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亚文化符号学研究专辑

作者:符号学论坛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3977    2015-09-29 19:09:23

 

主持人:陆健泽

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亚文化(又被称为次文化、副文化、潜文化,是“subculture”的汉译)是指通过份风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与主导性文化相比,亚文化在文化权力关系上处于从属的地位,在文化整体内占据次要的部分。多样化社会群体的存在是亚文化存在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亚文化。

在当代社会,伴随着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亚文化的类型层出不穷,步入了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后亚文化”时代,形成了粉丝文化、动漫文化、恶搞文化等各具特色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借助网络媒介为中国当代各种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式、无边界、多媒介的物理空间和相对平等、自由、开放的精神空间。如今,新媒介已经成了中国亚文化生长的肥沃良田和迅猛扩张的异度空间,成为新型亚文化传播的利器和亚文化族群寻找志同道合、建构文化族群和部落的文化场域。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一些亚文化逐渐开始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蜕变,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亚文化研究中,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的是迄今为止亚文化研究领域成果最为丰富、影响最大的学派。他们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英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在研究中,伯明翰学派的学者综合运用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和阿尔都塞的形态主体建构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思想资源。像迪克·赫伯迪格在他的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中,结合符号学理论,将青年亚文化看做某些小众群体的青年社群展示,看做一套构成青年小众群体特定生活方式的符号系统——“风格”,从青年亚文化的风格特征入手,探讨这种风格被赋予意义的过程。

除了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在研究亚文化时借鉴了符号学理论,符号学大师巴尔特也曾用符号学理论研究流行文化。卡西尔说:“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在卡西尔那里,“人——符号——文化”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因此对文化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符号的研究。文化是人的符号,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符号,人才得以交流和表达,正是这种属性决定了从符号学角度进行文化现象研究的可能性。所以,从符号学的角度研究亚文化既是可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研究当代纷繁复杂的亚文化样式,符号学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重要途径。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   

卢德平:“韩流”的符号学反思

李涛:传播符号学视阈中的动漫传播理论建构

孙金燕:被悬置与被误读——中国动漫产业滞后发展原因的符号学解读   

陈文斌:中国近年成长电影中的符号身份问题

班建武:符号消费与青少年身份认同   

陈新儒:反讽时代的符号狂欢:广义叙述学视域下的网络弹幕文化   

王顺玲:网络语言的符号学阐释   

董燕、杨劲松:“恶搞” 文化现象之符号学意义探析   

李丹薇:御宅族的符号世界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