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叙事学将叙事识解视为从符号模态到故事世界的映射。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中的餐馆试唱实质上是一个多模态叙事(音乐哑剧小品),调用了多种符号模态来表征这首无厘头歌曲的故事世界;其中,具身模态(动作表演)取代了语言(歌词)成为支配性叙事模态,音乐伴奏和声乐为辅助模态。本文以韩礼德“元功能”概念来刻画各种模态在建构故事世...
伊韦尔森对非自然叙述的界定具有实用性的倾向,最初以“具体文本中场景、事件与故事世界的规则有难以解释的冲突”来界定,后来将“非自然”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非一种特定文类,扩大了所涵盖的范围,也因此造成非自然特性被稀释甚至被消除的风险。伊韦尔森反对阿尔贝将非自然叙述“自然化”的阐释方式,强调非自然叙述是“永久陌生化”。伊韦尔...
在西方主流叙述观念中,包括戏剧在内的故事演示类历来被排除在叙述范畴之外。简析其历史与原因会发现,西方理论家多把叙述者或叙述者的言语、文字表现性作为叙述判断的基本标准。这个标准背后的逻辑,实为其叙述观念在媒介视野上的严重局限:语言,尤其文字中心主义。文字中心主义可追溯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模仿)与叙述的区分。选择文...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
演示叙述是让观者在意义接受现场作出立即反应并积极参与互动的一种符号叙述方式,“在场性”是演示叙述的基本意义要求。依据演示叙述的“在场性”特征,演示叙述的演变可以分成三个进阶:剧场化的“在场性演示叙述”,屏幕化的“拟在场性演示叙述”,网络化的“准在场性演示叙述”。演示叙述表现出的不同形态,不仅体现了不同的意义叙述方式,也...
符号学概念最早是由索绪尔提出的,他预见了这门学科的出现,但...
自2025年《符号与传媒》第三十辑 2025年春季号开始,“AI符号...
“意义世界”的形成,是符号学的核心论域,也是文化传播发生的...
在交流叙述中,空间以叙述的方式获得存在。空间的建构有两种方...
皮尔斯的传播哲学被认为构成了其符号学说的支撑基础,甚至是其...
《易经》的本源在于易象,易象实际上是先民视觉思维的体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