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信息社会符号学

作者:唐小林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751    2023-11-08 13:50:11

 信息社会符号学

 

主持人 唐小林

 

从符号构成的状况而言,信息社会是因其多出一种“人类符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化“虚拟世界”,才与以往的社会形态区别开来。信息社会符号学乃是研究信息社会的符号行为及符号文本的学问。

数字化虚拟世界的出现,使信息社会不再是单一的社会形态,不再一副面孔,而是具有三副面相,即它是媒介面相、智能面相与消费面相的合,而这每一副面相都具有相应的社会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信息社会是媒介社会、智能社会和消费社会的三位一体。具体地说,媒介是信息社会这个大局面符号的再现体,智能是其对象,消费是其解释项也是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它们各有侧重地构成信息社会意义建构的表意机制、生产机制和动力机制。信息社会符号学只有在三者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恰切地展开,这就意味着信息社会符号学是信息社会的符号学而非信息的社会符号学,它属于社会符号学而非符号社会学的范畴。信息社会符号学视符号为世界本体,把人类对社会的感知(阅读)、表征(书写)及解释(解读)等全部实践活动看成符号行为,信息社会的符号行为及符号文本的检视中,考察并反思信息社会的意义建构方式及运作方式。

信息社会迎来了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一个元符号主导的元宇宙时代。这个时代发生了从物符号到纯符号再到元符号的三级跳,形成了物符号、纯符号和元符号的倒三角关系。由于数字化社会栖居于网上与网下、现实与虚拟两重空间,存在物理现实文本、虚拟现实文本和交互现实文本这三重文本形态,再加上文本间层级关系,致使信息社会的意义生成极其复杂,它既是跨文本运动又是意义协商活动。这样,信息社会符号学的研究就把我们带入到一个符号学的新阶段——虚拟性符号学。

信息社会符号学,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未知、不确定性和无穷魅力的领域。在信息社会,人类从来没有如此地被符号所遮蔽,也从来没有如此地被符号所敞开。正是在这个社会,在符号学锋利的刀法下,人类必将越来越接近“认识自己”。当然这有赖于符号学生力军的不懈深耕。

 

胡壮麟:《计算符号学》

陆正兰、赵毅衡:《“超接触性”时代到来:文本主导更替与文化变迁》

胡易容:《宏文本:数字时代碎片化传播的意义整合》

胡易容、张克:《从“数字化生存”到“符号的栖居”——论数字人文学的符号学界面》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的文化语境——社会符号学视角》

田海龙:《符号意义的赋予与解读——社会符号学视角》

金观涛:《反思人工智能革命”》

金观涛:《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

赵汀阳:《人工智能“革命”的“近忧”和“远虑”——一种伦理学和存在论的分析》

赵汀阳:《终极问题:智能的分叉》

彭兰:《-连接的升级及其隐忧

郑祥福:《人工智能的四大哲学问题》

程士强:《中国网络社会的“倒丁字形”结构及其形成机制》

高良、朱亚宗:《关于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批判》

何大安:《大数据思维改变人类认知的经济学分析》

吴兴明:《论前卫艺术的哲学感——以“物”为核心》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