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教育学:未来符号爆炸时代的教育之光
主持人:崔岐恩 季仙苗 黄媛媛
在全球教育理论的百花园中,符号教育学(Semiotic Pedagogy/Education)正逐渐成为一朵备受瞩目的新秀。它以符号学为工具,关注教育现象与问题的深层逻辑,提供了一种贯通传统、现代与未来的教育学视野。从广义上看,符号教育学是一种以符号学理论研究教育的学术流派;而狭义的符号教育学,则专指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普及背景下,探索未来教育形态的理论实践。这一学派期待超越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边界,为原生人、基因人、机器人和复合人等多样化“新新人”提供解释力与指导思想。
符号教育学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三个维度:符号中的教育、教育中的符号以及符号与教育的关系。符号中的教育,探讨了教育的符号化本质——教育现象、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皆以符号为基础而存在;教育中的符号,则关注教育活动中符号的工具性与操作性,例如语言、文字和信息符号对知识传递的支撑作用;符号与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符号作为认知中介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影响。
在符号的视域中,人类认知的世界无不是符号化的世界,而教育更是符号活动的重要领域。“学习的所有东西都来自符号,所有的学习行为都是对符号或符码的解读。”(Edward Chase Tolman,1932)无论是文字符号的存储功能、语言符号的交流功能,还是信息符号对网络课程的支撑作用,符号的存在形塑了教育内容、形式与过程。“若无文字符号,教育内容无法保存;若无语言符号,教学过程难以进行;若无信息符号,则网络课程与Mooc形同无源之水。”(崔岐恩,2022)教育与符号的共生关系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今天,尽管教育理论层出不穷,国内以“符号+教育”为核心的研究领域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符号教育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使其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具备巨大潜力。从教育理论的发展方向看,未来教育大体在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教育符号化,即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加依赖符号技术的表达与呈现;其二是符号教育化,即通过符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在这两个方向的推动下,教育符号、符号教育以及符号与教育的关系将成为未来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领域。
符号教育学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与元宇宙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符号教育学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虚拟现实的情境中,能指与所指(Charles Sanders Peirce,2014)的逻辑距离被拉近,学习者通过逼真甚至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与多模态互动,感知与知识的融合更加紧密。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推动教与学的过程向“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方向迈进,塑造了未来教育的全新形态。
符号教育学不仅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理论学科,更是探索未来教育发展的前沿阵地。在第三次教育浪潮即符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符号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促进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符号教育学将为人类的学习与成长注入更多可能性,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理论空间与技术支持。我们期待这一理论在未来的探索中大放异彩,成为教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相关论文:
姚林群,向野.“教知识的符号”转向“教知识的意义”——兼论知识教学中情意目标的达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57-61+93.
崔岐恩,王志荣,张晓霞.辨析教育符号学与符号教育学之同异[J].现代教育论丛,2021,(03):26-35+93-94.
王铭玉.从符号学看语言符号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1):1-9.
董标.符号、知识与课程——《学务纲要》百年的文化研究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03):6-10.
崔岐恩,张晓霞.符号:作为信息与意义的双重载体[J].系统科学学报,2020,28(04):12-17.
崔岐恩,张晓霞.符号教育:第三次教育浪潮[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06):79-85.
崔岐恩,张晓霞.符号教育学论纲[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0):48-54.
陈佑清.符号学习与经验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关联与互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8(02):24-32.
崔岐恩,王志荣,赵敏.基于符号学逻辑的学校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21,(11):149-155+140+161.
程然.教育符号学论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1-3+141.
刘燕楠.教育是怎样一种符号活动——皮尔士对于教育内涵、外延的符号学揭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14-17.
程然.论符号学“组合与聚合”的教育价值[J].当代教育科学,2015,(07):7-9.
程然.论人的符号化的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科学,2014,(05):3-5.
段俊吉,熊和平.论作业本的符号及其教育机制[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5-10.
刘铁芳.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7,(08):23-28.
鲁洁.网络社会·人·教育[J].江苏高教,2000,(01):14-22.
王铭玉.语言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观照[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57-169+223.
方红,吕昊鑫,王帅.知识教育中图像的表征与隐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02):24-34.
Yu H. Semiotic modeling and education[J]. Semiotica, 2017, 2017(215): 36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