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出版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量:2948    2011-06-24 10:46:31
 
本书以“世界”作为根隐喻(root metaphor)来铺叙“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描述其三个支点:虚构性(虚构世界发生学、类型学)、叙事性(故事世界的构成与运动)、经验性(模拟论诗学、认知与情感)。广泛征用跨学科的理论资源,如哲学逻辑学的可能世界理论、量子力学、认知科学、相关叙事学家的理论建树等,目的是描述叙事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心理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可能世界叙事学的理论模型,本书借用当代量子物理学家泰格马克(Max Tegmark)和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的量子分析框架。他们将世界分解成三个亚系统,分别为主体、客体、环境,以分开研究它们并考察它们之间的互动效果。将此图式进行叙事学改造:客体改写为叙事世界(可能世界),环境改写为现实世界,保留主体,将之阐释为作者或读者。以其中某项为中心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生成一个叙事学的理论模型,由三个相应的范畴组成:(1)虚构性,描述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2)叙事性,描述叙事世界的内部结构;(3)经验性,描述主体对叙事世界的建构与体验方式。
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可能世界理论”。主要目的是厘清可能世界概念在不同学科形态中的基本含义,以便为叙事学改写做铺垫工作。首先是考察哲学逻辑学中的可能世界思想,然后是简述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第三节初步评估可能世界思想对叙事研究的启示意义。
第二章:“虚构性”。主要讨论叙事虚构与经验现实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回顾模仿论对虚构性问题的经典解决办法。第二节考察可能世界理论提供的替代解决方案,并归纳虚构世界的本体论特征。第三节追踪虚构化的运作机制,探讨虚构个体的存在方式。第四节以现实与虚构的相对距离为中心,述评关于虚构性话语标记的争论和虚构性类型学。
第三章:“叙事性”。主要描述叙事文本系统内部各个世界之间的关系。首先检讨关于叙事性概念的语义学与语用学观点之争论,然后讨论文本世界理论的四个版本(赫鲁晓夫斯基、赫尔曼、维尔特、瑞恩)。第三节聚焦叙事世界的现实性概念,描写叙事现实的可能组合模式。第四节界定叙事世界的虚拟性概念,进一步描述叙事世界的构成。
第四章:“经验性”。可能世界理论被改写为叙事作为模拟的理论。首先追溯叙事研究中的认知转向,然后阐述叙事学的模拟论诗学基础,具体描述叙事模拟的输入输出程序、输出故事的外化程序,以及读者对虚构人物的心灵模拟机制。第三节考察读者对叙事世界的心理体验。最后一节探讨关于情感反应的虚构悖论问题。
第五章:“叙事学的散播”。主要目的是探讨可能世界思想在具体类型叙事分析中的启发价值。首先以“叙事转向”和“认知转向”为路标追踪了叙事学的跨学科发展线路。第二节以国内的法律案件为例,阐述叙事学为文化研究提供的分析工具。第三节探索数字叙事,将故事和游戏视为建构虚拟世界的两种不同但互补的模式。
结论:总结本文的主要论点,评估可能世界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的差异。
 
目 录
 
绪 论
叙事学的学科地图
叙事学的可能世界方法
论述思路
第一章 可能世界理论
第一节 哲学逻辑学中的可能世界
可能世界
跨世界同一性
第二节 量子物理学中的可能世界
哥本哈根阐释
多重世界阐释
第三节 文学理论中的可能世界
现实世界的多元性
叙事中的可能世界
第二章 虚构性
第一节 模仿论流变
模仿论
重估模仿论
第二节 虚构世界的本体论
虚构性语义学
虚构世界的特征
第三节 虚构如何可能
虚构化
虚构个体
第四节 虚构世界有多远
虚构性的路标
虚构世界的类型学
第三章 叙事性
第一节 反思叙事性
叙事性
叙事性的语义理论
第二节 文本世界理论
平行平面理论:赫鲁晓夫斯基
文本世界理论:赫尔曼与维尔特
可能世界模型:瑞恩
第三节 叙事世界的构成:现实性
现实世界的认证
现实世界的构成
第四节 叙事世界的构成:虚拟性
虚拟世界
模态结构
第四章 经验性
第一节 经验转向
叙事学传统的反经验性
叙事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第二节 叙事作为模拟
虚构世界的模拟
虚构心灵的模拟
第三节 叙事世界的模拟经验
审美幻觉
假装游戏
叙事转移
第四节 叙事虚构的情感反应
虚构悖论
认知与情感
第五章 叙事学的散播
第一节 叙事学的跨学科线路
人文科学中的叙事转向
走向跨学科叙事学
第二节 故事与正义:法律叙事学
叙事学的认知基础
法律叙事学的问题框架
第三节 故事与游戏:数字叙事学
数字叙事的基本形态
数字叙事的诗学问题
结 论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