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网络社会的符号学分析专辑

作者:李红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204    2018-06-14 13:04:32

 网络社会的符号学分析专辑

主持人:李红

 

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当中,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并扩大影响,各色人群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参与到传播之中。符号学作为研究意义的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其强大的解释力对互联网及其有关现象进行探究,这将有助于探索网络世界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所蕴涵的实际意义,在还原事件真相、探寻传播逻辑、解析网络文化现象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等方面均可做出一些探讨。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接入互联网也只有短短三十年时间,但是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却已十分明显。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高速互动,双向传受的特点,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具有快速、即时、易于传播等优势,但也有准入门槛低而导致的信息杂乱等缺点。互联网经常被用作个人或团体发声的平台,弱势群体想要借助网络博取同情,抓住道德的制高点,而权力阶层也想借助网络进行公关,守住自身形象,这一过程往往高度符号化。实际上,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网络中常常倾向以受害者、不知情者、弱势群体的形象出现,其身份的建构过程和观点的表达过程体现出一种符号化和修辞性。郭小安、杨绍婷《“层中层”的想象与行动:知识群体维权符号的抽象性与标出性》,认为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维权时也会借用“弱者框架”从而显示自己的无可奈何,这种“有身份的人”与“不符合身份的行为”相互交织,形成了符号学意义上的“临时的标出性翻转”。闫文君《名人草根化现象中的身份—自我》,从个体对自我及身份的认同层面入手,指出名人的草根化战略是一种自我稳定与自我位移,草根文化已经成长为足以和“主流文化”甚至“精英文化”相对抗的力量。

在各种网络事件中,人们的第一感觉往往都是杂乱,网络的低准入门槛和虚拟的社交环境使得网民们得以比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网络嘈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互联网所传播出的意识形态变得不够清晰,叙事方式变得不够平和,而通过意义表达单位的符号,可以对其进行批判性审视。张淑华《网络反腐的符号传播逻辑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杨达才”事件为例》,作者分别从符号作为分析工具、表达技术、意义生产单位、话语权利、危机标志五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呼吁网络符号从暴力回归理性,最终实现制度反腐的终极诉求。李红、董天策《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公共事件及其主体分析》,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概念以及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符号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定义和梳理,注重从主体间性的对话立场来进行探讨。在其另一篇《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中,作者解读了符号学在分析网络公共事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和相关方法论基础,以及如何选取分析对象和分析路径等问题,显示了符号学在网络公共事件研究方面大有作为。此外,刘涛《环境公共事件的符号再造与修辞实践——基于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的符号学分析》,作者将环境公共事件研究的符号学分析框架、路径和方法总结为符号化实践→语境生成实践→话语接合实践,以此对环境公共事件在网络的参与下所产生的逻辑结构、话语体系进行了分析。

除了网络公共事件之外,一些网络现象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冯月季《从文本到行动:网络民粹主义的符号学阐释》,关注网络民粹主义这一互联网上兴起的社会思潮,认为从“符号暴力”到“现实暴力”,网络民粹主义落入了“符号-行为”的表意机制,需要符号学的介入缓解这种现象。李娟《论社交网络中的符号身份》,关注图像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探讨了社交网络中身份的建构机制。闫文君《论网红文化的标出性》,将视角聚焦于网红,明确指出标出性是网红文化的立身之本,并对网红的成名途径和背后的逻辑关系做了分析。陈文敏《网络秽语的污名化传播及其伦理困境》,分析了网络秽语污名化的传播路径、传播特征以及“去污”方法,作者认为只有祛除了偏执的反文化、逆文化、污文化,网络才能成为向善向上的文化容器。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网络流行元素的研究,薛晨《弹幕视频的伴随文本构成及弹幕文本的传播特性研究》,作者从符号学理论出发,借用伴随文本理论对弹幕视频的伴随文本构成,以及各类伴随文本如何影响弹幕视频文本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饶广祥魏清露《“趣我”与浅平化: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作者从媒介发展、使用者自我认知、文化演变这三个角度切入,解析网络表情符号涌现的动因与文化机制。指出网络由于表情符号表意模式的单一化和过度使用使得网络交流显得贫乏和肤浅使得人格“幼稚化”是当今文化“浅平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相关研究还有曹洵《网络符号冲突:理论逻辑、符号实践与话语功能》,作者将“抵抗”与“对话”看做是符号冲突两种重要的话语功能,关注了网民观点的表达方式与背后的话语体系。此外胡易容、张克《从“数字化生存”到“符号的栖居”——论数字人文学的符号学界面》,探讨了“数字人文符号学”与“生物符号学”“认知符号学”共同构成当代符号学与自然科学前沿发展交叉的新锋面。其另一篇《基于符号学的逻辑本体建模方法》中,作者讨论了基于符号学的逻辑推理表示知识过程,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胡易容《宏文本:数字时代碎片化传播的意义整合》,提出现代社会的各种主体(城市、国家、商品、个人)信息传播战役,均是宏文本编制与传播的战役,对碎片化传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互联网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产生重要影响,在符号学的视野下,互联网相关问题被研究者们逐步解剖,其相关的话语体系、传播机制、逻辑建构、意识形态等问题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可以想象,符号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公分母(赵毅衡语),将在互联网符号学相关研究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李红、董天策: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

李红、董天策: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公共事件及其主体分析

郭小安、杨绍婷:“层中层”的想象与行动:知识群体维权符号的抽象性与标出性

胡易容、张克:从“数字化生存”到“符号的栖居”——论数字人文学的符号学界面

胡易容:宏文本:数字时代碎片化传播的意义整合

胡易容、张克:基于符号学的逻辑本体建模方法

李娟:论社交网络中的符号身份

冯月季:从文本到行动:网络民粹主义的符号学阐释

刘涛:环境公共事件的符号再造与修辞实践——基于兰州自来水污染事件的符号学分析

张淑华:网络反腐的符号传播逻辑及其社会整合作用——以“杨达才”事件为例

曹洵:网络符号冲突:理论逻辑、符号实践与话语功能

闫文君:名人草根化现象中的身份—自我

闫文君:论网红文化的标出性

陈文敏:网络秽语的污名化传播及其伦理困境

薛晨:弹幕视频的伴随文本构成及弹幕文本的传播特性研究

饶广祥、魏清露:“趣我”与浅平化:网络表情符号的传播与反思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