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是新时期以来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主题。本文从主体(艺术家、观看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交互关系出发,以社会性记忆的追溯、绘画中的主体阐释性以及艺术意义的昭示三个维度为切入口,分析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对“恢复高考”事件及相关内容的“回闪”,去建构一个追忆过去、充满意义的历史性叙事。...
短视频叙述的“真假”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叙述学难题。短视频叙述与现实世界之关联,纪实和虚构、真实和虚假在短视频叙述之中的纠缠,需要从叙述学出发才能得以讨论、辨别和厘清。一方面,纪实性短视频叙述、虚构性短视频叙述分别以一度区隔、二度区隔为文本创作、受众接收之界,有着根本性区别;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
中国古代陶瓷,尤其是民用瓷、外销瓷上大量的叙事图,因其物质载体的材质、功能、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特殊性,而与宫廷画、文人画、小说戏曲插图等其他载体上的图像有所不同,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 日用品性与图像叙事的乐感文化特质、大众化商品性与图像叙事的模仿与创造并行、民间艺术性与图像叙事的野趣和“顶点”模式。又因其与文学作...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因果性进行挑战或颠覆的,就是非自然的。这一新定义结合了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与文本特性,更具灵活性和准确...
在全球化逆风时期,传播力有助于推进全球化。从符号叙述学的视角看,国家是“物—符 号”或“符号—使用体”的“二联体”,是全球化的主体。“中国故事”是“国家再现”的重要内容。“中国故事”由叙述调控的“国家再现”讲述,能够产生相当大的叙事力量,对个体或团体产生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进程中凝聚不同主体解释项的“共同...
传播研究的“意义论”与“符号学派”约翰·费斯克曾将传播学研...
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充满了一种整体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影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