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符号学论坛组织方式的新建议

作者:李幼蒸  来源:网络转摘  浏览量:3139    2012-06-01 00:00:34

 

大家好!
四个月后南京国际符号学大会和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研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10月份的近一周国内外学人聚会,虽然是以国际会议部分为主,但其深层意义是企图为中国符号学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符号学就是跨学科科研活动,其符号学因素的标志之一就是跨学科的程度。以往我们的符号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单学科内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如:逻辑学,语言学,文学,比较文学,外语学,电影学等等。这次我们组织中国符号学论坛的原意是扩大跨学科范围和规模。大家请注意,在我们去年拟定的分组草案中,的确曾设法将分组中的学科数目有所增加。结果一共形成了13个组别(见后列)。跨学科学术活动组织的困难处在于,要在科际间的远近间取得折衷,彼此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这又取决于与会者人数的多寡和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就我们的论坛情况看,参与者的一般兴趣,应该说是强烈的。但是具体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展现。据我们所知,分组会负责人至今还很少着手组织本分组会的节目。而主动与分组会负责人联系的与会者也还很少。这种情况会给人印象:大家对此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实际上,据本人长年投入跨学科推动的体验,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尚欠缺投入跨学科实践的具体渠道,大家多少停留在原则上有兴趣思想上未落实的境况内。这应该说是新事物发生初起时期正常的现象。(我本人作为筹备会顾问过去著文过多地从超现实角度谈及深远意义,而对切近问题却难免思虑不够)
考虑到这是我们两岸第一次如此广泛地铺设跨学科活动框架,大家没有什么经验,似乎应该再多从具体条件着手进行组织。我于是想到应该马上将此设想公布于大家继续考虑。新的调整构思,首先是建议将原先提出的13个组别合并为约半数,即7-8个组别。首先,我们怕参加者人数不如预期,这样过于分散,每组发言人数可能不多。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既然是跨学科,就应该尽可能地每组含括多一些学科,以进一步促进相近学科间的跨学科对话。这样的临时性归并方式,当然是标准相当宽松的。大家不必过于计较彼此的可交流性。我们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是在相同不同的可长可短区间内滑动的;换言之,我们符号学家就是要努力扩大可交流者区域,对于“stranger”不要持陌生感。第三,组别合并是方便于与会者报名。与会者只须将个人选择的任何题目联系到大致相当的分组即可。(筹备会到时还会根据实际报名情况加以进一步调配)简言之:(打算发言的)论坛参会者的必要步骤是提交一份文摘,这样筹备会将可据以进行分类;然后同时注明希望参加的组别;最后,希望同时联系相应分组的任何负责人,以方便分组负责人的筹划准备工作。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来不及与相关方面一一征求意见然后集思广益做出决定。而是先提出此设想,大家可以把意见提交给筹备会任何人,最后由筹备会根据大家意见和实际报名情况最后做出合理安排。因此,将论坛分为7组和分为13组,对于各组负责人的筹划工作和参与者的申报工作,没有什么不同。所增加的工作可能是:新分组内的不同小分组(即原分组)负责人最好彼此开始主动沟通,合作筹划。最重要的是尽量自行动员参加本组的人士。如果本组人士足够多时,我仍然建议你们接受新分组安排,为的是扩大跨学科幅度。当然如果人数过多而大家仍然希望以在本领域内交流为主,也可以照旧安排。不过这样一来,就又变成了某种诸单学科集合会议了。如果到时候我们的论坛只不过是把各个准单学科人士按类分别安置在不同教室内各说各话,似乎就失去了此次难得的跨学科聚会的意义。总而言之,各组负责人,以及虽然没有提出或参加现有分组的论坛召集人,希望大家不要被动地把此次聚会看作是边看边等的活动,而应看作是给个人和本单位、本领域主动发挥学术创造精神的机会。南师大不过是为大家提供场地服务,而不是要为大家安排具体学术内容。后者不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吗?特别是中国论坛部分,完全是中国学人自己的活动,这是完全按照平等对话原则组织的,负责人只不过是联系人,组织者(多勤劳者),根本无关于学界地位资格之类的因素。会场分组会的进行更无主次之分。希望大家把此次聚会看作是业界同仁自由讨论的机会。新分组会的划分法如被采纳,似乎暂时不必先设总负责人。原分组会的负责人在未来几个月的筹划过程中彼此主动沟通一下如何?等到报名结束,根据报名实际进行最后分组会落实时,或许根据需要再进一步指定分组会总负责人一两位,以便各组有专人主持。
