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艺术符号学研究专辑

作者:魏云洁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2861    2020-01-16 16:23:36

 艺术符号学研究专辑

 主持人:魏云洁

 

符号是被接受者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艺术是人类创造的最特殊的符号。 其特殊性主要在于:其一,艺术符号是人工制造的“纯符号”,其意义一般情况下是非实用的;其二,一般情况下,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意义一旦已经被解释出来,符号的必要性就被取消,但艺术符号的意义在形式本身必须一直在场;其三,根据索绪尔的符号二元论,在表意过程中艺术符号是能指优势,而根据皮尔斯的符号意指三分式,艺术符号意义是可以跳过对象,直接进入解释项的;其四,艺术符号具有“诗性”,艺术符号将接受者的注意力引向符号文本本身,文本本身的品质成为主导;其五,艺术符号不直指对象,只是一种似乎有指称的姿态,从而增大解释项的无限演绎之可能。

人们一直在试图给艺术以定义,从柏拉图的“模仿说”到迪基的“体制论”,这种定义艺术的急迫性与必要性在进入现代之后凸显出来,其原因之一在于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观念上,由于现代思想的启蒙,艺术家们在观念和材料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艺术的边界被无限扩大,与日常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艺术理论始终无法适应艺术实践。

陆正兰、赵毅衡的《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总结了迄今为止对艺术的定义并对其进行分类:功能论、表现论、形式论、体制-历史论四种,他们认为这些定义都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最后一种理论倾向的“开放概念”,其实接近文化符号学的立场;随后又分析了艺术的“非实用性”“非天然性”与“非外延性”,以及“展示”作为文化体制加入艺术意图的方式;最后则进一步审视了“泛艺术化”的现象。赵毅衡的《从符号学定义艺术:重返功能主义》进一步对艺术进行了明确的定义的。这篇文章旨在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为艺术确立一个更符合艺术实践发展现状的新定义。其中探讨了定义艺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具体分析了分属功能主义与程序主义的若干定义后,建议重回功能主义,同时从符号学出发,建议“超脱说”的定义,将艺术性视为借形式使接收者从庸常达到超脱的符号文本品格。强调艺术让人脱离庸常的途径,不仅是靠其所描述的对象内容,而是靠其形式。赵毅衡和陆正兰的论文《艺术与美学的纠缠带给中国学界的难题》梳理了西语中aesthetics一词复杂的变迁过程,即如何从多义的“感性”“美”“艺术”的研究,变成中文“美学”甚至“审美”一词的,又是如何与当代艺术研究和艺术实践在一系列问题上难以兼容问题。而赵毅衡《艺术与冗余》一文探讨艺术的冗余问题,提出应该从符号学的角度讲意义分成两种,就对象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最大值,就解释项意义而言,艺术文本的冗余度趋向最小值,艺术性来自于这两个趋势之间的张力。胡易容《艺术文本的“无解”与“有道”——艺术意义的栖居之所》关注后现代艺术的无解,认为艺术文本必须在包括元语言在内的全文本下解读,无解仅仅是一种文本编码的具体形式,无解的背后事实上可解读。胡易容的另一篇文章《论原物:艺术符号意指对象的多重分解》则讨论现当代艺术的表意问题,认为从符号再现体通达对象的方式来看,整个文化符号表意史逐渐敞开了对原物的表达,解放了对象,敞开了文本与对象关系的可能性。从而符号与对象通达的或然性成为艺术探索最具价值的符号形式探索,为现当代艺术的意义阐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彭佳的《试论艺术与“前艺术”:一个符号学探讨》,另辟蹊径,借鉴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分析艺术与“前艺术”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出于以下三点:“前艺术”符号的散布是零星而不连续的,不具有整体意义上的审美,渠道与媒介单一,以及表达和解释感受是种际性的、群体自限的,建议将“非连续性”作为“前艺术”符号区别于艺术符号的区分性特征之一。

