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符号域之间的转换是否成功,最终要看两个文本对接受者所形成的认知冲击与意义效力是否等值。符号的转换或翻译所引发的,不只是文本交流方式的变形;文本意义的衍生,往往诞生于不同文本符号之间的转换与指涉。因为每一次符号意指过程都会形成不等值的翻译,导致自我认知可能的转变。本文基于上述符号叙述视角,辨析电影叙述如何以视听符号所...
人类学对文学治疗的探索集中于文学发生学、文学功能以及大量治疗个案的描述和分析,而对于文学如何能够治疗人类疾病伤痛的学理研究则相对较少。论文以小说《接骨师之女》为例,探讨"可能世界"领域的文学治疗。在虚构叙述中,主体的分化引起叙述分层,文本叙述建构起符号世界,以解决现实世界中因身份虚弱、身份冲突、单一身份执着等问题引发的...
本文根据英文拙著Art History, Narratology an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t(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23)的《导论》改写,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艺术史,在重写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之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叙事学艺术史的模式和框架。一方面...
小说虚构叙事的“文本述真”是指小说的创作虽然本质上是一种虚构叙述行为,但因为求 真的本能心理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类无意识诉求,作家和读者也希望在这种虚构叙事中找 到某种形式真实,以获得一种“文本信任”。由文本信任逻辑所主导的“文本述真”有多种 形式,既有对文本世界进行真实细腻刻画的手段,将文本世界指称现实世界,从而模...
学界在《孔乙己》的叙述者、叙述语言风格等问题上长期存在争论,与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分歧较大有关。本文主张用主体声音替代叙述声音这一使用方便却极易引发误解的概念,强调了体现“写作作者”主体声音的副文本信息对虚构叙述文本形式、意蕴解释的介入。细读文本会发现,《孔乙己》的叙述者即二十多年后的“我”在回忆往事时既体现了做小伙...
符号学概念最早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他预见了这门学科的出现,但...
(主持人:唐小林)从符号构成的状况而言,信息社会是因其多出...
一个世纪以来,前卫艺术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物”的连续性出场,但...
碎片化既是一个数字媒介导致的生活现实,也是二十世纪社会文化...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得益于符号学的思想和应用。自1990年起...
形式理论是研究文学艺术及其他文本的形式意义通则的学问,常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