鉴于此次首届论坛研讨会的尝试性,我们希望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因此建议在分组讨论之前,有一个全体聚会,自由发言的时段。(比如2个小时)打算对全体论坛发言的人士可以预先申报,以供筹备会安排发言次序。当然现场临时举手者也必不在少数。这是我们各界推动符号学研究的二三十年来的、严格说来第一次的真正跨学科聚会。对于如何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畅谈看法。
另外,凡有基本外语条件者,欢迎同时参加国际大会部分的节目。参加者可以一稿两用(重点可以有调节),也可以准备两份不同的发言稿。这些都请在报名时申明。(我们和西班牙大会不同,他们是发一次言交一份钱,发两次言多交钱。结果一个人往往只有几分钟时间发言)另外我一直建议(似乎筹备会负责人也同意了):只打算旁听不打算发言的参加者,也是欢迎的。许多学生来主要是扩大眼界,认识国内外学界朋友,更不必限制他们非得有发言准备才能参加。(但注册费是需要的。)
跨学科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大家都看到的,但为什么难以推行?不仅在国内,在西方也一样。结果符号学聚会往往徒具外表形式,只不过把不同专业的人仍然按照现行学科类别分类安排,各说各话。我们的论坛本意就是要克服这种学科本位倾向。其实原因是客观性的:我们都生存于学科制度框架内(体制内)。在学科制度内我们知道做什么和该怎么作,但在不同学科间呢?这个看似不大的问题竟然如此有力地阻碍着我们开展跨学科交流,甚至于有力地阻碍着我们进行自身的跨学科思维。在此,请容许我以个人名义对此次两会的组织方南师大外院表示敬意。不仅因为他们以不高的学界级别和较少的资源能够如此认真地承担此一国内外首创性的学术创新任务,而且首先在于他们能够摆脱学科本位主义的旧习来为大家服务。坦白的说,其间也有一个认识和转变的过程。事过境迁,不妨一提。本人作为国际符号学学会联系人在和外院长期联系的过程中,感觉到了国内各单位必然存在的一种运作学张力:单位领导一方面想参与扩大领域的创新工作,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固守本位主义。只有进一步接触才会发现此张力之存在。因此如何劝说单位领导摆脱某种本位主义,是符号学跨学科事业能否开展的关键中的关键。试想:单位领导怎么能不顾单位伦理(以突显本单位、本系统〔硬制度〕、本学科〔软制度〕、本权威的声誉为各种活动之目的)来平等地为其他单位、系统、学科服务呢?领导内嵌于本系统的,他能够个别地超越此系统的本位主义吗?如果固守本位主义,不是为大家办事,而是只把大家当作陪衬,这又不仅不合科学事业之义理,也是实际上行不通的(所以一向只能是各干各的)。在克服排除此张力的最初过程中,外院领导大胆地(要面对该系统内的人际等级关系压力)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不把国际大会看作是该系统内部主持的国际会议,而是该单位代表”“中国学界承办的国际性、全国性公共事物(经费却要本单位单独筹划)。(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蔡元培精神,它无非体现了一个今日难得一见的常理:为大公办事,而不是为小私办事)这绝对不是什么学界比高比低的问题,而是学术活动的功能性需要。南师大外院,在今日大环境内,就极其不一般地表现出了这样的服务精神。不仅是领导人个人,而且是所领导下的本单位参与师生,均能持此为大家办事的态度参与准备。这是我们此次南京大会得以举行的基本保证之一。
本通函只是代表我个人的意见,提供给筹备会、论坛召集人、首届会议分组会负责人参考。同时也发布于网上,方便各界会议参加者们了解情况,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关于注册费的数额,我听到过不同的意见。国外朋友多位告诉我数额合理(当然比西方便宜),国内朋友有人说过高,但多数人说不多。据我了解,老师们大概是没有任何问题,既然都有课题费,并可用于参加会议,包括旅费在内的几千元,似乎均可报销。问题是学生们。不知老师们是否有办法协助解决一下?