魏云洁的《从<情感与形式><感受与形式>:新译本的意义》则重新回到苏珊.朗格的原著,回到苏珊.朗格符号学的立场,探讨了艺术符号学的经典之作“”Feeling and Form一书在中国的译介问题,其核心观点认为,艺术符号的特征是复杂的、可变的、不固定的,因此,相较于“情感”,“感受”这一次能更广泛地涵盖艺术符号的特性。

在本专栏中,还有一些学者对于此前的艺术符号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批评,比如陆正兰、周尚琴 的论文《从前现代到后现代:艺术符号主导因素的历史变迁》,提出任何物或事物,都是意义“三联体”,在物性-实用符号-艺术符号三者之间滑动。前现代社会,主要为本体论的美学思想,观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尚不自觉,物、普通符号、艺术符号三位一体,统筹于“技艺”的范畴之下,艺术的使用性与实用表意功能占主导,艺术表意功能大多被悬置;现代社会审美现代性出现,在认识论美学的转向下,观者主体性凸显,一种静观式的审美,艺术符号成为物和普通符号的标出项,使用性与实用表意功能被悬置,而艺术表意功能成为主导;后现代社会进入泛艺术化时代,表现为介入式审美,使用性、实用表意功能、艺术表意功能全面凸显。这三联体中主导的变化,其动力是文化的艺术观念变迁。胡光金在《艺术的交流价值:莫里斯的艺术符号观》中从美学话语的对象、指谓价值的像似符号、交流价值的语言三个方面介绍了莫里斯的艺术符号观;赵奎英在《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想象学的存在论重建》中,提出了在艺术符号学中索绪尔的二元论与皮尔斯三分法的局限性,建议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解决符号与物的关系;或试图将符号学中的理论应用到一书中去,卢文超在《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艺术图景——以霍华德·贝克尔为中心的考察》中,介绍了符号互动论以及论述了贝克尔将符号互动论推进到了艺术领域的原因和意义。陆正兰的《“无处不在的艺术”与逆向麦克卢汉定义》中分析了新媒介在泛艺术化时代中所起的作用,比如,延伸了人类的情态表现以及促进了艺术的平民性发展。

在具体的艺术门类中,又分别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本期专栏中,段炼教授的两篇符号学文章,《蕴意载道——索绪尔符号学与中国山水画的再定义》和《隐逸世界:论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符号域”》都是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了细致而独特的分析。

对艺术符号的研究不仅限于此,从艺术到门类艺术,再到门类艺术中具体的对象,从艺术实践到艺术理论,符号学家们正在努力用其研究方法和视角,为艺术作出新的注脚。

 

 

魏云洁:《从<情感与形式><感受与形式>:新译本的意义》

赵毅衡:《从符号学定义艺术:重返功能主义》

赵毅衡:《艺术与冗余》

陆正兰、赵毅衡:《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

赵毅衡、陆正兰《“美学”与“艺术哲学”的纠缠带给中国学术的难题》

陆正兰:《“无处不在的艺术”与逆向麦克卢汉定义》

陆正兰,周尚琴:《从前现代到后现代:艺术符号主导因素的历史变迁》

赵奎英:《艺术符号学基础的反思与现象学存在论重建》

赵奎英:《试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

段炼:《蕴意载道——索绪尔符号学与中国山水画的再定义》

段炼:《隐逸世界:论元代文人山水画的“符号域”》

胡易容:《艺术文本的“无解”与“有道”——艺术意义的栖居之所》

胡易容:《论原物:艺术符号意指对象的多重分解》

彭佳:《艺术的符号三性论》

彭佳:《试论艺术与“前艺术”:一个符号学探讨》

彭佳:《再论艺术的生理基础:从美感与符号能力的发展出发》

胡光金:《艺术的交流价值:莫里斯的艺术符号观》

卢文超:《符号互动论视野下的艺术图景——以霍华德·贝克尔为中心的考察》

孟瑞:《生命形式与人类情感的统一——试论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