似”、“图表像似”并不被怀疑它们不是符号,“实际上要讨论的就是形象像似的图像是不是符号”。

通过这样一种回答逻辑的递进,就导入了这一章讨论的重点,最受质疑的极端像似从而不被认为是符号的几种情况。最后经由这几种情况的讨论,明确只要能在符号与对象间找出意指关系,就必然落在符号学研究框架中。

这种从问题间的递进逻辑出发,逐步缩小讨论范围而提炼核心点进行论证的方式应当说是高效且清晰的,值得我们学习。

二、梳理历史脉络的论证方式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作者在论证某些概念内涵时不圄于理论概念的梳理,而是结合字源考究,在中文语境中用中文进行讨论,顺理成章地需要进行汉子字源的考究才能进一步理清不同概念的详细内涵,而不至于受限于翻译误差而使讨论愈加混乱。

第二章伊始,便对“象”、“像”、“相”三个汉字的意涵演化及含义的基本属性进行了归纳,针对每个汉字列举了不同时期其意涵的发展,形成一个字源的历史脉络,从而将三者进行一个区分,“象”是自然物的符号化,“像”是前者的再度符号化,“相”则是自然物符号化的文化阐释。基于这样的区分再逐步展开后续多章的论证时才便于廓清各个概念切实的外延与内涵,避免了论证的混乱不清。

三、小结

《图像符号学》一书不仅在论证逻辑和研究方法上值得学习,它也是一部“多功能”的专著。其对图像学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对图像学有兴趣的学友作入门索引,简单几页就描绘清楚大致的发展源流及重要的理论家、思想家;同时,该书也是将符号学方法应用于视觉研究的典范,不是理论模型的生搬硬套,而是将符号学作为一根丝线串联起所有的讨论,这应当是年轻学者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