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叙述研究
主持人:闫文君
作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信息遗存,传统文化符号成为今人与古人交流沟通的媒介,但传统往往也意味着与受众的距离感,尤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数千年来不断演进却一脉相承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均发生了翻转,使传统文化被国人失落与遗忘了近一个世纪。不过,当跨文化交流成为常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却日益凸显出来,因为种种民族传统元素都传达出历史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了特定文化的认同和意识形态。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这就要求我们以传统文化符号为根基,对主题和思想进行重新构架,以陌生化叙事为方向,使受众与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起跨时空的亲密关系。
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叙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形式的创新。或借助互动式现代传播理念与现代数字科技叙事手段,活化书本上或舞台上抽象的传统文化符号,使受众获得具体直观的感受,闫文君的论文多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叙事表达及其与受众的互动;或传统文化符号为何与如何披上时尚的外衣,使其从形象上贴近现代审美,如赵毅衡认为民族文化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蒋诗萍则论述了品牌“国潮”化的实践机制。二是与时代精神结合的文化内涵再生产。这方面的叙述注重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现代性重构,冯月季、彭佳、范俊、苏筱、李娟等学者分别从民族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文化再生产与国家形象建构、符号建构与文化精神传播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挖掘、形象塑造、意义建构及文化认同等。
当然,内涵与外延本就密不可分,以上选取的所有论文虽各有侧重,但论证时对两方面均有涉及,协同勾勒出传统文化符号当代叙述的研究图景。
相关文章:
闫文君.诗性的复归: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符号的具象表达.符号与传媒,2024(01):137-148.
闫文君,郑一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互动叙事传输.传媒,2022(13):53-55.
赵毅衡.设计的符号美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116-124+195-196.
蒋诗萍,周诗诗.论“国潮”品牌跨界的符号双轴关系.符号与传媒,2020(02):141-149.
冯月季,李菁.打造国家文化符号: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IP的价值建构.中国编辑,2019(09):33-37.
彭佳,何超彦.指示性与民族记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符号建构.民族学刊,2021(02):26-34+86.
范俊.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符号机制.广西民族研究,2021(04):10-16.
苏筱.文化再生产与符号联想: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俗与国家形象建构.文化遗产,2024(01):98-104.
李娟.影像中的符号建构与文化精神传播——以电影中“黄河”“太行”“嵩山”符号作为考察对象.新闻爱好者.2023(10):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