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符号现象学研究专辑

作者:董明来  来源:符号学论坛  浏览量:4125    2019-05-14 15:12:37

 符号现象学研究专辑

主持人:董明来

 

在符号学研究中,有一个传统的影响力,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着。这个传统在德里达的研究中有其面目清晰的特征。当今符号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生物符号学、认知符号学、传播符号学——等等,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与这个理论传统打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交道。

这个传统,就是现象学的传统。它的影响力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欧洲大陆趋于正午的强盛;而在今天欧美的学术工业体系内,它似乎退入了几个固定的堡垒之中,只在其思想阵线的几个特殊未知不时地作一些小规模的突破试验。

而意义、符号与语言问题,又恰好是现象学传统从其开端起就从未放弃过的领地:

在现代现象学传统的起点《逻辑研究》中,胡塞尔把对于表达和意义的探索,列为第一个研究。在这一时期中,胡塞尔厘清了意义的基本现象学结构:被表达的含义(Bedeutung)是一种特殊的意向性行为的结果。也就是说,意义是绝对我思构建的一个结果,是我思之内时间意识流中的一个构成环节。当然,根据胡塞尔在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之后的思想,这一主体虽然是一个绝对我思,却也始终处于一个交互主体性的网络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期中后期的思想中,胡塞尔明确指出,作为意识之对象的意义,不能脱离可被感知的符号,虽然这一符号的可感知部分未必拥有物理的实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胡塞尔对意义的思考,是一种广义的对符号现象的研究。

胡塞尔关于符号学问题的丰富思想成果,深刻地影响了在他之后欧洲思想。但有趣的是,受胡塞尔启发的学者中几个巨大的身影,反而是通过一种否定性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影响的。我们都知道,作为胡塞尔亲炙弟子的海德格尔,在其后期对语言的思考中,激烈地否定了从我思主体出发的。同时,德里达的激进思想,亦从他对胡塞尔之符号思想的研究起步;但这些“学院式”研究的最终旨趣,在于解构一种关于在场性的形而上学信赖。

胡塞尔基于其先验主体性思路进行的符号学研究,反而是在风格更为“英美”的学术圈子中,得到了肯定性的运用。无论是蒙哈提、威尔顿等美国胡塞尔学者,还是索内松等当代符号学家,都意识到要真正理解意义与表达现象,就必须回到对意识本身的分析之上,因为所有意义,就其本质,都是在意识内展开的。

当然,在利用胡塞尔对意识解构的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明了“意识”本身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当代的符号学主流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一个重大的分歧:作为一门起源于现代语言学的学科,符号学在当代也不可避免地经历着一种“认知转向”;这一转向有一个基本的先设:人类的意识归根结底也只是物质性的存在,它是人类大脑中诸物理-生理运动的产物。这就表示,即使我们运用现象学的方式来分析意识对意义及表达的把握,这种分析最终也应当接受经验的检审。而胡塞尔对意义的理解,如前所述,则始终采取了一种先验的思路。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符号学的研究,本身就呈现为一个争论发生的场域。同时,作为一种哲学,现象学也显然是从西方哲学史的深渊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东西,即使胡塞尔本人及其后学都在极大的程度上扬弃并且更新了这种传统。

另外值得特别提及的,是胡塞尔生涯后期所发展出来的两个思想,那就是具身性思想和交互主体性的思想。这两个主体之所以对我们的符号学探索意义重大,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事情的本质来看,符号现象必然被卷入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或者反过来说,所有的交往行为,就其现象学本质而言,都必须仰赖符号的运用。这种符号性的交往所发生的世界,是物理性的,而主体存在于此世界之中的基本要素,就是主体的身体。因此,一种现象学式的符号学研究,就也必然会触及身体性的交互主体世界这个问题。

而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身体问题与交往问题实际上渗透于西方传统关于意义问题的历史之中;经由梅洛-庞蒂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影响力,当代思想已经对此二论题相当熟稔,而符号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其中——我们当然记得,梅洛-庞蒂本人就是一位符号学家,而哈贝马斯的一大贡献,就是把英美传统中关于表达与语言的研究,引入了大陆哲学的思想池水之中。

因此,在宗争、戴登云、董迎春、伏飞雄等学者对胡塞尔、利科、德里达等现象学学者的研究之外,本期专题也试图向读者介绍一系列可以放在现象学眼光下关照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彭家对想象的研究,李红在交互主体性视域下对真实性的讨论等。在这里,我们会遇见主体、身份、时间、情感、身体等现象学与符号学不得不共同处理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推荐赵毅衡、胡易容等学者在一个更广阔的符号学视野下对现象学传统给的审视。

 

 

董明来:《意向性的句法与句法的意向性:胡塞尔对表象与判断,及其符号表达的研究》

赵毅衡:《意义理论,符号现象学,哲学符号学》

胡易容:《从人文到科学:认知符号学的立场》

唐敏、唐小林:《一场远未结束的论辩:再论镜像符号及其对自我的建构方式》

谭光辉:《情感间性的符号学研究》

宗争:《符号现象学何以可能?》

宗争:《马克思辩证法视野下的符号-意义论》

彭佳:《从符号现象学出发论想象》

伏飞雄:《利科的存在论话语理论》

李红:《对话视野下影像指称中的“事实”问题》

戴登云:《现象学还原、文字学转向与批判理论的“间距”》

董迎春:《论德里达对胡塞尔符号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以德里达<声音与现象>为中心

张兵:《身体与符号》

张智庭:《罗兰·巴尔特的“哀痛”之符号学分析——序罗兰·巴尔特的<哀痛日记>

 

 

 

到学术论坛讨论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赶紧收藏分享吧!