最后,以上谈了,让我在文尾再谈一点。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家的会议参与兴趣,容我对各单位学界负责人再进一言:你们的参与不仅是你们自己的业务利得问题,也是你们负责的单位内师生学术方向改进的问题。不少人习惯于照章办事,因此即按照体制内的固定渠道敷衍度日。但体制内的规定只是起步程度上的学术规划。体制内的政策只能对付基本水平,绝对无关于学术高端问题(全世界都一样,绝对不是文科人才都出身于哈佛耶鲁)。此外,你们习惯于思考的高端学术方向问题大多是在学科业界内部自然形成的共识。此种共识为你们提供了一种竞争安全感:大家都这么看,方向不会错。但这个大家是你们几十年来小圈子里的同行,大家被同一个模子塑造出来,因此这个共识字范围极小。我们不可为此类自我窄化的共识所迷惑。跨学科活动就有助于我们超越此学科专业窄化的共识,而扩大新共识的幅度。有没有超越学科本位、机构本位小共识精神愿望,就考验着我们的学术志向深度。中国人文科学以及中国符号学事业的前途,端赖此种主观能动性的有无。如无此种主观能动性,我们就只能在职业主义全球化中随波逐流,其具体结果也就必然是崇洋媚外。因为崇洋媚外是趋炎附势的不二法门。
~~~~~
以下三附件为前后两个分组会的划分示意表和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人名单(含原参加后又退出者,为了不影响原排列序号问题,退出者名字仍保留。但在论坛内部通信录中已将退出者名字删除)
(一)中国符号学论坛首届研讨会
新合并分组名单建议
说明:以下各组别所含原分组内容基本不变。凡自行申报者均已列入。论坛召集人中,凡曾与之联系担任分组负责人而因故未接受者均未纳入;凡在联系中尚未确定者暂未列入;在新分组建议中,建议增加的学科名目是为了扩大讨论范围和参加者选择范围,但尚未正式纳入项目。增加的少数负责人推荐,是为了方便动员,希望积极投入准备;有不同意担任者亦请告知。
A 逻辑、语言、哲学、认知科学组
1.逻辑学,认知科学,符号学
主持人
黄华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陈宗明(浙江行政学院哲学系)
邹崇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3.语言学,符号学
主持人:辛斌(南京师大外语学院英语系)
拟加:西方哲学
主持人:汪堂家(复旦大学哲学系)
B 文艺理论、影视理论组
2.影视艺术,电影理论,符号学
主持人:
曲春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系)
齐隆壬(台北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
周靖波(中国传媒大学)
孙绍谊(上海大?W影视艺术系)
王志敏(北京电影学院,重庆大学)
4.文艺理论,符号学
主持人:
赵宪章(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
朱国华(华东师大中文系)
C 中外文学组
5.中国文学,符号学
主持人:
徐亮(浙江大学中文系)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王鸿生(同济大学中文系)
7.东欧苏俄文学,符号学
主持人:
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
澄(南师大外语学院)
10.符号学,符号学教学,理论翻译
张智庭(南开大学外语系)
李玉平(南开大学中文系)
D 文化、社会、心理、传媒组
6.文化学,传媒学,符号学
主持人:
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
12社会符号学
主持人:
卢德平(天津外国语大学)
拟加:社会学,心理学
E 中国古典组
8.儒道释思想史,符号学
主持人:
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伦跃(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
李纪祥(台湾佛光大学历史系)
谢阳举(西北大学中国思想史)
9.古代史,考古学,考据学,符号学
主持人:
吴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宁镇疆(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F 台湾符号学组
11.台湾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
蔡秀枝(台湾大学外语系)
G 重庆符号学组
13重庆市符号学研究: 文化与认知
主持人:
文旭(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
(二)中国符号学论坛首届研讨会
2012年,10月,4日,召集单位:南师大外语学院)
(原)分组会及主持人名单(暂定)
1.逻辑学,认知科学,符号学
主持人:
黄华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陈宗明(浙江行政学院哲学系)
邹崇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
2.影视艺术,电影理论,符号学
主持人:
曲春景(上海大学影视艺术系)
齐隆壬(台北世新大学广播电视电影学系)
周靖波(中国传媒大学)
3.语言学,符号学
主持人:
辛斌(南京师大外语学院英语系)
4.文艺理论,符号学
主持人:
赵宪章(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
朱国华(华东师大中文系)
5.中国文学,符号学
主持人:
徐亮(浙江大学中文系)
唐小林(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6.文化学,传媒学,符号学
主持人:
赵毅衡(四川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
7.东欧苏俄文学,符号学
主持人:
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
澄(南师大外语学院)
8.儒道释思想史,符号学
主持人:
龚鹏程(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伦跃(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
9.古代史,考古学,考据学,符号学
主持人:
吴锐(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宁镇疆(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10.符号学,符号学教学,理论翻译
主持人:
张智庭(南开大学外语系)
李玉平(南开大学中文系)
11.台湾符号学研究
主持人:
蔡秀枝(台湾大学外语系)
12社会符号学
主持人:
卢德平(天津外国语大学)
13重庆市符号学研究: 文化与认知
主持人:
文旭(西南大学外语学院)
~~~~~~
(三)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人代表名单
(基本名单原定,含后加入者和退出者)
(名单大致按加入先后次序)
1南京师范大学国际符号学研究所(论坛首届召集单位)
;张杰(所长,外语学院院长,教授,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主席);辛斌(外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2.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胡壮麟(会长;北京大学外语系教授)
