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符号形象学研究”专辑

作者:胡易容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904    2020-02-23 20:32:40

 “符号形象学研究”专辑

 

主持人:胡易容

 

顾名思义,“符号形象学”是以“形象”为核心对象的学说。“形象”的意涵指向很宽——既是一个古老原始的朴素命题又是当今文化符号传播研究的关键对象。米切尔W.J.T.Michael甚至提出,二十一世纪的问题是形象image)问题。

不过,学界所说的“形象学”(imagology)与米切尔所说的意思并不相同,它特指源自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一种理论范式,通常被认为属于“国际文学关系”范畴,[1]它研究探索关于异国、异民族的他者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或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意蕴。粗略来看,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既包括符号文本的研究(如巴柔<D. H. Pageaux>等学者认为符号学是形象分析的基本方法),也有实质性接触的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抛开术语使用的差异,这些方法具有开放性并与文化研究的其他许多学科共享。如学者王向远认为,将法国学派称为“影响研究”并不妥当,他们的研究是一种“传播研究”。他进而指出,卡雷、基亚等人所主张的“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的研究及其方法,严格地说也都是传播研究方法。[2]

国内的形象学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一些学者也有意识地走出“文学研究”而转向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不过,若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框架对一般形象研究的启示出发,需要思考在何种程度上越出原有的框架。对此问题,不同学者看法相去甚远。作为将形象学引介到国内的重要学者,孟华教授在《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指出,“形象学”包含于最传统的国际文学交流”范畴之中,而不是所谓的“崭新领域”。周宁是在形象学道路上探索得非常深远的中国学者。他的三组问题[3]代表了他“以中国为方法”的深刻洞见和思考。本专辑所选的论文《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_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也是对“学形象学”困境最具代表性的反思。周宁的文化哲学思辨意味浓厚,而叶舒宪的《<山海经>与“文化他者”神话——形象学与人类学的分析》通过人类学与形象学的结合,考察“文化认知中的普遍性及其消解的可能”,具有方法交叉的典范价值。

与前面两位学者不同,宗坤明的《形象学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似乎并未顾及比较文学既有知识体系,而以创立一门“形象学”学科的姿态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解决“人们在形象世界中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其立意颇高,但是否具有解释力还需辨证看待。但至少表明,相对于当下的问题而言,比较文学内部的扩延似乎仍显得瞻前顾后,且往往受到“学科归属”的争议而难以充分展开。

今天的文化符号与传播实践,不仅在学科范畴上远远越出了传统意义的“文学文本”,也在文本形式、体裁上广泛融入了新媒介的注重传播样态。“形象”而成为当今社会文化诸领域的表意——大至城市、国家、民族和文明的跨文化传播,小到网民通过各种美颜滤镜的自我修饰,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企业投入巨资塑造品牌——无不关乎形象问题。“比较文学形象学”为更广义的文化研究提供的尤其具有价值的部分是“比较”的视角,而内在的核心方法论确实包括符号学与传播学。由此,一门“符号形象学”的提出,虽然不敢说是创立一门独立学科,但显然不是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简单扩延,而是基于当今文化传播问题的需求及普适规律探讨。它包括文学及各种艺术形象、媒介传播中的形象、广告与品牌形象、文化与亚文化形象、“人”的形象……。从符号传播的角度,这些形形色色的形象,是围绕特定对象的符号元语言在社会文化传播中的集合。它们既涉及形象的符号生成、认知,也涵盖形象符号的操作当这些形象都被作为“符号文本”处置,其多样化的形态背后的一般性规律就尤其值得探讨——而这个学问的体系化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

从当今形象问题出发,一门“符号形象学”没有为法国形象学派谱系作传的责任,也就不必恪守比较文学对形象学界定的窠臼,但它应善用既有学科的知识方法——这是知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因此,拙文《符号学方法与普适形象学》既积极吸纳比较文学中有价值的研究范式,更重在澄清传播符号学的方法对当前形象问题提供系统性解读的普适性、可能性;另一篇拙文《论“像”“似”:“道”与“逻各斯”的文化符号偏倚》则试图借鉴一种比较的视角来展开对文化思维的方式的符号学探讨。作为一门学问,其从基础概念体系到对象应用均面临许多亟待梳理的问题。

在基础术语方面,赵毅衡《符号、象征、象征符号以及品牌的象征化》试图廓清“品牌”这一消费社会至关重要的形象载体其符号复合修辞的生成逻辑。拙文《论象征:理据性与任意性在传播中的复合》也尝试对传播学领域对“象征”这一形象建构的符号修辞方式加以澄清。在符号形象研究与新闻传播其他方法交叉的典型论文,如蒋晓丽《符号学视域下主流媒体对范长江的人物形象建构——以人民网相关报道为例》,结合了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主流媒体形象建构研究形象的生成,具有引导价值;陆正兰《从符号学看当代歌词中的女性自我矮化》既与传统文学文本有所关联但又融入了当今流行文化的反思;蒋诗萍、饶广祥《品牌神话——符号意义的否定性生成》解析了“商品”这一当代神话的形象生成意义机制;曹漪那《美国第一夫人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符号学解读》、邱硕《成都与熊猫_城市形象符号的象征化》分别从政治形象传播、城市形象传播的角度例证了符号操作如何构建形象,这些论文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限于篇目数量,专题所选必然挂一漏万。不过,本专题不在于梳理传统而重在提出作为“普适性方法的符号形象学”之可能性与多样性,以求教方家。

 

胡易容:《符号学方法与普适形象学》

胡易容:《论象征:理据性与任意性在传播中的复合》

胡易容:《论“像”“似”:“道”与“逻各斯”的文化符号偏倚》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关于形象学学科领域与研究范型的对话》

周宁:《跨文化形象学:思路、出路或末路》

宗坤明:《形象学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赵毅衡:《符号、象征、象征符号,以及品牌的象征化》 

蒋晓丽:《符号学视域下主流媒体对范长江的人物形象建构——以人民网相关报道为例》

叶舒宪:<山海经>与“文化他者”神话——形象学与人类学的分析》

陆正兰:《从符号学看当代歌词中的女性自我矮化》 

蒋诗萍、饶广祥:《品牌神话:符号意义的否定性生成》

邱硕:《成都与熊猫:城市形象符号的象征化》

曹漪那、赵唯阳:《美国第一夫人形象建构与传播的符号学解读》

 



 

 

 

 



[1] 孟华:《形象学研究要注重总体性与综合性》,载《中国比较文学》,2000(4).P2.

[2] 王向远论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它与影响研究的区别,它的方法、意义与价值[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2):129-134.

[3] 一、西方的中国形象作为一种知识与想象体系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以一种话语力量控制相关话题并参与西方现代性实践的问题;二、世界的中国形象与全球化的中国形象网络形成,与此相关的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霸权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中国形象中流露的“自我东方化”、“自我西方化”的问题;三、域外的中国形象,主要是西方的中国形象,影响或塑造现代中国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想象,中国自我形象认同的“自我东方化”与“自我西方化”,如何影响中国现代性文化自觉与文化重建的问题。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