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交流叙述学研究专辑

作者:王委艳  来源:符号与传媒  浏览量:1880    2020-10-14 13:20:03

 

 

交流叙述学研究专辑

主持人:王委艳

 

交流叙述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叙述类型中交流参与者(作者、叙述者、受述者、接受者等)如何以叙事文本为中心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即他们之间的内在交流机制。交流叙述学的理论建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始终存在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即文本内交流和文本外交流。文本内交流关注叙述文本内部各种人格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交流机制及对于文本意义建构的影响,包括两种循环模式,①人物—事件—人物;②叙述者—故事—受述者。文本外交流关注叙述文本外各交流主体围绕叙述文本展开的交流活动其交流机制及对意义形成的影响,也包括两种循环模式:①作者—叙述文本—接受者;②叙述作者集团—叙述载体—接受者集团。基于人类活动内在的一致性,文本内、外交流及其交流机制具有某种同构关系。同时,交流叙述学研究范式的特征是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结合,并以普遍性的交流叙述研究作为理论基础。

交流叙述学的研究背景是当今叙述学研究的新范式,即叙述的“一般性”研究范式(广义叙述学研究)。叙述学自20世纪60年代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以来,从未中断对叙述一般性的研究,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一口气列举了17种叙述类型,并指出叙事的普遍性。但叙述学研究后来的发展基本围绕具体的叙述类型展开。近些年来,叙述的普遍性再度引发叙述学研究界思考,中外学者对叙述的重新思考,(如赵毅衡、瑞安等对叙述的重新定义)引发了叙述学研究新的范式革命。以“叙述”为研究对象(而非以具体叙述类型为对象),研究其各种性质成为当今叙述学研究新的方向,是一般叙述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叙述学研究进入第三阶段之后的基本研究方向。交流叙述学正是基于这种新的研究方向,对叙述的交流性及其交流机制进行研究。

交流叙述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即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叙述是人类交流和保存经验的基础方式之一。对于这种具有“常识性”的认知其研究是否有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正因为这种“常识”,使我们从未思考罗兰·巴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的疑问:“难道因为叙事具有这样的普遍性我们就应该断言它是毫无意义的吗?难道叙事已经普遍到我们除了象文学史研究有时所做的那样,对叙事的某些极其特殊的种类作有限地描写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可说了吗?”同时,罗兰·巴特在这篇文章“叙述交际”一节中指出:“大家知道,在语言交际中,我和你是绝对互为前提的。同样,没有叙述者和没有听众(或读者)也就不可能有叙事作品。这一点也许很简单,但是研究得还很差。”实际情况是,叙述学研究历史中,对叙述交流性的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当我们站在新的研究起点,重新思考“叙述”自身特性的时候,发现当今的叙述学研究已经重新回归当初的理论雄心:思考“叙述”的普遍特性。当然,我们已经站在了和罗兰·巴特不同的起点之上。

交流叙述学的理论建构注定不是一种一帆风顺、一劳永逸的工作,而是一种不断探索、逐步建构的过程。因为人类的任何科技革命无不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处境和交流方式,从远古的岩画到象形文字、从近距离的“嗓门”信息传递到今天的互联网,人类的交流方式被不断刷新。同时,人类的叙述方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探索一般意义上的交流叙述理论谈何容易。但正像人类的知识不断更新一样,没有最初的理论探索,没有后人对前人的理论的继承、更新甚至抛弃,发展从何谈起?因此,交流叙述学正是在前人基础之上,站在叙述学研究新的起点上的一种理论探索。

 

王委艳 《叙述转向与交流叙述学的理论建构》

王委艳 《文学交流叙述中的价值实现方式》

王委艳 《论交流叙述学的研究谱系》

王委艳 《论交流叙述冲突》

赵毅衡 《虚构叙述交流中的“真知还原”》

倪爱珍 《反讽叙述的形成机制:交流主体的距离》

方小莉 《声音与权威:叙述交流模式探析》

周志高 《论叙事交流的语义真值》

  《类文本-文本共生叙事:概念、叙事交流情景与批评框架构建》

陈惠君 《论<泄密的心>在叙事交流中的不可靠叙述》

李笑蕊 《作者控制与读者判断:<赎罪>中的 叙事交流》

张 萍 《故事·话语·叙述交流:<奔跑吧兄弟>的叙事学分析》

  《叙事交流视域下的莫言小说研究—————评姜春<莫言小说叙事研究>

张月亭 《当代语境下个体与超验、团体和自我的抗争——论<布罗迪小姐的青春>的叙事交流与叙事伦理》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