3中国逻辑学会符号学专业委员会;蔡曙山(主任;国际符号学学会执行理事,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逻辑科学中心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4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室;邹崇理(主任及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语言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
5.天津外国语大学; 王铭玉(副校长,《外语学刊》主编,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分会副主任委员。)
6.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黄华新(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哲学系教授)
7浙江大学文艺学研究所;徐亮(副所长,中文系教授)
8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和传播学研究所;李岩(系主任,副所长,教授)
9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施旭(主任,外语学院教授)
10.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赵毅衡(所长,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符号与传媒》期刊主编)
11.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王宁(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已退出)
12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黄玉顺(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13《电影艺术》杂志社;吴冠平(《电影艺术》编辑部主编)
14上海大学影视批评中心及影视学院影视艺术系;曲春景(中心主任,系主任,教授)
15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王鸿生(系主任,教授)
1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朱国华(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
17南开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李玉平(主任,副教授)
18巴黎东方语言学院汉学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Chinoises, INALCO, Paris);王伦跃(主任,教授)
19台湾符号学学会(台湾注册);龚鹏程(会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文化资源中心主任,前台湾佛光大学校长)
20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李幼蒸(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第11届国际符号学大会筹备会顾问)
21天津外国语大学; 卢德平 (执行副院长,教授)
22南京大学美学研究所;赵宪章(所长,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汪正龙(副所长,教授)
23.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王杰(院长,教授)
24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刘纪蕙(教授,前所长,前辅仁大学英文系主任,前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
25台湾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宋文里(教授,台湾清华大学荣休教授,前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前台湾清华大学艺术中心主任)
26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宁镇疆(副主任、教授)
27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吴锐(研究员,《中国古典学》丛书主编)
28.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顾嘉祖(副会长, 中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南京师大国际符号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英文期刊《中国符号学研究》前执行主编).
29.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系; 张智庭〔译著笔名怀宇〕(教授,前系副主任)。
30.台湾大学外文系;蔡秀枝(教授,前《中外文学》总编辑,《美国符号学学会会刊》中国符号学专刊V231-4〕客座主编)
31. 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丁尔苏(教授,前系主任,中国语言与符号学学会首届副会长,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常务理事;已退出)
32.西南大学外语学院;文旭(院长,教授)
33.天津外国语大学;卢德平(教授)
34.台湾世新广播电视电影学系;齐隆壬(副教授)
35.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周靖波(馆长,教授)
36.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唐小林(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37.上海大学哲学系;沈海燕(教授;已退出)
38.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汪堂家(教授)
39.兰州大学文学院;程金城(院长,教授)
40.兰州大学文学院;张进(副院长,教授)
41.台湾佛光大学;李纪祥(院长,历史学系教授,台湾中国历史学学会理事长)
42.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曹进(院长,甘肃省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大学外语研究会副会长)
43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华东师大客座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44.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李朝东(院长,教授),姜宗强(哲学系主任,副教授),张美宏(哲学系副教授,研究生点负责人)
45.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谢阳举(副所长,环境哲学和比较哲学中心主任,陕西省老子思想研究会会长)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