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人工情感研究:探索人类情感的新可能

作者:谭光辉  来源:  浏览量:2821    2019-11-25 00:40:40

 人工情感研究:探索人类情感的新可能

 

主持人:谭光辉

 

虽然关于情感的讨论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其内部结构展开深入的探索却是近年来才产生的学术话题。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只有当机器人有了情感,才算具有真正的智能。

然而,要探明人类情感的复杂结构却困难重重,这不仅是技术的难题,也是哲学和符号学的难题,甚至还是伦理学的难题。人工情感研究是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哲学、符号学、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但是,由于情感问题的神秘性和抽象性,人工情感的研究和实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不但机器人的自主情感难以实现,而且可预见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问题、法律问题、哲学问题的讨论,也仍然处于不明朗的阶段。

虽然情感问题扑朔迷离,但在对其展开系统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它神秘的面纱终将会被一层一层剥离,由此带来的成果,将逐步撕开笼罩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之上的“主观性”面纱,使其走上科学研究的轨道,并实现文、理、工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人工情感研究之中,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已经开始展开严肃而广泛的讨论,从情感的符号学研究,到人工情感的哲学、道德、法律研究,都在积极地为人工情感的实现做出积极贡献。

本专辑所选的几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工情感的可能性和它将带来的人文后果。颜志强等的《从人类共情走向智能体共情》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分享情感的可能性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呈现。赵玉鹏的《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介绍了英国人工智能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斯洛曼关于情感机器何以可能的精彩论述。肖峰的《人工情感: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介绍了人工情感研究的新进展及其人文价值和问题。谭光辉的《“可能情感”的可能性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新动向》讨论了人类情感的其他可能和实现人工情感的可能性。祝宇虹等人的《人工情感研究综述》是关于人工情感研究的一个比较详细的综述。以上几篇文章,是人工情感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的介绍和讨论。

关于人工情感的相关后果,在其他各个学科领域都有讨论。蒋磊的《重新想象人类: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互动研究》从哲学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人机互动研究的情感转向和身体转向问题。陶峰的《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从哲学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生成情感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人工智能美学问题。杜严勇的《论机器人道德能力的建构》把人工情感视为建构机器人道德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盛学勇等的《智能机器人法官:还有多少可能和不可能》则认真地讨论了情感与法律的关系,认为机器人判断法律问题时因情感缺失而不可以成为最终裁决。

人工情感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是情感在符号学、传播学、叙述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赵毅衡的《冷感情无风格零修辞?———关于巴尔特“零度写作”的符号学论证》认为情感是符号文本的各类附加符码之一类,零度情感也是一种精心制作 的修辞方式。蒋晓丽、何飞的《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讨论了情感的社会属性,认为情感传播在不同的原型沉淀下能够激活个体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和加剧情感张力。谭光辉的《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试图用比较简单的方式为人类情感分析建立叙述学模型,为情感本身的精细研究探索新方向,为人工情感研究提供思路。

上述文章都与情感相关,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就人类的情感探索、人工情感的实现以及人工情感实现之后的可能后果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从中可以窥见人文学科研究的转向:人文学科与技术发展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个时代探讨的问题,不仅探索发现已存的未知,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创造和建构新的未知。

 

谭光辉:《情感分析的叙述学理论和建立情感模态的新尝试》

谭光辉:《“可能情感”的可能性与“数字人文”研究的新动向》

赵毅衡:《冷感情无风格零修辞?———关于巴尔特零度写作的符号学论证》

蒋晓丽、何飞:《情感传播的原型沉淀》

颜志强、苏金龙,苏彦捷:《从人类共情走向智能体共情》

赵玉鹏:《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

肖峰:《人工情感: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

祝宇虹、魏金海,毛俊鑫:《人工情感研究综述》

蒋磊:《重新想象人类: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互动研究》

陶峰:《人工智能美学如何可能》

杜严勇:《论机器人道德能力的建构》

盛学勇、邹越:《智能机器人法官:还有多少可能和不可能》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